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结合个人经历,一些对东方的小小随想

2020-03-27 11:30 作者:8巴哆K纲8  | 我要投稿

不是序言的序言

①本文受到之前自己翻译的Magiftw杂谈以及最近许多同好者想法的启发。文章略长,若你能看完,十分感谢。

②本文可能含有:

*非专业性杂谈成分

*个人看法、个人经历,片面的一家之言

*掉书袋内容

③如标题所言,是连随笔都算不上的随想,所以想到什么写什么,可能会有点乱,还请谅解。

如果可以接受的话,就请油库里地阅读吧~

入坑:宽容

本人虽然较早地接触到了“东方”(12年,在站外看到了最终鬼畜蓝蓝路),而之后几乎就没有再去主动接触,直到14年又收藏了个美咲剧场(然而自己却对收藏了这个视频一点印象都没有)


BV1gs411Z7Eu

时间渐渐到了2016年,正如下图所示,大家可以看到我再次开始关注、收藏东方相关的作品了,即使是这样,最早收藏的《东方幼灵梦》也竟一直吃着灰,直到今年2月,自己才把它补完。

真的都是很好的作品呢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自己对《幻想乡万华镜》的反应。差不多在16年收藏之后我便看完了它们,同样风速补完的还有著名的奥运番《梦想夏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由此,结合我个人经历,再加之对各类东方二创作品的观察,得出了一个小结论:

通过同人动画的形式入坑是比较容易的方式。

前不久看到过@饿了的雨前辈的一个投票统计,虽然样本量不大,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东方众的年龄比例:

好像暴露了年龄

当然,投票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借用评论区里两位的分析(如有不妥可私信删除):

所以修正一下,这个投票其实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B站的活跃东方众的年龄比例

可以看到,活跃东方众的年龄其实还是比较年轻的,基本上都是Z世代的一群人。

而对于这样的年轻人,同时可以说是B站的深度用户,对动漫应该是喜欢——至少不会过多排斥的。因此,相较于原作游戏、纯文字的书籍、部分长篇手书,动画(这里可以包括MMD)就成为了能较为接受的载体。

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很萌二,但我觉得“不能把东方众分层”这句话的确是对的。在东方爱好者里,可能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原作游戏,有的人喜欢磕糖,有的人喜欢考据,当然,也一定有很多喜欢东方作品的故事、剧情本身的朋友——这都没有关系。也许我们偏爱的东西不同,但在“东方”的世界之中,对待同好者,我们需要求同存异;对待圈外人,我们应该敞开心怀。圈内人有“越共”的自嘲,其实这个叫法也不无另一层道理:若是东方社群被分了层,产生了阶级,那就的确不是“越共”了。

因此,对于入坑这件事,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内容——作品不越过创作(过于低质)、道德(三观不正)的底线,就可以借之循循善诱,而动画便是很好的传教工具。

至于具体如何安利圈外人东方,这篇文章:CV5292517写得很好,在此便不再赘述。

坑内:沉静

而当真的入了东方的坑之后,在欢喜之余,许多问题也的确会随之而来。

最主要的其实就是所谓的圈子问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入坑不入圈”,这样的想法的确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东方”所形成的文化内核可以说和普通的泛二次元很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与东方文化相比较,泛二次元从原来的亚文化反而成为了“主流”。“东方”成了亚文化中的亚文化,有很多时候,需要、也应该更加低调、更加“孤独”。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来到2020年,我又渐渐觉得,问题也许也不仅仅出在“圈子”上。

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搬运工,甚至是普通的东方众,作为东方爱好者大多都会面临一个类似“围城”的问题。这个“围城”问题因人而异:它可以体现在创作者、搬运工、东方众三者之间的六种关系,主要是因作品讨论、本身观点的不同而引起争执,此为外部矛盾;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内部矛盾,稍微笼统一点的概括,就是心态的问题。个人认为,有一些搬运工、创作者,也许稍稍有些浮躁了,需要沉静下来,静一静心。大家可以试着思考一下,现在的自己,那片从前的“初心”是否尚在?说实话,作为一枚小小搬运工,我曾经有一小段时间,虚荣心占了上风,一度也过分地渴望播放量(虽然可能没人能看出来就是了hhh)。不过最终反思让我恢复了理智,自此也算是沉住气,慢慢往前走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东方圈带来的许多矛盾、争议,往往是个人、甚至群体的心态失衡所致。冲动是魔鬼,浮躁是妖怪。

在《围城》之中,“围城”困境由褚慎明提出,同时也可以说是由其本人而解:

不管它鸟笼罢,围城罢,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

真正要做到超脱,并不是件容易事儿,但我们可以努力地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平衡点”,摆正心态。如果大家能够理性地讨论,当今盛行的畸形解构主义的势头也许便能减弱一些了。

同时,东方作为一个已经走过二十余年的IP,想让其在国内拥有长久的活力,是需要打一场同样长久的持久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有耐心、有恒心、有爱心、有热心,“车车人多帮帮车车人”。


东方:永远与须臾

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点,不知神主是有意还是无意:“永远”这个词在东方官方曲里至今出现了整整8次:永遠の巫女、の満月、紅より儚い永遠、幻想の永遠祭、凍り付いた永遠の都、永遠の三日天下、永遠に続く回廊、永遠の春夢。

而在《东方永夜抄》中,“操纵永远与须臾”则又是辉夜的能力。近来想了想,突然觉得“永远与须臾”这个由一组反义词构成的短语非常能够来形容东方。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这么一段著名的主客问答: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东方走过二十余年,与其他作品相比已然长寿,但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整个世界的演化相比,必然是沧海一粟(当然,所有的人与物都是这样)。但用苏轼辩证的思想再来看看,“永远与须臾”往往并存,“东方”这块瑰宝势必也能在这个时代、乃至下个时代中依然散发自己的光芒,我们既无需感慨太多,也不用羡慕其他的IP。纵使将来它渐渐退出舞台,也能作为“被遗忘之物”,和幻想乡一起在“无穷”之中永存了。当然,在它的光泽褪去之前,我们每一位东方爱好者或许可以试着,去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它姑且再闪耀独特的光芒。有许多事并不是义务,但可以一试。

这里再借用一下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话吧:

人有遇,不遇之变……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这种境界和之前要走出“围城”的豁达同样比较难以到达,但往往当你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为自己喜爱之物多多少少做些什么的话,“机遇”自然便会来,偶然中的必然。

尾声:梦与现实

先想说的一点是,东方现在还并未到“危急存亡之秋”,不过此次疫情的确对整个东方同人创作圈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说得严重一点,有的同人社团可能会因此而一蹶不振。所以说,健康真的很重要,大家在为东方创作的同时,也要顾及现实的情况。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完完全全把“东方”当作一剂“麻醉药”来逃避现实,那么这样的热爱是不会长久的。“东方”可以是“避风港”,可以是“信仰”,但不能是“麻醉药”。

最后,我想起了自己在上一篇专栏中提到的“洞穴寓言”。柏拉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难以到达,甚至是略显虚无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彼岸”就不存在,我们仍不应放弃对它的追求。同样的,国内东方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繁荣”并不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国内东方文化繁荣后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但本质上不会和现在的问题相同,就届时再去解决)——而每一位东方众的一切美好的“梦”,也是如此。且让我引用莲子的名言,结束这篇小小随想吧:

来吧,睁开双眼吧。

梦是可以变成现实的。

我们来把梦境世界变成现实吧!

结合个人经历,一些对东方的小小随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