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2023-05-19 19:00 作者:MOJi辞書  | 我要投稿
问题提出


在进行日译中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你是否产生过这些疑问?


◆ 按照原文的表达形式翻译,意思就会产生偏差,如何是好?

◆ 按照原文的具体意思翻译,表达形式或文章风格就会发生偏离,如何是好?

◆ 当原文出现无法翻译的专业术语、文化负载词或第三语言词汇等内容时,如何是好?

◆ 当原文的表达对于日本读者来说也很陌生的时候,是直译还是改译,改移又要按照什么标准改到什么程度?

...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


概念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在 1969 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给出了“动态对等”的定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为了避免误解,他在1993年又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 (谭载喜,2004:234)。


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当两者发生冲突而不能保全时,应当舍弃形式而取内容。


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这也就是奈达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奈达也明确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要点归纳

功能对等:包括形式对等、内容对等

无法兼顾时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功能对等理论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奈达认为要使译文自然流畅,应当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作为整体的接受语和文化特定的语言环境目的语的受众。要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这三个因素是译者要考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又可以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加注增译与减译异化与归化等。


翻译研究


本文将以《罗生门》林少华译本为例,进行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探析。


原文:

ある日の暮方の事である。一人の下人が、羅生門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


译文: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林少华)


拆译:

整句采用拆译的方式,将两句翻译成三句,形式上不拘泥于一一对应,精炼简洁地将开篇仆人等雨的画面传递给读者,营造了阴郁的氛围,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沉郁的主基调。该译完整表现了原句内容,又让译作风格贴近原作。


减译与词汇选择:

去掉「ある日」的翻译,没有拘泥于译文与原文的完全对等,让文章开头的一句更有中式小说的韵味。而对于「暮方」采取较有文学色彩的“薄暮”一词,让句子更精炼紧凑,增强了原作的文学色彩。


“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属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之一。精炼简洁的拆译和富有文学色彩的用词,让中文表达流畅自然,同时又达意传神。



原文:

下人は七段ある石段の一番上の段に、洗いざらした紺の襖の尻を据えて、右の頬に出来た、大きな面皰を気にしながら、ぼんやり、雨のふるのを眺めていた。


译文:

仆人身穿洗得发白的青布褂,在七级石阶的最上一级躬身坐下,百无聊赖地望着雨丝。而右脸颊那颗大大的粉刺又给他增添了几分烦躁。(林少华)


调整语序:

原句是标准的日式表达,如果逐字逐句对应,“一边对粉刺耿耿于怀,一边看着雨丝”,会带来异文化的陌生感。译者没有按原文字字对应,而是采取调整语序的方法,先描写主要的大画面——人物的衣着、动作,再写主要画面中的小画面,使行文更有中文小说的氛围。


奈达认为,形式与内容不可兼具时,内容第一,形式第二,译文要表现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的用语习惯。为了表现原文中的意思,要一定程度上舍弃形式,调整语序,充分追求译文表达地道。



原文:

その上、今日の空模様も少からず、この平安朝の下人のSentimentalismに影響した。


译文:

而且,今天的天气也加剧了不少这平安①(①平安时期,日本古代断代史之一,从 794 年迁都平安京(现京都)开始,持续400 年)年间仆人的 Sentimentalism②。(②感伤,感伤主义)。(林少华)


异化、加注:

原文出现了日本特有的历史词汇「平安朝」、外来词汇「Sentimentalism」。译者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直接使用日本汉字和英语原文进行翻译,并且在词汇后面加上注释。保留专有的历史词汇并添加注释,既可以有效传递日本历史词汇与其背景信息,为读者扩充知识面,又能保持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保留日语原文中的外语词汇并添加注释,也能还原该词在原文中增添异国情调的功能,并保持形式对等。


奈达认为作为整体的接受语与文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翻译原文中的文化特有词,需要译者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加注,是他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再加上注释,兼顾形式与意思的传递。



原文:

楼の上からさす火の光が、かすかに、その男の右の頬をぬらしている。短い鬚の中に、赤く膿を持った面皰のある頬である。


译文:

上面射下的火光,隐隐约约舔着他右侧的脸颊,映出短短的胡须和红肿的酒刺。(林少华)


改译:

「火の光が右の頬をぬらしている」原意是“火光湿润了右侧的脸颊”,采取通感的表达,在日语中也较为少见,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如果直译的话,无法让中国读者产生同样的感受。译者采取改译的方法,翻译为“火光……舔着右侧的脸颊”,也能给读者带来新奇感,但同时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再现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受众也是译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受众决定着翻译策略的选择。由于是面向中国一般读者的翻译,而非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人员,在一些表达上也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感受,不能过于异化。可以采取改译的翻译策略,努力还原原文较为新奇的表达所带来的效果。




总而言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原文无限接近,但并非绝对对等,需要译者灵活运用。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妨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著,林少华译.罗生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3]Nida 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 2001.

[4]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