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讲座】王阳明心学 (全8讲)

中国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天人合一
儒家看天,道家看人。
欧洲基督徒的餐前祷告所想的是感谢主,而中国基督徒更多的是祈求获得一些生命中的好处,很少有人考虑到自己所需要的是灵魂的救赎问题。
天道可以比喻成人都要吃饭,没有人是不能不吃饭的,这是天道,而如何吃饭吃些什么,这就是人。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并不是说孩子经过我们的贵之与爱之就能存能厚。就好比如今市面上有许多保健品,吃那么多未必就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延续。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我们吃饭不应该吃十分饱,吃饭如此,人生许多事情都应做减法。在当今错综复杂的时代遇到麻烦时的我们,不应困在其中,而是首先要把自己退出来,在这种麻烦的因素当中首先排除我们自己的人为因素。要想了解天道,首先要了解人为。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他本应当做,并不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当做一个目标的手段与途径,这就是无所为而为。
老子和庄子的著作都无法明确地阐述出道的内容。正如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说出来,但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我们只能说道不是什么,通过不断地去做减法,道不是这个不是那个,最后做的彻底了后天道自然呈现。老子和庄子的著作教了我们如何去做减法的方法,而不是企图从中知道道的方法。
学会了做减法的实践,我们自然就在天道之中,正所谓;无为而有所不为。我们做事情不要增加自己人为的目标,最好的人生就是没有目标的人生,顺应天道的内容去行事目标就来了。
佛家;无心而为
佛学告诉我们我们人生在世非做事不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如果不能理解别人做的事情自己未必能做,那么就是一个人的悟性太低,我们做什么并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而是天道所安排的。我们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东西来的,这东西绝不是父母给我们,也不是周围环境给我们的,而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多次,此类内容超乎哲学范畴,无法以科学依据证明。正因为我们有轮回,带着阅历而来所以有人能做的事情我们做不了,我们所做的别人也未必能做。根据马克思主义物理所提倡的规律,人的性格产生有其所经历的社会背景与做到环境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我历史上有偏偏都许多反其道而行之的伟人,例如王阳明和孔子,还有毛主席等人。所以佛家告诉我们无心而为,并不是说做事情不要认真,而是说做事情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在人而结果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人做事就是为了消业。事情一定要做而心别上去,不上心不代表我们不认真而是不关心其结果。好比有一位禅师所说;我中午吃饭未必要服一粒米,我终日穿衣未必身上挂着一缕缠丝。就是讲我吃饭不在乎吃了什么,穿衣服也未必要穿名牌。
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说;无所为而为
佛家说;无心而为
而将其三合一就是在宋明时期的王阳明心学
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无法把自己的心安顿好。在西方的人以宗教安排出自身的心,例如伊斯兰教,基督教或犹太教。犹太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原罪在于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因此凭借自己的理性获取了无限的知识,但根本上人的寿命是有尽头而且虚无的。信仰的前提是谦卑,是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因此西方人敬畏上帝且渴望天国,欧洲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要受洗。而中国人出世的路不在宗教而是哲学,而当今中国人出世的路并未以哲学为根本。
心学不是心理学,而是关于人心的学问。孟子和荀子对于人心有着不同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是生物,生物必须有自保的,当我们在寻求饱腹的过程中会与同类产生争斗,但人比其他动物更聪明,知道在争斗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两败俱伤,因此人发明了道德。道德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同一范围内,故此人可以预先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发明了道德。而孟子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内心,孔子讲;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恻隐之心的心不能以英文翻译heart直接代表,因为动物也有心脏,而mind是心理学范畴,也不是孟子的内容,孟子的心是超乎生物又超乎心理,虽然英语中没有,但德语中有叫gemut。此争论实际上并不是永远也解释不了的话题,荀子讲的人性是生物的,而孟子讲人性是心学的层面上。那么孟子所讲的心学是否存在呢?存在的;法庭审判的前提就是把罪犯当人看,亦或者一位老奶奶卖东西,来了一群饥肠辘辘的小伙子,老奶奶知道人都有胃他们会有想吃掉自己卖食物的冲动,但也知道这群小伙子有心因此并不担心。恻隐就是哀痛与惊恐,无关于利益的心。例如看到一个小孩落入井中我们会心有余悸,尽管是两个不同的肉体,但由于恻隐之心的缘故,我们会因此产生恻隐之心,不局限于人,花草树木昆虫鸟兽等等也会产生。因此也就有人说;吾心即是万物,万物即是吾心。达尔文的进化论讲生命的进化是由低到高,而物理学热力第二定律讲熵定律,并且讲适者生存那么细菌病毒肯定是更适合生存何需进化?中国人更多讲的是宇宙的本质。王阳明讲心外之理,就是我们不知道的道理,就好比融资炒股,有人借钱炒股最后失败跳楼,这就说明这个理不是我们内心当中,是我们无法掌握的,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讲的;心即理。
心即理同时也是阳明心学第一命题,从孟子那里而来(万物皆备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时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做学问的目的就是收心,把放出去的心再找回来。但孟子的理念太过超前在那个年代并不被认可,反而比较受推崇的是荀子的理念,也就是以礼治国,所对应的就是敬语,在当今中国已经很少有人注意,反而大受推崇的是日本。也有可能我们遵守礼仪非常的好,但心中并没有仁心,表面上恭敬有理且温柔敦厚,其实是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私利,这种人叫乡愿。
孟子的理念并不被推崇,让孟子的理念能够发扬光大的是禅宗,禅宗是心学,也就是用佛家的语言所表达出的心学。禅宗的宗旨是十六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佛是所有佛教宗派共同的目标,那么佛在哪里?我们都是佛,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修佛的道路是直指人心,禅宗所说的这个人心不是heart也不是mind。禅宗第五代法师曾对自己的弟子讲到你们终日只求福田,却不懂得要脱离苦海,自行若迷(自己的本性看不到)。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与计较,而是人的基本信念。以前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是用慧根,现如今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有智商,其实这是两种概念。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传习录》是必读的经典之一。孟子是心学的开创,修行的方式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经当中最短的一部经叫《心经》,五蕴:色受想行识,色表示我们的五官接收外部事物,受就是感受,吃苦瓜觉得苦,喝咖啡觉得好喝,因此我们会沉迷于好喝乐的味道形成惦念,欲望也就随之而来,这就是想,想了之后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行,行了之后我们要分辨辨别自己的目标,就是识。总这一切就是业识,人在五蕴驱动下往往会做出很愚笨的内容。人生哲学就是守护与滋养我们的心,中国哲学就是养心,正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我们修佛的目的并不是把我们的情感统统丢掉。王阳明心学在宋朝的先驱人物陆象山说:己分内事皆为宇宙内事,我们与一个人的爱情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这其实是宇宙内事,这不是个人偶然不幸。这种不幸同时可能还体现在白领,因为白领随时可能落入到无产阶级,又渴望进入到中产阶级的队列,因此会产生心理疾病,心理学的帮助是先叫我们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实在不行就实行药物治疗,从此可能会换成药物依赖症。所以说有人问如今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在哪里?王阳明就是给予了答复:“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论周围怎样的黑暗,我们的心永远是光明的。日本国民的精神就是阳明所赐,这本是我们的大思想家。
慧能和神秀。神秀说我们本来有一个干净的心,来到这世界上就会沾染上灰尘,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擦心,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神秀将烦恼来自外部,就好比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但他们都来自于一源就是心,而且他把修行看成是烦恼的拒绝,把终生的烦恼隔在门外,只求自身心灵的安静。前面讲慧根和智商,智商可以通过判断测量,但慧根不行,悲悯就是智慧,例如一个三岁小孩看到一个乞丐心生怜悯,这就是天资慧根。而慧能的短语比神秀的高,禅宗讲修行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比起来神秀在门外,那么慧能就已经在门槛上了,弘仁法师看到慧能的语句将其擦掉是有禅意的。而弘仁法师见慧能在工作,对话一番后在门上敲了三下就离开了,意为半夜三更来找自己。在经过弘仁法师开悟后说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信就是自本性,就是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人人都具备。连说五个何其,无论我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顺境也罢逆境也罢,乐境也罢苦境也罢,都不足以撼动我们的内心,最终弘仁法师将衣钵传给了他。禅宗通过慧能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断地通过和别人去比较来认清自己,而我们人的本来面目并不应是考头衔、身份来鉴定,我们人的本质就是肉体搭载着的精神,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这就是功德的意思,当我们的人性中有了佛,那么就是功,而德是平等,禅宗的戒也就是轻视他人,禅宗戒轻视他人。因此禅宗的思想第一次破天荒地讲众生皆有平等。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因此严谨地讲佛不是宗教,而是无神论,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与宇宙一样大,没捡到的情况下是凡夫,因此不可轻视任何人。众生之间差别很大,出生不同且资历不同,再有就是性别不同经历不同,故此禅宗为阳明心学做了铺垫。破心中之贼,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也就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世界上没有人单个地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和其他人产生联系,首先就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其次是我们的亲朋好友等等。我们这个民族是为了下一代而奋斗的民族,王阳明讲的心是良知,而良知不是理性认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领会。孝在西方是很难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名词的,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概括地讲叫:致良知。致不理解为获取,因为我们本就拥有,也不是创设,而是我们内在所拥有的,所以说致良知的致就是听,有时受到干扰就听不到了,这个干扰会来自很多方面,一种来自私欲,另一种来自逻辑(良知是超越逻辑的),放下逻辑(头脑)与私欲才能够听到。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能听到呢?方式就是实践,王阳明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知道良知。
并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去知道,那就是朱熹礼学方面的内容了。王阳明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并不是在行之前才知,知就是行的开端。头脑中的行是带不来知的,人知道那个东西好就会心向往之,但如果不好就会避之不及。
凡是我们认为是真理的东西那么就一定会向着它前进,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和我们所向往的内容去行动,因此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意义。心学的学不是理论,王阳明心学的学是实践。我们练习书法,不应当图字好看,我们只要把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做就好了,这叫功夫,浇灌自己的树根,到了春天自然就会花繁叶茂。做什么事情都要听,这就是良知。王阳明的心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我们会认为是空论,立功立德立业三不朽正是王阳明的一生,真理不是在口中去辩论,而是在于生命之中的实践。《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