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柏拉图要对诗歌和艺术进行批判?
今天我们的社会普遍推崇人文艺术,认为艺术是高雅的,艺术家更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代表,但是在古希腊,柏拉图非常反感艺术,甚至要把艺术家赶出城邦,并声称他们是模仿者,为什么柏拉图为这么认为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是我们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期内容,今天我们讲讲柏拉图对诗歌和艺术的批判。
在柏拉图看来,它们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三张床”的隐喻,匠人、画家和神。匠人可以制作一张床,画家可以画出一张床,但是神才是床的理念的创造者。匠人可以制造很多不同的床,画家也可以画出很多不同的床,但是只有一个本质的床,也就是理念的床。

神是床的理念的创造者,匠人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既不是创造者也不是制造者,柏拉图称之为模仿者。柏拉图把拥有这三种人分别称之为:知识、无知和模仿。同样,柏拉图认为,和画家一样的诗人也是模仿者。他们创造了诗歌,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创作了著名的《荷马史诗》。柏拉图之所以贬低诗人和艺术家,是因为,他认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治理城邦,指挥战争和教育他人,他们只是事情的模仿者。
柏拉图还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模仿者的技术。画家可以画出马的缰绳,匠人可以制造出马的缰绳,但是他们都不是真正的使用者,他们并不真正理解马的缰绳。模仿者对于自己模仿的东西,既不知道优劣,也没有正确的意见。而真正的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哲学家才掌握使用的技术,他们能分辨优劣和好坏。由此,柏拉图区分了哲学与诗歌的不同,哲学是对真理和本质的追求,而诗歌和戏剧是对模仿的追求,它们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柏拉图极力批判诗歌和戏剧等艺术,而崇尚理性的力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看起来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理想”,而实际上是对理性的追求,而摒弃情感和情绪的。这种对理性的推崇,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极力批判,尤其是后来以尼采为代表的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推崇代表非理性和本能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尼采认为,苏格拉底这种对理性的极端追求,认为我们可以用理性驱除悲剧的想法,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否定和逃避。
而苏格拉底则认为,诗歌和艺术会诱惑我们欲望,并激发人的情绪,让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正如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一个拥有知识的,拥有理性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拥有美德的人。总之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赞扬和推崇理性,而西方后现代主义很多哲学家则对理性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他们认为,人不仅仅是理性的存在,而首先是拥有情感和本能。

在《理想国》的最后一部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灵魂不朽的思想。前面我们介绍了柏拉图在论述“理念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暗含了灵魂不朽的观点。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就像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一个通道,人通过对灵魂的回忆,可以获得来自理念世界的知识和真理,也正因为这样,一个人的灵魂和永恒的理念可以共存,灵魂是不朽的。我们所见的事物都会消亡,是因为我们现象世界的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是模仿就有不足和缺陷。正如人的身体会生病,灵魂依然可以保持正义和至善,身体生病并不会破坏灵魂的完美。所有事物都有先天的恶,因此会消亡,而灵魂和理念是完美和至善的,因此不会消亡。这种思想实际上对后来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柏拉图突出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和圣洁,身体可以消亡,而灵魂不朽。即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只要他愿意,他的灵魂也不会变得不正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人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康德说:“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人的灵魂是高贵的,永恒的、也是不朽的,因为灵魂永远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最后,柏拉图接苏格拉底之口说:我们永远都有选择明智生活,并为之努力的选项。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好了,我们用十多期内容,详细分享了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当然《理想国》也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错过的经典。我们一路跟随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思路,从正义出发,最终又回到正义;从一个人的正义,到城邦的正义;从三个浪潮,到五种政制,从至善的理念到不朽的灵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带我们经历了一次漫长,且跌宕起伏的思想之旅。也许你并不认同其中的某些思想观点,甚至论证上也并不完美,但柏拉图追求正义和良善生活的决心和勇气,依然值得我们深深地敬佩和反思。
最后,我们用《理想国》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苏格拉底说:我们必须深信,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不是神决定了你的命运,而是你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好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内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