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隼指导辽宁省队反手弧圈球技术

2023-07-31 17:55 作者:苍山红雨  | 我要投稿

简单总结一下李指的观点,顺便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望球友斧正。

首先,反手弧圈球技术,第一个小队员的主要问题是”过去蹭的那种感觉“。什么是”蹭“球?就是薄摩擦,提着拉的感觉。在用力方面,表现为引拍时重心压在右脚上,挥拍时重心由下自上提拉,发力方向从下往上,容易出现身体后仰的情况。这样的拉球为什么说质量不高呢?我们来看一下击球时的示意图(大概)。

如图,击球时的力量是由动作决定的,在拍面板形不变,力量大小完全一致的情况下,F1为薄摩擦向上为主的”蹭“着拉球,F2为向前上摩擦的迎前拉球。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F1的力量分解为沿着拍面方向的向上的摩擦力F1摩和沿球心方向的向前的撞击力F1撞,如下图:

可以注意到F1的摩擦力是远大于撞击力的。

而F2的受力分析见下图:

可以观察到F2力量撞击和摩擦的比例是大致相等的。那么有朋友就要问了,如何评估F1和F2这两种拉球方式的区别呢,又为什么说F2的质量要高于F1呢?

原因正在于撞击是摩擦的基础,摩擦是胶皮形变不均匀的产物,而没有足够的撞击就不能保证胶皮产生足够的形变,也就发挥不出胶皮恢复形变的反弹力的效果。许多国家队教练经常强调,先撞击再磨擦,或者说先击住球再摩擦的含义就是强调迎前撞击的重要性。

传统的反手拉球手法更近似于F1的用力方向,这种发力方向要求人向下压重心,用力往上拔也就是更贴近人们理解的高吊弧圈球。过去人们认为高吊弧圈球是稳定的过渡手段,但随着乒乓球器材尤其是40+塑料球的改革,球体的旋转已经大大减弱,人们对乒乓球技术的理解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李指说”过去对力量的理解太偏,发力摩擦也是用力“,F2的发力反向更近似于前冲弧圈球,撞击和摩擦相当,在撞击充分胶皮形变更深的情况下,作用在上面的摩擦力也更多发挥了作用——因此,F2实际上比F1的旋转更强,只是因为速度快削弱了旋转的表现而已。

乒乓球旋转的减弱,使得前冲弧圈技术的优势大大增强了,拉球的用力方向更多由F1向F2转变,这就要求用力必须顶着来球向前摩擦(既要往上也要往前),而不是光往上拔。在身体重心方面,就要求引拍时将重心压在左腿或者中间,挥拍击球时向右前上方发力,最终重心落在右脚上。这也就是李指所说的”撑进去拉球“,所谓”撑进去“,就是迎前去顶,向前发力,因为向前发力的过程已经包含向上了,不必再刻意向上。这一观点看似违反常识,其实是对迎前摩擦的表达,只不过在表述方面不够严谨和深刻罢了。

李隼指导辽宁省队反手弧圈球技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