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海欣:探寻共产主义的起源

2020-06-22 00:12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探寻共产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中的阶段性思考

 

同海欣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之前的一篇文章是通过觉察疫情中的种种现象引发自己的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更多的是有关自己和个人的角度;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对于理论的部分,我也想做一个总结。对于哲学理论,我其实并不是学习得很深入透彻,所以本文只是我自己在课程学习和课外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想法和感触,在此做一个总结。

一、哲学与哲学家

马克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历史上的哲学家有什么不同?我们从小就被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被我们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而历史上的其他哲学家呢?从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后来创造晦涩难懂的理论的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等等哲学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每位哲学家的观点都有差异,而不同观点形成背后的逻辑推理似乎看起来无懈可击。在《理想国》这本书中,苏格拉底和几位同样热爱哲学思辨的朋友辩论关于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辩论,结果使对方的观点自相矛盾。苏格拉底看似是不懂在问,实则他有一条很清晰的逻辑线索,通过此线索让对方发现矛盾之处。当时读到对方哑口无言时,我细细理了一下论证的逻辑思路,由衷地感到佩服。之后是柏拉图,他应该是正式构建了哲学这一学派。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有句名言:“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正是从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出发,欧洲人开始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探索那隐藏起来的‘真相’。是以,才有了‘物理学之后’的第一哲学,才有了绵延两千五百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柏拉图亲手创立了学园传统,有很多学员最后成了拥有自己哲学理论的哲学家(这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孔子)。之后是亚里士多德,他是知识的集大成者。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很多哲学观点和柏拉图有相左之处,可以让人联想到他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了解过物理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物理方面,他的几个基础的观点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在有伽利略基础的科学实验那个时代,物理学渐渐不再从哲学家的观点出发,不再拘泥于各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唯心主义,依据实验来验证真理,紧密地与数学和逻辑结合了起来,同样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总有人说,“物理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曾经我是有几分认同的,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似乎也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儿了。

之后的哲学派别我便了解的不是很多,其著作往往晦涩难懂,不解其中味。在高中时期读了《苏菲的世界》一书,对哲学的发展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更多的还是受故事情节的吸引。

大学时期,我闲来无事翻阅了一些讲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有一本书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来源问题,已经记不得书名是什么了。书中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吸取的并不完全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强调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具有的辩证性和历史性。我一下有了深深的感触——马克思是一位真正的勇士,正如鲁迅的那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马克思坚定地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从社会历史出发,从辩证法出发。在他所强调的唯物主义中,完全没有基于虚幻的意识形态,完全从实际的社会历史出发,并归结于实际的历史进程和广大群众,这是很难做到的,没有虚幻。并且从辩证法出发,得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之前有那么多的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其实,在我看来,也是由于每个人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思维的差异,基因的差异,环境的差异,个人经历的差异,愿意接收的记忆内容的差异。而我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勇士,因为他的观点来自宏大的历史进程,吸收不同的人的知识和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反作用到历史的进程中去。几乎摆脱了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由衷敬佩。

二、观《青年马克思》有感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着对马克思此人的敬佩与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讲述的是马克思早年与燕妮在欧洲各个国家奔波的种种情形,蒲鲁东、杂志社、巴黎、英国,以及讲述了和恩格斯的友谊,最后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结尾。

那是19世纪40年代左右的欧洲。那时的中国,才刚刚被资本主义国家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而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英国、法国,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工人们不分昼夜地被迫工作,妇女和童工更加受资产者的欢迎,因为劳动力的成本更小。看着那样的情形,我不禁想到高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在中国外国资产者对农村妇女的剥削,毫无人性可言!在那样的情形下,萌生了由无产阶级组成的同盟会,还有不少所谓的“哲学家”进行演说,革命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在马克思在欧洲游荡期间,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大工厂。两个人在巴黎相遇时,马克思十分看不起恩格斯,而在彼此交谈的过程中,二人产生了革命般的友谊。后来,恩格斯一直资助、鼓励着经济上困难的马克思。在我看来,恩格斯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坚定地反抗者父亲所代表的剥削者,坚定地支持着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可以看到,在面对生活上的压力时,马克思一个人根本无能为力,他有一个家、好多个孩子需要抚养,纵然有再多的想法、再强烈的愿望,也不得不向生存低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支持,那么以《资本论》为代表的著作的问世恐怕就是一个问号。如此看来,马克思是幸运的。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时的世界,混乱,压迫。这样的世界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普通人们如何才能获得解放和自由?人的解放和自由,这就是他想要改变的世界的样子吗?作为一个理论家,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劝说下,加入了工人运动的联盟。在一次集会上,恩格斯强势夺得地方代表的地位,发表演说,将“人人皆兄弟”的口号换成了“共产主义”,提出想要获得自由,必须通过革命。他们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也有少数人反对。是啊,革命,就是要有流血牺牲的。也许他们以为,每天喊喊“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发表对“自由”“博爱”的憧憬的演说,他们就可以在精神上获得解放和自由了,这是主观唯心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平常人身上多少都会有一些。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呢,他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看待问题。他们认为工人们每天喊着“自由”,就真的自由了吗,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而已,让自己活在虚妄的幻想中,逃避战斗、抵抗等等一些需要力量的东西去获得客观的自由。其实,也许这两种自由本身的意义就不相同。主观的思想上的自由也许会让一个人达到超脱的境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快乐,但是这是不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任何推动作用的。由于生存和竞争,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而为这种生存竞争做出努力的,才是真正的勇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如此看来,还真有点“反动”的意味。

之后,为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同盟会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份将理论变得简单易懂的宣言。在恩格斯坚定的支持下,《共产党宣言》诞生了。

三、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简单概括一下,《共产宣言》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资产者和无产者,然后介绍了共产党人和无产者,第三是已经存在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最后是共产党人对反对党派的态度。

我记得之前有位老师讲马克思关于资产者的论述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并举了个例子,说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没有考虑劳动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分,而资本家所从事的即为脑力劳动,包括资本的周转与分配,机器的买进等等。而即使考虑这些因素,我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

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突破,是因为封建统治下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后,《宣言》中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将矛头对向了资产者自己,资产者为了资本的获得就会雇佣工人并进行压迫,工人会集结起来反抗资产者,所以,无产者取代资产者也是历史的趋势。从现今的视角来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已不似当年那般激烈和残忍,从而让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而实际上,这种剥削是依然存在的,在利益面前,资产者随时可以放下人性中神圣的一面。自由,是资产者的自由。博爱、平等、公正,这些象征着美好正义的词汇,对资产者来说一文不值。在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句:“无论在个人还是城邦方面,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其他东西,只会变成极端的奴役。”之后还有探讨关于人们所追求的快乐的不同,将人们分为“爱智者”“好胜者”和“趋利者”,并且论证了爱智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当然,这些就考虑得有些远了。不过确实,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市场中,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也被无限地放大了。此种方式的经济模式必然造成类似经济危机的产生,而过去,为了应对这些危机,资产者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还未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地区,对其他地区进行同样的剥削。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有了马克思主义等等理论的指引以及各个国家的经验总结,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了相对保守的制度措施。但我们看看这次的疫情,不也同样暴露出这种“自由”理念的弊端了吗?茫茫宇宙中,人类是多么渺小的存在,“活下去”是每个生命的生命任务,我们承认竞争的存在及其残酷的特性,但是,轻视生命的思想和行为又是多么愚蠢。

其次介绍了无产者,这些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被产生的群体。他们被资产者的资本活动聚集在一起,脱离了农田来到城镇,变成了与商品同样的存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读到这里,我联想到当今发展迅速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种压迫,是完全不考虑工人们作为人的存在也同样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吗?所以,工业越发达,女工和童工比男工更受到资产者的青睐,因为为了可怜维持工人们的体能劳动,资产者可以出更少的劳动力成本。阶级压迫和对立在此时已经十分激烈了,对比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无产阶级——这个被压迫的群体,已经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故必然会反抗,从而资产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无法与社会兼容。

第二章介绍了同样作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区别与联系。简单说来,共产党的目的,就是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消灭阶级压迫和斗争。如此看来,共产党反对的,不仅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关系,还包括历史上一切存在阶级压迫的统治模式,包括封建模式与奴隶模式。他们是新兴的群体,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过对于其中有些论述,我个人有些疑问。其中讲到“私有制一消灭,懒惰之风就会兴起。”《宣言》只是给出了,如果此论断成立,资产阶级社会必然灭亡,但也并未正面给出确切的解释。共产党怎么革命,如何获得武器,成立组织,实现了革命之后又该如何进行统治?虽然在章节的末尾给出了一些提议,但是对于具体的治理来说,还是过于理想化,需要后代共产党人不断进行探索,这便会引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以及所获得的理论成果。总而言之,这一章重点讲了共产党革命的对象以及为什么要革命,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关系做了梳理,并对可能的辩驳作以解释。“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明确了坚定的立场。

第三章介绍已经存在的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第一类是反动的,想要让历史的车轮倒转回到封建统治的生产关系;第二类是保守的,即希望资产阶级能够自我改良,留住积极的部分,除去消极的部分;第三类是空想社会主义,即反对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建立自己创造的空中楼阁。在这里就要提一提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了,存在的必然存在,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拒绝各种形式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真正地做出实质性的改变,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最后一章是是共产对其他反动党的态度以及呼吁,呼吁全世界地无产者们联合起来去为这一理想做出实质性的斗争。共产党会联合其他的无产阶级政党,推翻旧有的阶级压迫的统治模式。

他们很年轻,却能基于真实的社会现状,去构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他们有热情,却不拘泥于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勇敢地向统治者举起了反抗的武器。这种务实的、肯干的、坚定的同时又谦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同胞学习!

同海欣


同海欣:探寻共产主义的起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