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注明:本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美术的在校大学生,不知道真实的历史,只是从本人观影后感想来写,勿喷。其次,对于电影的各个方面一些表达也仅仅是个人观点,勿喷。 では、始めます! 《长安三万里》是我父亲看到影评后拖家口来看的,能让我这个对动画有一定偏见的父亲这么激动地一定要拉着我们去看的电影,我还挺好奇。 时长大概是3小时左右(7:10pm—9:52pm)。动画制作公司是追光动漫(看到是追光的电影突然感觉好像做这么久时间也不是很稀奇的事情)。 《长安三万里》讲的就是安史之乱之前,大唐盛世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和高适的分途。 高适的人设是很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而李白是有抱负,但是过于放荡不羁,大起大落的人。但是,动画刻画李白的形象,他可以有点点神经质的表达,也可以空有报复,过于天真,肆意喝酒,因为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诗人,但是动画给我的表现,并不是放荡不羁的表现,而像是空有报复的混子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被人一棒子打入地狱后一觉不醒只会哀叹沉迷喝酒,只有他的朋友给他鼓励和帮助后才会再一次站起来的混子。 而李白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动画公司在有一个这个人物形象的模板后,根据李白的历史经历改编的,其实动画里面李白的形象基础模板在别的动画都有,都能找到相同之处,高适也是一样的,也是有一个通用的人物基础模板后在通过一些历史进行编写人设。这个就是大众动画的一个产物:模板化人物。就像皮克斯的动画的故事节奏和剧情内容,看上去不一样,其实看下来都是大同小异的。模板化人物或者剧情确实是一个比较省钱和快速出成绩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话,李白这个人物在动画上面的形象就其实给观众一种潜意识的偏见和人物形象的格式化,而不是展现出李白这个人物的独特性,李白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和他之后因为环境被迫失落的无奈,在这个动画体现了吗?体现了,但是被大众化了,释放不出来,然后被大众忽略了,最后就给人一种,他有抱负,但是不多,如日中天的时候像个只喜欢吃喝玩乐的公子,落魄的时候就像个土狗一样的存在。而有人就会在想,高适为什么会给人一种舒适感。很简单,高适这个人的知名度,其实没有李白大。李白在现代人的名气里面,除了还没上学的娃娃外,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知道的,而高适呢,除非特意去了解,或者看过跟他相关的史实,没人知道他是谁,他是个什么人,加上高适在动画的事迹,又是个给人积极向上的形象,这样就会给人一种舒适感,而不是像李白那种浮夸的违和感。 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看的很舒服,正是因为了解,所以看的时候才会感觉很违和。 影片一共3小时左右,前面的故事描述其实十分稀碎,因为是一个个很短的片段故事组合的,但是这些片段故事的内容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他们没有一个适度的过度就组合在一起,就会给人一种信息量很杂的感觉,而中间李白在黄河边上喝酒的时候作诗《将进酒·君不见》的时候后面安排了一个环游人间仙境的片段,有一说一,我想知道这个片段的安排,跟李白作这个诗的内容有多大的关系?这个诗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如同黄河之水流过一去不复返,年轻时的报复无以得到回报的悲愤与抗争,失望和自信,以及表达了李白豪放的性格的表达,但是追光安排一个他们众人在仙殿游玩,然后飞向赤红的高空,这个场景跟诗有什么契合度吗?我看这一部分我是有点脚趾扣地。既没有表达出李白的豪放,也没表达出他的悲愤和抗争,只有他们喝酒后吟诗作赋的快乐,挺奇妙的,看不出来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场景。可能是因为是高适的视角吧,但是这是表达高适没有听出李白诗里的意思吗?我不懂。到后面的安史之乱,故事开始完整了,不是稀碎的感觉,就会给人一种很顺畅的故事感。 转场方面,前面的剧情转场都是类物表达,没有一点卡顿的感觉,很丝滑的感觉,但是到后面,两次黑幕,都有点小长,为什么要突然有黑幕?而且这俩黑幕出现时间都是在后面?就很突然。黑幕的安排我觉得应该要有点节奏安排,比方《深海》的黑幕,前面一段就有黑幕,所以后面出现黑幕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但是《长安》的黑幕全在后面,前面特别丝滑的看下来两小时左右,你突然来俩黑幕给我打断了,合适吗?就像你听歌听的好好的,在高潮这部分突然给你断了,没声了,你会习惯吗?所以有黑幕,可以,但是能不能节奏丝滑一点,黑幕时间别太长,不行的话,麻烦就别搞黑幕,还是你的类物转场就行。(不仅是我有这个感觉,就我妈这个不看动画的人,看的都有点不大适应。) 毕竟学过美术的都知道一个美术的绘画常识,在画面整体塑造主视角而不偏离整体是叫局部刻画,而偏离整体叫抠细节。 然后,看整个电影的小孩子是偏多,我想对那些家长说,可以来看,但是不要跟着吟诗作赋,谢谢,这不是语文课,不需要你家孩子背诗。其次,动画的故事肯定跟正史是有出入的,但是小孩子还在刚开始接触知识的时候看这个,能保证你家孩子不会被误导吗?我们是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至少不会相信这个故事里面有几个是真实的,肯定有编的成分,但是小孩子知道吗?小孩子不知道的啊。不要因为这个是动画,就去带孩子看,因为动画是最能影响孩子对事物判断的价值观,肯定会影响孩子以后对正史的一个偏见,所以,要么先让孩子大致了解正史后再来看,要么就跟孩子先做一个思想工作,我希望动画带给孩子的是一个积极向上,想对历史对诗词有一个想去了解的冲动的作用,或者想去成为什么人而不是变成什么人的想法。而不是给他们一种李白原来是一个空有抱负的有才华的无用之人。 虽然说了很多不足,但是,《长安三万里》的制作,表达了唐代从盛世到衰败再到重生的一个过程,唐朝中国历史上文化底蕴最为发达的时代,很多名人出自唐代,很多才人出自唐代,这个也是《长安三万里》所表达的一个内核,人类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存留,就像黄鹤楼虽然被烧了,但是写黄鹤楼的诗词,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存在就是文明的存在,而文明的存在就是记录了人类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历史史料记载等等,为什么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称为古xx的国家,因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是没有被断过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里面,中国就是中国,而不是古中国。及时唐代衰败了,改朝换代了,但是唐代的诗仍然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存在,仍然表达了唐代是最为繁华的时代,他就像一个时间记载图,每一个时间段的事件都被记录着,这也是在记录中国的历史。这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该如何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为我们国家的文明做出什么贡献。我们做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记录我们国家的历史。国家的阴盛阳衰也是我们的阴盛阳衰,我们是一个大家,我们是民族的历史创造者和记录者。所以在最后追光将每个诗人的诗呈现出来时,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中国的动画确实在发展,但是其实是新技术的发展,而其他方面是从高潮的断崖后原地重新发展,我希望中国动画的涅槃能回到曾经的时代的巅峰,也希望中国在宣传文化的软实力上面能超过英美日等国。就像《长安三万里》那样,盛唐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复苏,但希望是重回盛唐,而不是变成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