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16日 新都周刊 吃的文化:饮冰
作者:张亦菴 端午既过,该是冷品上市的时候了。 在我国过去的吃的历史中,原有不少关于吃冷品的故实,如浮瓜沉李之类,但是本文不想作考据的文章,更恐怕在这炎热的天时,考据的东西搬得多了,会发生催眠作用。现就且就个人对于冷饮的一些经历来说说。 幼年居粤,虽在炎热的南方,而且对外交通又早,然而在我最初的记忆所及的冷饮品,尚未发觉到有冰淇淋或用冰来冰冷的东西。其时大约已经是光绪十五六年了。 那时我家中夏天的饮品,除了茶水之外,偶然会制一次柠檬汤。所谓柠檬汤,就跟酸梅汤相仿佛的一样东西,不过它不用酸梅而用腌柠檬调制,而且当时也没有冰,制成了就喝。过了三四年之后,才听见街上有喊着卖「透心凉呀雪ㄌ古」的声音。 在广东的广东人没有到过较北的地方者,往往冰雪不分,他们只知有雪,而不知有冰。后来西人做成了人造冰出卖,而广东人就把它认作雪。就是由冰而冻制出来的上海人所谓冰淇淋在广东的初期名称也叫作雪。吃冰淇淋就叫作雪。到第二期就进步到称为「雪糕。」第三期才采用到英语的音译,而写起来是「埃士(口忌)(口廉)。」不过一般人的嘴里仍然是叫雪糕。 当雪糕之初出现时,形态很简单,只是在街头喊卖;制作的方法也相当拙陋:一只木桶里头再是一只白铁皮的圆筒,两者之间的夹层放一些碎冰块,白铁筒里放原料,往来旋转若干时候便成功了。至于原料,也不过白糖淀粉香料开水之类,上焉者加三两只鸡蛋,下焉者则并鸡蛋而无之所谓。「(口忌)(口廉)」的奶油是不会有的。价钱也卖得挺便宜,一个铜板一小杯,其分量约等于两茶匙。本来可以一口而尽;但是我们买得之后却慢慢的用舌头舐着,尝着,所得到的味道第一是冷,其次是甜,其次是香。这巳使当时的我们感觉十分满足了。 后来这东西在上海有着闪电的进步,这或者因为欧美人居留上海的不少,物质的条件也比较宽大,欧风美雨,自易感染。十年以后在上海吃过高等的冰淇淋后,同想到家乡的「雪糕,」真觉村得可怜。 现在卖冰淇淋的已经不是在街头叫卖,而都有一廛之设,而且布置大都雅洁堂皇了。除了冰淇淋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冷饮,刨冰汽水,名目繁多。现在这种饮冰店无不称作饮冰室。考饮冰室这个名称,原是梁任公先生的别号,他自己因为热中爱国,血液热得沸腾了,心房热得要爆炸了,到了非饮冰自解不可的地步了,所以自署饮冰子,所作文集称为饮冰室文集。后来,大概是民国初元的时候,上海有一家饮冰店,似乎是在南京路大中烟公司楼上的,借用他的饮冰室三个字来作市招,既风雅,又贴切。从此上海所有的饮冰店都袭用了这个名称。梁任公先生自署此名原是抽象的,而后来竟成为一个具体的名称,恐怕也非他老先生始料所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