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简评
在看完这部追光新作之后,第一感觉是进步和惊喜。 首先是结构上,较之前作《杨戬》,追光在《长安三万里》的结构上放弃了原本宏大但跳跃的叙事风格,选取以高适的视角缓缓铺排,一个伟大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使得更多观众能接受并理解故事,这对于一个面向全年龄段的电影无疑更合理。 其次是细节处理上,场景中的人物服饰和建筑是较为考究的,虽然微有纰漏,但总体上瑕不掩瑜。作为初次尝试唐风的电影而言,已经对得起观众了,虽然有“行家”会因此计较颇多,但并不影响大部分观众观影。 最后是为工作人员和导演的勇敢所鼓掌,放弃原本神话类型的封神素材而选取现实的历史类型的唐代诗人为素材,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来面对观众的批评和花更多精力来钻研和耙疏典籍。最后成型的《长安三万里》,确实存在为了艺术效果而对历史的再现不够精细和客观全面的缺憾,但基于电影艺术的角度,一切都是可理解的。 而后,对于一些评论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我认为《长安三万里》并不存在魔改历史的问题,部分影评人信口开河的习惯确实应该改改了,譬如对于李白、高适的相遇问题,部分人因为“天宝三载(公元742年),经时年30岁的杜甫引荐高适,李白才与高适相识”的说法而指摘电影魔改历史。而其实在李白年表中,早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就已仗剑怀乡远游天下多时。高适年表中显示,同一年的高适正赴长安参加科考,二人在途中偶然相识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基于历史的艺术生发,不存在违逆既定历史事实的魔改创作的问题。其余诸如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都多少可以找到创作人员的历史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对于一个面向全年龄段的大部分观众的电影,能在为艺术效果为重的大环境下做到这点,已经实属不易。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马未都先生说:“历史如同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这个问题上,《长安三万里》的创作人员在相关问题上做出有历史依据的艺术生发是没有问题的。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艺术处理无疑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在合理范围内多次利用历史的巧合性来塑造大唐诗人的世界,可谓妙手。还有人觉得对诗人形象塑造不够客观,但事实上,这部电影本就以高适为视角切入,而不是每位诗人的个人秀拼接而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动画电影,不是央视历史纪录片,应该没有人把这部电影当做信史来观看,吧? 其次是有人嘲讽电影太浅显,不足以展现大唐诗风。针对这类问题,我只想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立言在两个半小时内展现出唐诗的风华。这样的高标准应该诉诸大型系列纪录片,而不是一部动画电影。在观影过程中,我听到孩子们在跟诵唐诗,看到成年人从诗人的遭遇中照见自己。而这,已经胜过许多从头到尾只有无味特效来博取观众呀叹的商业片了,这对于一部动画电影,就已经足够了。 最后,《长安三万里》绝对值得一看,祝票房大卖,期待追光的下一部作品能更上一层楼。 (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