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西夏文《圣立义海》故事01:“妇德子同”与“鲁义姑姊”

2023-08-27 14:19 作者:帅师问罪  | 我要投稿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思想史的写法》中指出:“如类书,我相信现存的各种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六帖》《太平御览》是思想史的绝好文本,它们大体一致的,按照天地、帝王、人事、礼乐、职官、品物为门类的分类法,各类中无意识地堆垛的各种通常共享的文献 ,恰恰就是我们测定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水准的材料”。西夏文《圣立义海》正是这样一部类书,它刻印于西夏仁宗乾祐十三年、宋孝宗淳熙九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共五卷十五章一百四十二类,幸存的第十三至十五章保留了大量人物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源自中原文化,但也有不少改编创造,展现了西夏人的独特视角。

        《圣立义海》第十四章第三条是该书辑录的第一个故事,对照《俄藏黑水城文献⑩》(往后均简称《俄藏》)第255页,并辅助罗矛昆先生等著《圣立义海研究》(往后均简称《研究》)第70页,重新录文译释如下:

        妇德子同:往昔,前母子长,后母产子。骤遇军,母丢弃其幼子,怀长子逃。智慧军主问(由),谓:“幼者吾子,长者前母子,故心同为德,因幼愚而弃,长智而养。”军主惊愕,母子团聚。帝闻,依德行赏赐升爵,谓天下扬名。

《俄藏》图版

        

西夏文录文

        聂鸿音、黄振华先生《西夏<圣立义海>故事考源》一文(往后均简称聂文)中指出该故事源自西汉刘向《列女传·鲁义姑姊》,此外“鲁义姑姊”在西夏文《新集慈孝传》中也有辑录。张彤云先生《西夏类书< 圣立义海>故事研究》(往后均简称张文)中认为该故事源自《太平御览》。郭明明先生《西夏“二十四孝”研究》(往后均简称郭文)中认为该故事与宋金“二十四孝”较为接近。

        《列女传补注·卷五·节义传·鲁义姑姊》:

        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遂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邪?”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公正诚信,果于行义,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义治国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此之谓也。

        《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此之谓也。颂曰:齐君攻鲁,义姑有节。见军走山,弃子抱侄。齐将问之,贤其推理。一妇为义,齐兵遂止。


        我读历史:

        首先谈一下我对“鲁义姑姊”故事的感观,齐君感于鲁妇大义而止兵,其政治意味颇如美国总统林肯口中酿成大战的小妇人哈丽叶特·比切·斯托。且不论鲁人是如何持节行义,单就故事情节来看,鲁义姑“力不能两护”最使人意难平。如果不是情势所迫,谁又愿意去轻言放弃,更为痛苦的是二选一的生死抉择。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的一句“救弟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悔恨,以及一生难以消弭的芥蒂。可是我们能去苛责一位母亲,一位有勇气作出抉择的“弱者”吗?如果卢浮宫失火了,你应该选择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副画,这当然是危急时刻衡量价值的一种方式,然而对于战乱中一位力不能两护的母亲来说,对于她人性的胁迫却是难以想象的千钧重担。在西夏文译释中,“智慧”位于“军主”和“问”之间,《研究》认为“智慧”是形容妇人临危不乱的回答,我更倾向于“智慧”是军主的自以为是,是与妇人德行的呼应。《圣立义海》故事精简了“鲁义姑姊”中关于礼义的繁复论述,或许是不太认可战乱中还能讲出如此大义的行为,西夏人另辟蹊径,却使这个故事又焕发了新的光彩。所谓“心同”,应指视如己出一视同仁之心,这与标题的主旨“妇德子同”是相映衬的,即在妇人的观念里,如果没有战乱,对待这两个孩子也没有“私爱”与“公义”之分,这是作为母亲的本心。进一步解释弃幼存长时,母亲的话语直击人心,留下年长的孩子是因为他聪明懂事,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材。这个“智”也可以解释为通达人情,他已经是一个可以记事的孩子了。换言之,幼子之“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他能幸存下来,就不会记得从小被丢弃的痛苦吧。在“鲁义姑姊”中,幼子只识其母不识其兄,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是唯一的庇护,而对于力不能两护的母亲来说,谁又能去庇护她呢?这两个故事中的军士和君主留给了母子团圆并使天下扬名的喜剧结尾,但是现实的残酷又有多少赏赐给我们的人生反转呢?有多少人是在战乱中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就失去了全部的亲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人是在看似有千万条道路中却走向了人潮最为拥挤的“正道”。仅仅是二选一的数学题,千年前一位母亲的抉择却引发了关于政治、公私、亲情和价值的风暴。把我们自己代入情境,当你也力不能两护时,你如何选择,你能在短时间内权衡公私礼义和长幼智愚吗?如果两个孩子都是自己亲生的呢?如果两个孩子是双胞胎呢?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万能的呢?我想同样一件事,如果你为自己所得而欣慰,就不要为自己所失而悔恨,你要致敬自己抉择的勇气。“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如果你受到的教育是向善的,那么千万不要放弃你确信对的事!

        (特此感谢L博士在西夏文译释中提供的思路。)

和林格尔东汉护乌桓校尉墓彩绘壁画


读西夏文《圣立义海》故事01:“妇德子同”与“鲁义姑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