“这世上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以下影评不包含剧透,请放心观看
第一次知道《不止不休》是因为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我一直觉得进入地平线单元的片子不说个个优秀至少不会是烂片。所以我对《不止不休》是有比较高的期待的,加上春节期间因为《狂飙》里演技爆火的张颂文和近几年在表演方面颇有进步的白客,这部片子也可以说是后春节档最受期待的几部片子之一。
先谈谈有点,我一直觉得电影是故事的载体,再华丽的特效,再精妙的镜头语言都是为故事服务,一部电影最需要做到的是讲好一个故事。王晶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把握的非常好。他没有犯这几年大部分新人导演都会犯的错,他选择了两个比较大的主题(乙肝歧视和记者感性与理性的抉择)这两年的新锐导演一般都会选择直切主题直接把故事铺开,这样会导致短时间内故事内容过量非常不好处理,故事也会非常浮于表面。但是《不止不休》却先选择了先进行了45分钟左右的铺垫。无论是韩东求职碰壁铺垫关于歧视的话题,还是在张博寝室的小细节,一步步都是铺垫,让这个故事沉下去,也让“这世上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更加合理,更让人信服。其次我是一个喜欢去分析导演镜头语言的人,虽然没有拉片但是《不止不休》的镜头用的非常有想法,简单讲两个镜头好了。第一个是电影中间采访用了非常多伪纪录片镜头到剧情的后20分钟才把这种镜头换成正常镜头,这个操作真的很厉害,前半部分的伪纪录片镜头让观众游离在采访之外,成为旁观的第三者,也是剧情前半段的主要基调。后面把这个镜头撤了换成正常的镜头也表达了这世上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这句话,把观众拉到亲历者的身份上,之前我们歧视乙肝携带者,后来我们歧视艾滋病携带者,前两年我们歧视新冠感染者,其实挺奇怪的,我们的歧视标准好像越来越低了。第二个镜头是白客饰演的韩东在公交车上的。韩东刚经历了一些事情(为了不剧透不具体展开)他抬头看着窗外是一片片居民楼的灯光,导演用了个窗外镜头把倒影映在玻璃上,玻璃把韩东和居民的烟火气隔开了,北京很大大到有834万流动人口,北京也很小小到没有容纳韩东的地方。
说完优点说说缺点,首先故事的收尾略微有些仓促了,虽然电影时长两个小时但是因为有两个很大的主题,所以在记者感性与理性抉择这条线没有很多的描述,也就只有一场戏。但是我觉得这条线是值得有更好更深的挖掘的。其次,大部分角色的深度不够,比如女主小竹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刻画,是完全,没有,刻画,基本上可以当成是个工具人有她和没她对于剧情基本没什么影响。
其次我私心想谈谈张颂文的表现。我一直觉得有演技的才配叫做演员,那么都有演技怎么区分好演员和一般的演员呢?我觉得好演员与一般演员的差距在于对剧本的解读能力和对角色的塑造能力。张颂文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体验派演员在这两方面做的都非常好,他饰演的黄江在电影里的戏份其实并不多,大概只有十几二十分钟。即使是这么少的戏份,他也把黄江这个形象立住了,立军令状的时候说了两天半之后抓起包就是一句“你,跟我走”一个生动的师傅形象直接就立住了,还有关于头版的那场戏也是(防止剧透不具体描述)他作为韩东的贵人和在记者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记者,对于韩东的选择不可能接受的,但是当时实是在报社,所以也不可能直接暴跳如雷,张颂文选择了一种比较收着但是也能让人感到愤怒的表演方式,这一点非常厉害。我觉得张颂文的爆火是给内娱影视圈的一剂强心针,他给所有有实力但是可能没那么有流量的演员砸出了一条裂缝,有一条缝就够了,光是能透过缝进来的。希望所有有实力的老师都能被看到。
最后的最后,我们忘了《不止不休》这个名字吧,我更喜欢它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英文译名《The Best Is Yet To Come》我们不知道美好会不会来,我们也不知道歧视会不会消失,从前他们可以是犹太人、吉普赛人,现在他们可以是同性恋、移民,也可以是乙肝携带者、新冠感染者谁知道未来会不会是我们呢。但是我的朋友,别害怕,无关感性理性,只是“有些事情我想做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