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堂堂正正回家!
你真的要回去?”
“嗯,我得回去。”
“你想清楚了吗?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回到家。”
“嗯。”
“那你会让大家逃回来吗?”
“张永安,我们不会。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馆》

近日,备受网友关注的热播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点此了解前情)迎来好哭大结局,引来网友观众们强势围观。
在大结局中,小玉壶和记者张永安决定启程,途中报站显示的“瑰葭路(归家路)”让人感慨不已。

大结局直接看哭一众网友。有网友看后动情地评论道:“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有网友发现,《逃出大英博物馆》大结局的部分取景在河南博物院。
剧中,回到中国的小玉壶迫不及待地让张永安带她到了最近的博物馆。

当小玉壶忙不迭地掏出一沓厚厚的信纸时,我们才终于知道为什么她一路上那么害怕下雨。

小玉壶就这样一封一封展开“爷爷奶奶伯伯阿姨哥哥姐姐们”的信件,一声一声传递着“亲人们”的思念与呼唤。
而她与这些文物们的对话,令人无比动容。
“唐大马,我是来给你送信的
信上写:
唐大马,我是唐小马
一眨眼
我们已经163年没有见面了
每天洋人走后
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
跑着跑着
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
我们相约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佛祖爷爷
罗汉爷爷让我跟您说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
乃众生法相
重逢
皆在一叶菩提之间”

“水月
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
驻留在西方的游子
需要庇佑的神灵
只是这具木镂之躯
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
却载不动 故人流连的目光”

“家书抵万金”,每一句话,仿佛跨越千百年,直击你我的心田。
这些与流落在外的文物对话的,就是来自河南博物院的文物。
河南博物院共有4层16个展厅,每天提供志愿者公益讲解及各种自助导览服务,全面禁烟,禁带宠物,拍照禁止开闪光灯。

《逃出大英博物馆》取景地:河南博物院
而在大英博物馆里的绝大部分中国文物,没有名字,只有冰冷的编号;没有玻璃罩,任何人都可以抚摸触碰;没有单独的展览柜,色系相同的十几件物品塞在一起……

这些承载了中国几千年厚重历史的文物,无助地流落异乡。
而每一个身在异乡的它们,一定都很想家吧。

右胁侍菩萨
家在龙门石窟西山宾阳中洞
现暂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迦叶头像
家在龙门西山莲花洞
现暂住法国吉美博物馆

普贤菩萨
家与迦叶同在龙门西山莲花洞
现暂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这尊石狮子
家在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口
现暂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弥勒佛首
原为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主尊
现暂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奉先寺崖壁立佛佛头
家在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
如今被日本私人收藏
为何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作为主角?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主创夏天表示,“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
“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而在剧集中,小玉壶强调量词“盏”,也是因为中国量词众多,英文很难翻译,而远隔重洋,也很少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的灿烂背景。小玉壶用“盏”来强调自己,唤起大家的记忆。
为何剧中男主角取名为
张永安?

社交媒体上的一个提问:“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
高赞回答:“大英博物馆某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国永安’。”

这是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刻在瓷枕上的“家国永安”四个大字,寄托着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或许瓷枕上“家国永安”这四个字的深意,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
剧中
张永安带着小玉壶
去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国旗仪式

去动物园见了国宝大熊猫

体验了中国太极

品味了传统茶艺

参与了吹糖人的制作

小玉壶双眸流转,热泪盈盈:
“这是我小小世界里
最开心的一段时光”

然而
就在观众以为小玉壶已经“出逃”成功
理所应当会留下时
小玉壶却选择了回去
回到那个
还关着她众多“家人们”的
大英博物馆

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内的入藏时间,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余年之间。这正是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
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不少中国游客参观时,初见这些珍品,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但随着观展的深入,这份自豪又会被震撼与悲愤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