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分析

2022-03-25 17:07 作者:恒州博智调研  | 我要投稿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又称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临床常见的感染类型,其发病率在器官移植受体、恶性肿瘤等免疫受抑制患者中高达 20% ~ 40%,也日益成为此类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医院都在开展非侵袭性实验室技术如G试验和GM试验。

近年,随着血液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数量的增多,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正在逐渐成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器官移植受体、恶性肿瘤等免疫抑制患者中,其发病率高达20%-40%。近些年,随着“超级真菌”等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出现,侵袭性真菌病的市场关注度也逐年攀升,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市场迅速发展。


从市场规模看,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我国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的支持,2020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市场规模达到了2.92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8.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6.49%。但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渗透率相较于欧美国家较低,未来市场成长性较好。并且真菌病的诊断试剂研发和生产技术壁垒及政策要求较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局的企业较少,中国真菌病诊断仍是一片蓝海市场。

从地区市场格局看,2020 年我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需求市场还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分别市场份额为 27.06%,24.89%和20.18%。

从产品市场应用情况来看,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的需求端主要为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科研机构、疾控中心、血站等。2020年,中国92.80%的诊断试剂消费发生于医院,其余7.2%发生于体检中心、疾控中心以及第三方医疗诊断机构等。

其中,我国各省市二、三级医院负担了近九成的诊疗人次,而基层医院由于诊断技术不完备,医疗诊断资源与医疗诊断需求失衡,促使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数量增加,以释放诊断需求,进而拉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应用,促进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行业推广和发展。

目前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主要厂商包括北京金山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安度斯生物、IMMY和BioRad,2020年主要企业份额占比超过90.15%,从竞争格局看,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市场产业发展成熟集中度较高。

相较于体外诊断检测行业,侵袭性真菌检测是新兴的细分市场方向,目前处于市场教育、市场推广阶段,行业竞争压力相对成熟市场较小。随着侵袭性真菌检测的受关注度不断提升,预计将有更多的体外诊断检测公司进入侵袭性真菌检测市场,新进入者可能在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市场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侵袭性真菌检测市场竞争将加剧,企业盈利空间逐渐减小。现有的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厂商应着眼致力于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推出具有高医学价值的检测指标和解决方案,让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更加快速、便捷,为精准诊疗提供依,提升真菌病诊断试剂的检测能力,才能在价格竞争中获得优势。

另外,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核心原料供应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根据体外诊断原料,国内企业除极个别核心原料可实现自产自足外,核心原料业务大量依赖进口。国内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应当开拓研究诊断试剂原料,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摆脱核心原料的进口依赖,提高产品核心竞争优势,建立独立自主的良性生态产业链。

在营销渠道方面,诊断试剂行业企业应建立多种销售模式。第一,自建渠道,近终端客户,更有效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第二,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利用代理制模式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各种费用,建立直销与经销结合的营销网络。


中国侵袭性真菌病感染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