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子」的双面人生之外,聊聊躁郁症的真实世界

▌
这几天一篇《我们的天才儿子》报道刷屏了几乎所有的中文社交媒体。文中的父亲以细腻的表达,讲述了自己儿子金晓宇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前后的经历。
“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天才译者、殡仪馆、躁郁症、大学辍学、阿兹海默症……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新奇又陌生的元素组合到了一起,满足窥探欲的同时,再次引爆了社会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目前约有6000万人受到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我国双相障碍发病率逐年提升,患病人数已达840万。
尽管患病率不低,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大众还是对双相颇为陌生。比如先入为主地认为,双相障碍指的是既抑郁又焦虑。
双相情感障碍的“双相”指的是躁狂相和抑郁相,也是躁郁症的对应的“躁”和“郁”。根据双相的分型,有些患者抑郁与(轻)躁狂交替发作,有些则是混合发作的状态。
抑郁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状。在父亲口中,抑郁时期的金晓宇不上学,情绪低落,晚上不睡觉,甚至自杀。
躁狂发作时,有些患者会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异常增多,冲动易怒,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父亲口述中的金晓宇则表现为无端猜疑指责别人,狂躁不安,有破坏行为,大学期间踩坏别人的车顶,最近犯病时一拳打掉了快递小哥的门牙……
这种不时出现的情绪上的不稳定,高涨和低落反复交替,像极了电压不稳定时忽明忽暗的灯泡,严重影响了金晓宇的工作、学习、生活。
金晓宇辍学时期,父亲让朋友帮忙,介绍他去解放路新华书店当售货员,两个月不到,书店不要他了。起因是有位老顾客在店里看书,金晓宇说人家是小偷,争执起来。后面到排气扇厂当工人,没几天他就不肯上班,说那些工友对他不好。

这样跌宕起伏的生活,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常态。
电影《乱世佳人》扮演“郝思嘉”的演员费雯丽也是一位双相障碍患者。《费雯丽传》中,作者这样写道:“费雯丽发起狂来是蛮横、执拗的,忧郁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受惊吓的、需要怜爱的孩子。”
大波浪乐队主唱李剑也曾在微博上分享过一段话:“我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者,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只是觉得自己高兴起来的时候比常人更加高兴,而失落悲伤的时候几乎不想再继续下去。”

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有着高复发,高自杀率,高共病率,高致残率等严重后果,但临床上对其识别率差且误诊率较高。
金晓宇高中就出现了一些躁狂的症状,直到大学结业因为情绪低落尝试自杀两次,才被正式送医确诊,这样的病例并不鲜见。
据统计,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8-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常被误解为情绪化,精力充沛或者性格特质等。在抑郁发作时,往往只会被认为是抑郁症。一项研究表明,最初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中有 40%实际上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大部分被误诊为抑郁症的患者,当他们被采用抗抑郁类药物治疗后,患者不仅症状难以好转,还有部分人会出现轻生念头,给个人和家庭带来难以接受的后果。

有几方面原因会影响诊断。一方面,双相障碍患者首次通常都是以抑郁的方式发病,并在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之后,才出现躁狂和轻躁狂。病程中处于抑郁期的时间,也远多于处于躁狂或轻躁狂期,患者往往倾向于在抑郁期寻求帮助。
另一方面,当(轻)躁狂发作时,他们思维活跃、侃侃而谈,这使得他们效率更高、自我感觉良好,让他们很难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因此,患者也往往不会主动诉说。
而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患有什么疾病时,精神科医生能做的也很有限。
双相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会还会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因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与单相抑郁障碍的有所不同。且双相情感障碍一旦转成快速循环以后,治疗会面临很大挑战,这与因没有早期识别,导致误诊和误用抗抑郁药,都密切相关。
因此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情绪障碍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在「天才儿子」一文中,“天才”二字无疑是引人瞩目的。这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叙事方式符合了大众对精神障碍的刻板印象,也和人物传记、艺术电影的情节如出一辙,亦是这篇文章能迅速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金晓宇父亲也受到了这种浪漫化精神疾病的影响,他在口述中提到:“《躁狂抑郁多才俊》书中说这类病人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
确实,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在躁狂发作时,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工作状态,典型临床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力活动增强。
患者伴随着无所不能的心境,体验到超出平时的想象力,同时创作力爆发,可以在一天当中完成很多常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也就是大众认为的“天才病”。

但“天才病”的说法不严谨,每一个天才的成功都是勤奋、努力、天赋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普通人并不会因为生了病,就能变成天才。
金晓宇用六年时间自学了德语、日语,巩固英语、看完了浙江图书馆里所有的外语小说、努力自考学习、为了贴近准确,看了作者的所有影视作品。可以说他在翻译事业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量的,不应该简简单单用一个“天才病”盖过他自身的努力。
将心理障碍天才化、浪漫化会让人们对心理障碍产生误解,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无形中造成了更多伤害。

比起“天才病”,说双相情感障碍是“天妒英才病”更为合适,躁狂期间带来的创作力转瞬即逝,而抑郁发作带来持续的情绪低落,却带来了非常高的自杀风险。
经历两次自杀危机后,金晓宇父亲也是这么想的:儿子不想死了,我和他妈忽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不读书不上大学不工作不成家,我们都能接受——只要他活着。
天才化、浪漫化,事实上和污名化,边缘化一样,本质上都是非正常化。当我们回归现实,揭开影视作品和各种传奇传记为双相蒙上的浪漫面纱,往往可以看到真实的躁郁症患者不是天才,也并非疯子。
他们只是被疾病困住、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尽管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大,且带来了极高的自杀风险,但规范治疗、悉心照料后,还是能控制住核心症状,减轻伤害,逐步恢复社会功能的。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治疗,往往能起到更加不错的效果。
发表在《普通精神病学档案》上的一项研究,将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纳入治疗比单独使用药物更有效。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药物治疗外,接受高密度心理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避免抑郁发作,并保持更长时间的心境稳定。
病情稳定时的金晓宇除了自理,还照顾了身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好多年。在父亲的口中,白天他照顾妈妈,负责买菜,每天买妈妈喜欢吃的虾,饭后洗碗,再给老妈洗脸……

除了呼吁规范的循证治疗,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公益机构和国家力量的介入,为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提供机会,比如疾病去污名化、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机会提供。
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精神健康等疾病很难通过单独的生物医学治疗而进一步改善。与社会长期隔离的医疗模式,很可能会造成精神康复者的社会功能严重退化,不利于其回归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规范治疗重要,重拾信心更重要,社会、家庭、个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躁郁症患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或许我们该给心理障碍松松绑了——把心理疾病看作正常疾病的一种,既不排斥,也不神化。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心理疾病,而患者也能更勇敢地踏上自我救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