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史追忆录3】为何《冰菓》让我如此着迷?

本文为【漫史追忆录3】的部分文案,感兴趣可观看视频BV1Fg41117Ab

《冰菓》动画共分为四大主要部分:“冰菓”一词的来历令人感慨万千;“微电影”的结局扑簌迷离;“文化祭”的“十文字”之谜也暗藏玄机;樱花树下的告白更是堪称文艺告白的典范。这些剧情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使得我对《冰菓》的评价从“优秀”上升到“神作”的部分,当属中间的“微电影事件”。此刻,你是否对我的话感到疑惑和好奇?那么,还请洗耳恭听,我将带给你对于《冰菓》不一样的观点。
“微电影事件”讲述了二年F班的入须冬实邀请古典部成员观看本班的宣传影片,并请求众人推理出剧中的凶手是谁”这一事件。这看似是一个校园暑假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件。但是我好奇的点是,本次事件中充满了大量的解密要素、谜团和伏笔。如果可以的话,动画组大可将这些要素删除,将“微电影事件”以至多两话的篇幅,像第6话“犯下大罪”、第7话“初见真身”和第11.5话“应持之物”一般平铺直叙。为 什么要花费整整四话的宝贵篇幅,来描写一个与恋爱主题偏差甚远、更加偏向于烧脑的推理事件呢?
在第八话“去参加试映会吧”的开头,出现了入须冬实分别与本乡真由、“大小姐”、和千反田聊天的桥段,但从后面故事发展来看,将这段聊天的情节删除也不会影响整个事件的走向。而且在聊天的过程中,动画刻意隐瞒了除千反田以外 其他人的信息,要到后面才会知晓她们的真实身份。虽然“大小姐”的身份在最后仍未公之于众,不过结合其发言的内容、语气等,我大胆推测她就是折木奉太郎的姐姐——“折木供惠”(后来查阅的资料也证实了我的判断)。这段情节从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暗示观众接下来的剧情是一个充满谜团、满是伏笔、一波三折的情节
后来事件的走向也印证了我的看法:折木的“第七人摄影师是凶手”的推理虽然精妙绝伦,但他的看法分别被伊原、里志和千反田质疑,认为他并没有推理出本乡想要创作的真实剧本,折木也意识到自己被入须利用,成为了本乡剧本的续写者。
其实,和千反田一样,我并不关注电影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反倒是对本次事件中的出场人物的描写、情节推进的模式和主题表达上的安排充满了好奇。

从人物形象的刻画看,折木的心境在这次事件中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向奉行“节能主义”的他,贯彻“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做,有必要的事尽量做好”的理念。与之前被千反田软磨硬泡后选择妥协不同,在听到入须对他说“你是特别的”后,折木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具备他人所没有的独特才能,在权衡之后主动选择答应入须的请求。可是,在折木得知自己是被入须利用后,他又十分地后悔、懊恼和生气。按理来说,即使折木的推理被入须利用以完成本乡的剧本,性格冷淡的他又怎么会如此盛怒?这里其实是承上启下,既回应了第6话“犯下大罪”的“折木是否会生气”的话题,又为后续剧情揭开“折木在小时候也曾经被他人利用过,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回忆”,引出“节能主义”的由来。
此事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入须冬实,她绰号“女帝”,是一位冷峻腹黑的冰山美人,有着擅长差遣他人的能力,做事更多地看重结果,不太关心他人的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点从她的网名可以窥见一二——“请输入姓名”应该是聊天系统的提示语,她却直接将其作为网名使用。她运用一系列操作一步步引得折木入套,利用他的创作来完成本乡不完善的剧本。从里志的口中得知她“擅长差遣别人”后,我在后来观察入须之时,总会为她胸有城府的言行举止而感到惊惧——她最开始的目标不是古典部,而是折木奉太郎的才能,既无情地利用了折木,引起了他从前不好的回忆,又客观上成为折木心境变化的推动者。
从主题表达的安排看,作者设计在普通的校园恋爱生活中穿插一个如此曲折复杂的事件,就好像是刻意诱导观众去探索一样。其实,不论是“微电影事件”也好,还是对《冰菓》中其他剧情的研究也罢。我在探究剧情的内涵本身,是否就将自己带入到了古典部四位成员的视角之中呢?千反田对本乡真实意图的好奇,里志对信息的归纳和整理,伊原对不合理之处的质疑,折木最后综合信息的推理。这不就是我在探索《冰菓》的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吗?从好奇它的情节设计开始,观看番剧的时候收集信息,对剧中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结构安排的质疑,再到最后筛选整合有效信息以推理出剧情安排的来龙去脉。我犹如成为了古典部的“第五位成员”,和他们一起经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家一起解开谜题然后高呼“万岁”。因此,我对《冰菓》中的人物形象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般交往所得出的切身体会,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旁观者、观察员。如此“沉浸式的体验感”是我在其他的番剧中从来没有体会到的,这也是为何我会因“微电影事件”而将《冰菓》上升到“神作”。
个人认为,“微电影事件”将《冰菓》从单纯描写校园生活中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从京阿尼擅长的“校园”题材出发,讲述的确是一个情节充满谜团、扑朔迷离的故事,深刻体现出本作的“推理”属性,加上其本身瑰丽的文学色彩和精妙的情节安排,使得冰菓从描写校园恋爱“轻小说”上升到具有深刻内涵“轻文学”的范畴。说实话,我一直都对所谓“校园四霸”的说法心存芥蒂,这四部番剧我都有认真观看过,除了《实力至上》的动画改编得着实有些拉跨之外,另外三部作品都有其出彩的地方,看完也是大呼过瘾,但《冰菓》却本身有着能与其它三部作品区分开来的、独树一帜的文学魅力。
并且,今天的我在探讨剧情本身同样也回应了作者倡导的价值观。借用千反田在第5话末尾对折木说的话:“确实,或许十年后的我并不会在意(今天我看《冰菓》的感受)了,但是(对于)‘现在我所感受到的心情,说不定在将来就会变得根本无所谓’(这个观点),现在我却不愿这么想。我活在当下。” 就好比吃饭和读书,十年后的你可能会忘记自己今天吃了什么,但它在今天变成了你成长的营养;十年后的你可能会忘记这个暑假读了什么书,但它在今天变成了你精神的食粮。我在今天向大家分享内心的所思所想,就是为了在当下甚至遥远的未来,我能够铭记《冰菓》。因为心中热爱,何惧时光荏苒。
此外,折木在最后推理出的“没有任何人死亡”的结局并没有得到本乡的验证,这真的是她的真实意图吗?我今天在此发表自己的拙见,又是否没有站在作者本身的角度去想,而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自己的一厢情愿呢?这好像又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了(笑)。
除了“微电影事件”之外,半个世纪前日本学生运动的风云变化,和“十文字事件”对于“期待”这个话题的探讨,都很有探究的价值。不过,最受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当属折木和千反田的感情发展脉络。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恋。这个故事普通得似乎触手可得,又美好得仿佛遥不可及。相互的好奇与关顾慢慢成为心底开出的情愫,却也始终朦朦胧胧、不诉人知。只在偶尔的机缘处小心翼翼地揣摩和试探,却也分明地表现出难以遮掩的在意、以及腼腆含蓄的心思。所以,才有结尾那个梦与蔷薇一般的风景、诗与谜语一般的告白,只留下樱花满地、怅然若失。
借用伊原的话“名作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是名作”。《冰菓》仍有许许多多的细节等着大家去探索发现,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地提出自己的拙见。不论是在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推进、还是主题的表达上,《冰菓》都当之无愧为一代名作。十分推荐多周目欣赏,细细品味那沁人心脾的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