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档案:德国对T-26、T-37坦克的装甲钢质量检测报告——取自芬兰人的战利品

简介:此文为德国莱茵金属-博尔西希公司(Rheinmetall-Borsig A.G.)1941年6月9日对从芬兰得到的苏制T-26、T-37坦克装甲板钢材进行成分和结构性能测试后给出的一份质量报告,文中测试了4块样品,其中3块带有焊缝。经过测试,德国人认为这些钢材的焊接质量十分糟糕,同时也没有看到任何硬化处理的效果。(下附本人中文翻译)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档案馆www.bundesarchiv.de)





原文大意:(声明:由于本人德语水平有限,且非材料学、冶金学专业从事人员,文中的很多专业词汇和术语也是查阅词典以及其他资料后翻译的,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对莱茵金属-博尔西希公司从芬兰海门林纳获得的苏制坦克装甲钢板的研究
对装甲板的评价
莱茵金属-博尔西希股份公司在海门林纳从一些无法使用的T-26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坦克上切下了3块装甲板,并从一辆T-37坦克上切下了1块装甲板,以便在杜塞尔多夫的材料测试所对这些材料及其焊缝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
1号装甲板,来自(T-26的)正面装甲,并带有与侧装甲连接成的角
该装甲板带有射击穿孔,厚度为13.9mm。装甲焊缝表现出非常糟糕的连接性能。该装甲板的球压硬度试验(译者注:即布氏硬度测试)结果为175kg/mm2。没有发现渗碳硬化或表面硬化迹象。拉断试验和缺口冲击试验无法进行。装甲板的成分分析如下:

(译者注:暂不清楚表中这个Sp.是什么单词的缩写,但根据下文描述意思应该是没有或基本没有)
这是块基于目前代用材料(译者注:原文的Austauschstoff我根据德汉军语辞典暂译为代用材料,但具体也不清楚指的是什么,我的个人理解是那种普通的民用钢材,或许不准确,还望懂行的朋友能指点一二,谢谢)的的装甲板,不含镍和钼。它里面的少量镍并非人为刻意添加。该装甲板的晶体结构呈现为完全均匀的纯马氏体,并且明显存在细粒状以及微弱的条状偏析现象。炉渣的含量不是特别高。
2号装甲板,来自(T-26的)带炮盾的炮塔外壳
这块装甲板焊有多个钢块,形成了若干个角,厚度14.9mm。它的焊接强度非常差。钢板球压硬度值175kg/ mm2。拉断试验和缺口冲击试验无法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成分,它应该是跟1号装甲板完全相同的材料,甚至不排除这两块装甲板来自同一批加料。
其晶体结构呈现比1号样品更为粗大的颗粒,同样是纯马氏体,并形成明显的多面体状颗粒结构。折断时其材料表现为明显的木纤维状断面。该装甲板的炉渣含量比1号装甲板稍高,并且在木纤维状断面中尤其显著。
3号装甲板,来自(T-26的)盖板和地板装甲
该样品是较薄的焊接装甲,厚度6.7mm。焊缝极其不规则且多孔洞,连接质量十分糟糕。装甲板的球压硬度为152kg/ mm2。拉断试验和缺口冲击试验无法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这是一块高度合金化的Cr-Ni-Mo钢。其成分与这里多年来测试过的大量装甲板一致。
该装甲板的晶体结构表现为纯马氏体和索氏体。不论是硬度还是晶体结构都表明其在硬化后进行了回火处理。晶体结构中未发现颗粒状物,也没有出现偏析。材料的纯度很好。
4号装甲板,来自T-37的装甲
该样品为非焊接装甲,厚度9.6mm。布氏硬度194kg/mm2。拉断试验和缺口冲击试验无法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这是一块添加有钼的Mn-Si钢,这种成分的装甲板此前我们尚未见过。
该材料呈现出格外强的正偏析现象,这要归咎于较高的锰和硅含量,因为此种材料容易形成锭偏析。
其晶体结构由带有大量铁氧体的马氏体组成。特别是晶核显现出尤为明显的条状铁氧体偏析。据此看出,该装甲板的硬化做得并不完全充分,但尽管如此它还是达到了很高的硬度。该材料的纯度不好,这一点从偏析现象中体现得很明显。
这4块装甲板表现出的成分相当不一致。1、2和4号装甲板上几乎看不出或者看不出做过回火处理,而3号装甲板则明显接受过回火。无论如何没有看到渗碳硬化或表面硬化处理效果。
1、2和4号装甲板,从它们的特性来看,质量相当于代用材料,而只有3号装甲板才是一块高度合金化的钢材。
这些装甲板的显微照片还没有完成。而因为硬度大,也无法取样得到测试棒以进行拉断和缺口冲击试验。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均为网上下载图片,非档案原件,仅为美观之用)
相关阅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