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公学:虽办学十年,却播撒红色火种,更培育六千革命英才
青砖碧瓦、院落相邻。落日余晖下,胶东公学历史陈列馆静静伫立在乳山市滨海新区白沙滩镇宫家村西头。踏入旧址院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张贴在墙壁上的胶东公学校歌歌谱、仓储室内师生们曾使用过的劳作工具、展室内陈列的上课时曾被翻阅过的课本,让人仿佛置身于七八十年前的学堂。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胶东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成就斐然,胶东公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胶东公学,是革命干部的摇篮,有着光辉的历史。它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正规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先河,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抗战干部和革命精英,为胶东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大地饱经沧桑。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的呐喊声缭绕在胶东抗日根据地上空,“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938年4月,胶东特委在乳山境内马石店村召开会议,决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胶东公学,以培养大批适应抗日战争和根据地需要的人才。同年8月,胶东公学在原黄县中学旧址成立,曹漫之任校长,赵野民任副校长。至此,这所红色学校开启了在烽火硝烟中辗转迁徙的艰难之旅,谱写了一部流动的战斗史诗。

编辑
风雨飘零的年代,胶东公学所遭遇的磨难与经历的困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面对日寇频繁扫荡,外部的不断挑衅侵扰,胶东公学不断转移,时常在同一个地点待上3至5天就立即换防,前后辗转迁徙过8县17次。其中,在乳山境内活动的时间最长,先后在20多个村庄驻扎过。

编辑
虽然大多时候的转移有惊无险,但胶东公学依然在日军扫荡中遭受过三次重创。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为“七八事件”——
1942年7月7日,胶东公学与女子中学在马石店村联合举行抗战五周年纪念大会,晚上,话剧《中国人》演出将要结束时接到紧急通知:距此七八十里外的水道据点的300多名日伪军正在出动,直冲胶东公学而来。全校立即紧急集合,组成两支队伍,向东北方向的垛山一带转移。
大队师生取小路直插磨山钟家,从两股日军空隙中穿过,甩开敌人,清晨抵达垛山以西的山区地带,成功逃脱日伪军的追捕。在大队先行前进的同时,还有一支由十五六名生病的学生加护理人员组成的25人小队,在次日黎明时分以较慢的速度转移。不幸的是,行至转山头村附近时,突然与日军迎头撞上,宫润九、矫容桂、萧道臣、钱素贞、战国英等11人当场牺牲,还有4人受伤(其中3人因伤重不治牺牲)。

编辑
即便是如此艰难和简陋的教学环境,依然有大批来自敌占区、边沿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少年,不顾个人安危,冲破层层障碍,毅然决然地奔涌到这里,接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教育,走上革命的道路。当时,胶东公学的招生非常严格,必须经地下党、县委和地下抗日革命组织介绍,否则不收。还有一个特殊要求:要能上前线,扛枪打日寇。
胶东公学创办初期,由于条件艰苦,加上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课程设置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开设语文、美术、历史等文化课程,同时开设军事技能、生产劳动等必修课,学制设置为四个月、半年、一年不等。后来,随着形势逐渐好转,学制曾一度定为三年,但大多数学生由于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未及毕业即参军参政,投入到大反攻的行列中。

编辑
胶东公学没有固定的校址,从山岗、沙滩、野外、树下到村里的院落、炕头,哪里有空地,哪里就能当作教学场所。晴天,在村中大树下、打谷场里,同学们坐在背包上,以膝代桌,刻苦学习;雨天,就集中在村里祠堂和闲房上课,地上铺麦秸,席地而坐。一块可拆卸的小黑板和几支粉笔是所有的教学工具。学生们并不觉得苦,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编辑
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就自行编写讲义,上课前现印现发——蜡纸、油墨、纸张都是从敌占区搞来的,搞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印出来的讲义,字迹时有模糊不清,每回上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先校对讲义。
1942年9月,胶东公学与胶东女子中学合并。时年冬,日军对胶东进行大扫荡,学校师生疏散到文登、荣成等地的老百姓家里,实行分散食宿、集中上课。
1943年1月起,胶东公学从文登、荣成地区,先后迁到相对安全的乳山东南沿海峒岭、徐家、宫家一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教学工作,这是胶东公学最盛时期,全校师生达到600多人。
当时,胶东行署、胶东文协以至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视察组,经常在胶东公学驻地活动。刘居英、曹漫之等学校领导经常给师生作政治形势报告,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十分活跃。

编辑
胶东公学要求学生每天做半小时宣传工作,主要是向民众解释党的各项政策、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们在做宣传工作的同时,还经常组织社会调查,协助驻村开展工作。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领导群众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春耕等农事活动也有学校师生参与其中。此外,学生们还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群众劳动,对有困难的烈军属安排专人照顾。
由于是流动办学,学生一般借宿在老乡家里,因此,搞好和老乡的关系,也是学校考查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胶东公学师生平时会帮着老乡挑水、扫院子、烧火、做饭,农忙时下田帮忙麦收、抢收抢种。

编辑
胶东公学师生们深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保证。学校还有一条特殊的规定:每个学生每天要做半小时民运工作,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讲解党的各项政策和国际国内形势,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等。
胶东公学的教学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教师中既有北海专署的机关干部,也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毕业的教员,还有本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以笔作刀枪,努力开拓创新,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舞台。

编辑
1946年3月,胶东公学一部分与烟台东山中学(原志孚中学)、烟台师范学校合并,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另外一部分称为胶东公学莱阳分校;8月,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胶东师范学校。
1947年11月30日,胶东公学总校转移疏散到乳山草埠村一带,组建临时烟台市联合中学。1948年1月,烟台市联合中学和胶东公学分校奉命停办。至此,胶东公学完成了历史使命。

编辑
胶东公学诞生于全面抗战时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学校,也是战争年代的“胶东最高学府”,培养了大量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人才,充实了干部队伍,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编辑
胶东公学从1938年8月建校到1948年1月,校龄近十年,运用革命战争的理论指导办学,培养出6200余名党政军干部。从胶东公学走出来的学子,无论是将军、干部,亦或是教师、战士,身上始终闪烁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满腔热爱,成为一面面红色旗帜,引领着后人继续前进。
战争年代,胶东公学将红色之火燃遍胶东大地,在生死危难中淬炼,在联系群众中成长,传承了胶东大地的红色基因。

编辑
胶东公学的历史虽然短暂,但他的办学衣钵和红色基因得以保留传承下来。1948年10月胶东师范学校在莱阳复校。1950年12月,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莱阳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莱阳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学校迁往烟台,更名为烟台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烟台师专升格为烟台师范学院,开启了本科师范教育的新篇章,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为烟台市建设全国首个教育改革试验区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2月,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鲁东大学。80余年的薪火相传,如今,胶东公学的血脉,依然在胶东大地上流淌;胶东公学的精神,依然被一代代后来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