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可的教育方式,是这样的…|如何避免过度教养?

▌
俗话说得好,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一国之君乾隆也是如此。和孝公主一出生,就受到了他万般宠爱,每年的生日礼物都由他亲自挑选,吃穿用度,都安排得极好,母亲惇嫔也因女儿的出生被册封为妃。
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毫不掩饰自己对女儿万般宠溺的乾隆,曾对公主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用今天的话来说,乾隆一定是宠女界的天花板。


乾隆对公主的体贴入微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公主的婚姻大事也亲自主持,许公主嫁给了宠臣和珅的爱子丰绅殷德,并赐予他功勋爵位和豪宅田地无数。
风光无限背后,却暗藏着人生危机。乾隆去世后,登基的嘉庆立马就查起了和珅的贪污,本是诛九族的死罪。公主万般请求下,夫君丰绅殷德留下一命。
被贬官的丰绅殷德开始自暴自弃,先是偷偷纳了小妾、被嘉庆皇帝知晓、差点赐死,后又因沉迷佛家道家,需要公主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

乾隆养女的故事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我们仍可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现代生活里也有不少父母如同乾隆一样,认为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给出的规划发展,过多插手孩子的人生,甚至拒绝让子女去主动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而这样的想法,也让这些父母带着孩子一同掉进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的陷阱。
当家长试图构建完美无缺的安全系统时,就会无可避免地制造出新的、不可预见的问题。就像乾隆选择了当朝宠臣和珅,却忽视了他对下任皇帝权势的威胁,让公主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池鱼。
成长的本质,就是孩子心理断奶的过程。出生的那刻起,他就脱离了母亲子宫的舒适和安全,就需要学习如何满足自身的需求,并学会在没有保护的环境下生存。这不仅对人的心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颇为重要。
过度教养的孩子长大后会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生存或面对来自生活中的挫折。并且,由于缺乏独立感,他们经常与情绪障碍、情绪失调、权利和自恋作斗争(Segrin et al, 2012)。


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己的成长规律。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好几个阶段的过程。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任务和冲突。如果任务完成得好,冲突自然会消失,孩子快速成长。
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则打断了他们面对任务的进程,更是一种揠苗助长。虽然避免了当下阶段中的冲突,但当孩子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没有解决的冲突还是会存在,一旦冲突爆发,还是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在埃里克森看来孩子走好路的标志之一就是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我们如何定义自己,也是每个人形成自尊的基础。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探索“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这些问题。
在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勇敢地面对内心,去觉察真正埋藏在心底的需求,看见并接纳自己。只有经过艰难地尝试、探索和整合,才能达成真正的自我认同。
那些成功建立了自我认同的青少年,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我接纳;能对重大决定做出明确的选择并承担其后果,把握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目标;能积极投入社会,感受到自己在某个团体中的归属感与价值感。
缺乏自我认同的青少年,容易对自我充满怀疑、矛盾。面对生活的应激事件感到混乱、迷茫,难以做出选择。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也容易对人生感到厌倦、疲惫,产生心理与社会的适应性障碍,如出现抑郁、药物滥用、犯罪、自杀等行为。

可以说进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是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个体的必经之路。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脑、身体和社交生活正在迅速变化,当他们尝试自己的身份和自我表达时,需要家长留出的空间来逐渐弄清楚这一切。

一方面,父母需要学着接受“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也可能要试着告诉自己“我可能不是最好的父母。”成为好家长,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努力。
就像《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爸爸曾与女儿德善坦诚地聊天:“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对于处于自我认同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也有一些小的相处技巧供他们的父母们学习参考。
| 关注青少年的积极成就,而不是他们做错的事情
即使青少年对自我的感觉并没有很良好,也要让他们知道父母会像他们爱自己一样爱着他们。正是我们稳定的存在和坚定不移的关爱支持他们承受挑战,并为他们提供让他们找到自我的安全感。
| 让青少年有机会练习做决定
允许孩子在父母的支持和指导下做决定,可以学习如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是如此。
| 倾听青少年的意见和感受
即使他们与你不同。青少年有时会向父母尝试新的想法。听取父母的价值观和意见而不加评判,可以帮助青少年做决定。平静地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和意见。
| 监督青少年的行为
监督并不意味着对青少年的生活进行干涉,而是要知道青少年在哪里做什么,为青少年提供在安全环境中独立生活的机会。受到父母监督的青少年,如果有爱的父母关系,更有可能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做出健康的生活选择。
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指出,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天下父母的初衷大多是一样的,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但实现这条路径的方式不是只有过度教养这一条。
如何把“爱孩子”和“以爱为名的控制”区别开来,并去真实地看见孩子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可能是成为好家长一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