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碰
艺术与真理:艺术何以与真理相关联? 我感觉我这个很可能会写成不是概括而是随笔的样子,请大家谅解。书中原本的内容我已搞红了 1、 作者观察艺术的“现代派化”(先锋派化)发展历程,提出“艺术趣味的代际鸿沟”,认为此类艺术不再能感动心灵,而是成为了艺术家的一种类似密码学暗号的游戏。从而开始了他对艺术的重新理解和思考。 我的评价:
1、 既然音乐、诗歌文学、哲学、图像艺术的“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且都与20世纪社会现实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不如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作者既指出了“技术化”这个概念,他看的是很准的。上帝既死了,她便永远活着,意义与神圣性支离破碎的同时便可以被更多的思想、思想者攫取,在经历后现代冷漠痛苦的同时,思想主体和思想本身也极度多样起来,平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兴起于此都不无关联。在这群现代人的眼里,“哲学的原有意义”反倒成了限制哲学真正自由的拘束。所以请看,不论是绘画的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音乐的现代派、自由爵士、嗡鸣,还是我不太了解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等,虽然他们不被public domain认可,且作者称是“没有感受”,但他们都是在像贝多芬知他的神一样,实践着做着自己的哲学、神性和人性的自由啊!况且再看得清楚一点吧,把这多样性看得再清楚一点啊!不只是装置化的理性哲学艺术,野兽派和《面包师》的奇诡多情、爵士与金属的轰鸣,还有很多很多的“新感性、新感动”难道不存于这“现代”吗?破即为立,脆弱即不朽
附图:我对思想抽象化和拓展的认知图示,我认为这是一种“破除原有理念、找到更高的抽象的意义起点从而拓展思想”的过程(其实用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四元数-群论环论-……理解也行,不过我画烂了)
2、 作者说“作品第几号”是虚伪的,那古典音乐家算什么?尬黑,我们说我们自己的。其实作者这里说的“谜语之意义”是有道理的,每个人的意义的感知都是不得不与它的客观方面、偏专业知识与认知相联系起来的,数理之美、诗歌意向构建之美都是需要基础认知的门槛的,认知的提升能助它们的感触反作用于心灵啊。从我个人的经验,我并不相信“神样的”音乐与诗文能跳过这一步,真正地“穿透心灵”,它穿不透婴儿与动物与相对无知者,也必须是认知、心灵、艺术的相互推进,其实随着古典音乐的发展就能体会到这“专业门槛”的升高了(也可以用诗经-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来理解,现代中国小说也有了比四大名著高得多的“专业艺术和思辨性”,我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当然这不绝对,需要思考。如果前文有道理,那么public对“现代派”的无感本质上就只是感知门槛的过分提高、量变导致了质变。
总结:随着人类对意义的寻觅层次不断提高,它似乎逐渐变得个人化和小圈子化了,但又何尝不能说它们仍有着“万物皆备于我” 的宇宙自我的意识呢?
3、 黑格尔说诗歌(艺术)永远是人类伟大导师,而加缪说诗歌(艺术)永远只能触及到世界真实的表面。这对有点矛盾的思想都有道理,这也算是作者所说“重新理解”的之一吧,供大家参考。
作者说不打算抨击,字里行间还是倾向于古典式的不朽,看得我很急,不过先别急,继续看。
艺术意义的四种说法
1、 “形式主义”的审美趣味需要,认为各种艺术(以及工艺)形式中即包含了美的内涵和意味,比如声音、图案、颜色、建筑的组合,推向极致可以是“唯美主义”。这种思想的意义在于重视美学的“形式本质”而非功能,看得似乎没有道家的“无用之用、道法自然”开啊。听说它与“19世纪粗俗唯物主义”发生了战争,不过我不太了解。作者认为此非本质
2、 认为艺术满足我们的幻想需要,是对现实缺失的补偿,满足较单一的心理需要。爽文是吧,过。
3、 艺术为了宣泄内心压抑的感情,疏解和释放冷酷现实带来的压迫、愤怒等,重建心灵平衡以承受新的压力。有道理,但显然不全面,且功利化。
4、 艺术作为高层次的、创造性的、体验的、氛围的“高级娱乐”。有道理,但有点小废话
那么作者认为以上四者都不是艺术对心灵的真正影响。它是启示、引领者、心灵滋养与导师,可坚持从“艺术是非上帝的神圣”的角度来理解。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我即人人,自我即世界————叔本华
其实我不觉得艺术、真理、理性、审美是很割裂的哦,我觉得感知与理性在逻辑上可以一体,谁懂啊家人?详情请见我的朋友圈发疯文章。其实从我以前的纯理性逻辑来说真理就是艺术感知的强化哦,可参考吧
当交响曲为他带来心灵、视野、境界、深刻情感的真切幸福,作者自问艺术的真正意味。
(这里说了一句“艺术的历史就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历史”和我刚才说的一样,很厉害。)
论证开始:人类往往只看到世界的客观的逻辑构造与因果联系,虽然懂得利用其趋利避害,但这种“工具理性”以自我的生活利益为绝对的评价尺度,仍不能使她高于物。因此这并非真正的人生。这根本区别,作者觉得是通过领会“存在与虚无之意义”来领会个人之局限与超越之境界,获得“无限心”,来超脱现实。这种生命意义的构建,即人类文明的真实基础,这达到超越境界与不朽关联,便是作者认为的艺术的任务。(人类文明的基础?这不是那篇我痛苦到抓狂最后还是写成社会学结构论述的作文题吗?我还觉得我很强跟***炫耀“什么欲望啊,人类社会这混沌系统咱怎能找到推动力呢,社会心理只是这系统的一个小特征罢了,静观其发展罢”***写的范文zx说“比较理性”我还觉得“这算什么理性”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尴尬啊啊啊啊啊)
巫术,它便是这原始发生在原始部落的原始表现,通过祖宗之神化和与大地之感应将每个小我与整体、空间、时间、无限、不朽联系了一起了。它是那社会至高理想与自我意义的确认。这一联系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未曾消亡,不论如何转变,始终都是人文的终极关怀、理解和追索对象。
(提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是这种原始联系的发展迁移与明确?)
原始人认为,这个宇宙万法的源头,它是巫术的,祭祀的,而不是审美的,艺术的。这种“超越性”,而非完全的基因与生物本能,推动人类艰苦奋斗,使生活有意义,这便是“精神的最初表达”,即“最初的启示”,即“真理的原始发生”,启我们去探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了。
提问:如果对“真理性”“超越性”排个序,网络讨论(一些)≈政治(一些)≤0<有神论宗教≤原始艺术=世俗<科学<政治(另一些)≈禅释宗教=艺术<哲学<<<<“真理”,这样玩可以吗?为什么我如此厌恶“一些网络 政治”呢,它赐给我难得的痛苦和麻木,详情请见本人bilibili作为一个女权看见一个女权视频气得发疯写的逆天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