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极拳大师郝月如谈太极拳的走架打手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曲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心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中正,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需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臀。臀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恃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先不后,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谓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按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遂之势。能顺遂,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秤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领悟此意,行往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一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含蓄,不使上浮,腹内松净,气势腾然。依此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如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闾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河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待到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善气者纯刚”是也。

【名师简介】郝月如先生(1877-1935),名文桂,字月如,河北永年人,是一代太极拳宗师郝为真先生的次子。郝月如有一个哥哥郝文勤,两个弟弟郝文田和郝文兴,只有他能继承父业,传承武式太极拳艺。
郝月如幼年时体质孱弱多病,父亲常请医家调治,却鲜有疗效,郝为真为此很头疼,最后决定促其运动,让郝月如练太极拳。坚持一段时间后,郝月如体力逐渐转强,从此便不离太极。
郝月如在李亦畲私塾读书,常有机会观看李亦畲演势及打手,他在家传基础上领悟更深,益有所得。二十岁时,他就通晓太极拳真意,只是在练上不如其父之勤。
成年后,郝月如曾任山西大同镇署武技教员、五原县税务局卡长、长江西督军署军务科军用轮船船长、江苏陆军十九师七十三团武术教员、永年县高级小学武术教习、公安局武术教员、永年县政府国术馆教授、国术支馆教授等职。期间授徒教拳,不遗余力。
1929年,孙禄堂推荐郝月如任江苏国术馆教习。一年后,辞职去南京授拳。近代武术史和武术理论研究的先驱徐震就是在这期间拜师学拳,同学者还有张士一、冯卓等。1935年春,郝月如受聘任中央大学武术教员。这年秋天,郝月如忽患足肿,至十一月病情加剧,其子郝少如当时在上海授拳,闻讯赶到南京看望照顾。半月后郝月如去世,年仅五十九岁。
郝月如著有《太极拳图解》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