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随笔——《德国人》

2019-11-13 20:05 作者:雨旋_Yusen  | 我要投稿



《德国人》——埃米尔.路德维希 著  杨成旭 潘琪 译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不免黯然神伤。作为个体,他们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

——歌德

这本书并不太适合不了解德国历史的人进行阅读,由于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进行的介绍与描写,历史事件本身并没有详细描写,如果不知道相关背景会理解发生偏颇,特别是作者的不少历史观点都有些偏激。作者是在二战结束前进行写作的,其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写作态度。

初步浏览前半本书时,不免引人发笑。作者身为一个德国人似乎对德国民族有着彻骨的恨意,将条顿人与罗马人的战争作为德国人民族劣根性的体现,联系到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时代的优良历史传统,实在是有些站不住脚。条顿人对于南方的羡慕是可以预期的,德意志人也一样。自卡尔大帝以来,似乎德意志被罗马的光环所笼罩与束缚,为了得到意大利,德意志的一切都被忽视了。这里就不重复自巴巴罗萨、腓特烈二世和亨利四世等知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所作所为,此时德国人民也好、德国也好都还未诞生。

不少人认为,德意志的诞生始于路德,正是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让德意志民族开始统合在一起,也正是此后的三十年战争让民族与国家概念逐渐普及。路德在为信仰与人民抗争时的勇气,并不足以让他完全站到人民一边,当农民起义对抗领主时,他立刻回到了自己的保护者一边,抛弃了民众。他最初只是对教廷泛滥的恶行做出象征性的批判,最后却被推到了思想革命的高塔之上,他尽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却失去了本心。

路德的悲剧终于换来了德意志人民的悲剧,在新教掠夺教会资产与对抗皇帝膨胀权利的联合作用下,新教诸侯一个接着一个勾搭外国来德意志土地上自相残杀。这一切被作者所痛恨,不过说实话,第一个天主教王国法兰西这时候在干什么呢?当然作者说三十年战争和宗教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法国的出兵是完全合理的。然而,三十年战争对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除了掠夺成性的雇佣军外,正在于大部分人民都为了信仰而付出了一切。之前的诸侯们只是在封建权利下有着少量的部队,为了每年的税收和容克地主们吵得死去活来。真是三十年战争让诸侯获得了国内的全部权力,最初是守护信仰,之后是恐惧劫掠,以往分裂的小领主们逐渐有了专制的土壤。

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无法避开的话题,似乎它是那么的邪恶、专制、恐怖、让人不快,那为什么它能统一德国呢?当然,有人会说它就是野蛮击败文明的代表。说实话,文明只存在于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美好幻想里,却很难存在于历史学家的笔下。似乎我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告诉我,那些想象中美好的强大帝国背后,无一例外是被压榨得失去声音的人民、运转不灵的中央机构、强大的地方豪强、急功近利的军队、莫名敏感的审查机构,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西班牙,它们或许一段时间能避免以上的悲剧,但腐化的速度都是惊人的。“人的罪恶本性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将可怕地习惯性地增长。”这句话似乎是个不幸的预言,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德意志诸侯以及容克地主们与思想界是如此的脱节。

在读后半本书时,作者对普鲁士的痛恨溢于言表,可他自己似乎也想知道,普鲁士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除去关键性的两位君主大选帝侯和腓特烈大帝之外,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的命运。这里不再赘述普鲁士和德意志四面受敌、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军事强国,不然就是和波兰一样的下场。普鲁士的愈发成功让整个德意志都蒙上了阴影,拿破仑帮了普鲁士最后一把,在拿破仑彻底失败后普鲁士拿到了失去普属波兰的意外回报——莱茵兰。这和普鲁士的军队一起成为了它统一德国的最大本钱。

俾斯麦让德意志帝国伟大,也让德国人渺小。在统一德国前,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拘束与桎梏让人疯狂,同意后也好不了多少。无数的思想家、音乐家、科学家受到着愚昧无知的王公贵族们的羞辱,人民的痛苦与分裂造就了一个精神上伟大的时代,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康德、黑格尔等等,德意志思想的天空让人惊叹。在德国统一后,德意志人民似乎突然间获得了耀武扬威的权利,他们终于可以洗刷自身数百年来受到的苦难了,在外国入侵和内战下卑微的人民重获新生。如果为了这些荣誉,失去些自由又有何妨呢?

无论伟大的思想家们有多么痛恨德意志人民的软弱与服从,德意志人民还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在民族主义的美好愿景下走向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危机中选择反犹主义,为了奥地利的盟约背弃俄国,为了重返海洋交恶英国,最终也走向毁灭。然而仅仅一次失败与羞辱性的条约换来的只是更加疯狂的回应,在饱受折磨后,美国让失血的德国复生了,等待着欧洲的只会是更加惨烈的噩梦。作者坚信德意志第三帝国还会亡于起义,然而事与愿违,德意志人民这次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没有了上一次的社民党人背刺,结局果然更加悲惨。

历史的分析就说到这里,德意志人民身上的性格真的是他们独有的吗?他们的确残暴、盲目服从、似乎被军队束缚,可隔壁罗伯斯庇尔疯狂演说时旺达叛乱和雅各宾专政流的血以及拿破仑政变上台本身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德意志人作恶多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用土著制造的地狱和英格兰在美利坚用印第安人血肉搭建的天堂一样让人不齿,更不要提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比利时在刚果的大屠杀和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为非作歹。德意志诸侯的腐败变质和同时期的法兰西、西班牙贵族比起来还差一个档次,更不用提地上炼狱——罗马所在的意大利了。说道专制统治,就不得不提统治着华沙到西伯利亚全域灵长类动物的沙皇了。以上并不是要洗地,只是想说大家都一个样,并不是民族的劣根性在作祟,都是历史条件使然。

自由是作者坚持的理念,他由衷的相信世界将走向自由之路。可惜他应该写完这本书以后就遇上了美国日裔被抓的时期,以及之后的麦卡锡主义。他是个坚定的世界主义者,可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坚定。除了读书思考世界到傻的哲学家和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以外,并没有几个人真的在乎看不到的人的死活。给他们拍摄几张难民儿童惨死的照片,就会立马大发善心要去捐款和接纳难民;难民无法融入他们以后,他们就会摇身一变想起被禁止的旗帜。这也算不上德意志人民的专利,双标是人类的共性,我一点也不怀疑人民讨厌牺牲他人,如果会能生活的更好还眼前清净就不好讲了。大部分人都不愿背上道德负担,却也不愿放弃自身的既得利益,矛盾中总会选择自我欺骗,在自我安慰中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当他们获得物质满足后,就开始追寻虚无缥缈的荣誉感了。那么只需要一点点昭昭天命的宣传,就能引诱他们走上自以为正义的道路。


自由如同太阳一般高悬在每个人的头顶

旧贵族被刺眼的阳光扎得缩到了地上烦躁不安

诗人用抒发着自己对它的无限向往

无数青年为了它热血沸腾走上街头

有的人可真的有人能飞到它的身边吗?

人们模仿着伊卡洛斯一次又一次接近着它

人类总是重复相同的错误


并不太适合不了解德国历史的人进行阅读,由于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进行的介绍与描写,历史事件本身并没有详细描写,如果不知道相关背景会理解发生偏颇,特别是作者的不少历史观点都有些偏激。作者是在二战结束前进行写作的,其时代背景决定了他的写作态度。


初步浏览前半本书时,不免引人发笑。作者身为一个德国人似乎对德国民族有着彻骨的恨意,将条顿人与罗马人的战争作为德国人民族劣根性的体现,联系到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时代的优良历史传统,实在是有些站不住脚。条顿人对于南方的羡慕是可以预期的,德意志人也一样。自卡尔大帝以来,似乎德意志被罗马的光环所笼罩与束缚,为了得到意大利,德意志的一切都被忽视了。这里就不重复自巴巴罗萨、腓特烈二世和亨利四世等知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所作所为,此时德国人民也好、德国也好都还未诞生。


不少人认为,德意志的诞生始于路德,正是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让德意志民族开始统合在一起,也正是此后的三十年战争让民族与国家概念逐渐普及。路德在为信仰与人民抗争时的勇气,并不足以让他完全站到人民一边,当农民起义对抗领主时,他立刻回到了自己的保护者一边,抛弃了民众。他最初只是对教廷泛滥的恶行做出象征性的批判,最后却被推到了思想革命的高塔之上,他尽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却失去了本心。


路德的悲剧终于换来了德意志人民的悲剧,在新教掠夺教会资产与对抗皇帝膨胀权利的联合作用下,新教诸侯一个接着一个勾搭外国来德意志土地上自相残杀。这一切被作者所痛恨,不过说实话,第一个天主教王国法兰西这时候在干什么呢?当然作者说三十年战争和宗教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法国的出兵是完全合理的。然而,三十年战争对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除了掠夺成性的雇佣军外,正在于大部分人民都为了信仰而付出了一切。之前的诸侯们只是在封建权利下有着少量的部队,为了每年的税收和容克地主们吵得死去活来。真是三十年战争让诸侯获得了国内的全部权力,最初是守护信仰,之后是恐惧劫掠,以往分裂的小领主们逐渐有了专制的土壤。


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无法避开的话题,似乎它是那么的邪恶、专制、恐怖、让人不快,那为什么它能统一德国呢?当然,有人会说它就是野蛮击败文明的代表。说实话,文明只存在于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美好幻想里,却很难存在于历史学家的笔下。似乎我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告诉我,那些想象中美好的强大帝国背后,无一例外是被压榨得失去声音的人民、运转不灵的中央机构、强大的地方豪强、急功近利的军队、莫名敏感的审查机构,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西班牙,它们或许一段时间能避免以上的悲剧,但腐化的速度都是惊人的。“人的罪恶本性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将可怕地习惯性地增长。”这句话似乎是个不幸的预言,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德意志诸侯以及容克地主们与思想界是如此的脱节。


在读后半本书时,作者对普鲁士的痛恨溢于言表,可他自己似乎也想知道,普鲁士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除去关键性的两位君主大选帝侯和腓特烈大帝之外,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的命运。这里不再赘述普鲁士和德意志四面受敌、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军事强国,不然就是和波兰一样的下场。普鲁士的愈发成功让整个德意志都蒙上了阴影,拿破仑帮了普鲁士最后一把,在拿破仑彻底失败后普鲁士拿到了失去普属波兰的意外回报——莱茵兰。这和普鲁士的军队一起成为了它统一德国的最大本钱。


俾斯麦让德意志帝国伟大,也让德国人渺小。在统一德国前,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拘束与桎梏让人疯狂,同意后也好不了多少。无数的思想家、音乐家、科学家受到着愚昧无知的王公贵族们的羞辱,人民的痛苦与分裂造就了一个精神上伟大的时代,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康德、黑格尔等等,德意志思想的天空让人惊叹。在德国统一后,德意志人民似乎突然间获得了耀武扬威的权利,他们终于可以洗刷自身数百年来受到的苦难了,在外国入侵和内战下卑微的人民重获新生。如果为了这些荣誉,失去些自由又有何妨呢?


无论伟大的思想家们有多么痛恨德意志人民的软弱与服从,德意志人民还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在民族主义的美好愿景下走向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危机中选择反犹主义,为了奥地利的盟约背弃俄国,为了重返海洋交恶英国,最终也走向毁灭。然而仅仅一次失败与羞辱性的条约换来的只是更加疯狂的回应,在饱受折磨后,美国让失血的德国复生了,等待着欧洲的只会是更加惨烈的噩梦。作者坚信德意志第三帝国还会亡于起义,然而事与愿违,德意志人民这次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没有了上一次的社民党人背刺,结局果然更加悲惨。


历史的分析就说到这里,德意志人民身上的性格真的是他们独有的吗?他们的确残暴、盲目服从、似乎被军队束缚,可隔壁罗伯斯庇尔疯狂演说时旺达叛乱和雅各宾专政流的血以及拿破仑政变上台本身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德意志人作恶多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用土著制造的地狱和英格兰在美利坚用印第安人血肉搭建的天堂一样让人不齿,更不要提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比利时在刚果的大屠杀和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为非作歹。德意志诸侯的腐败变质和同时期的法兰西、西班牙贵族比起来还差一个档次,更不用提地上炼狱——罗马所在的意大利了。说道专制统治,就不得不提统治着华沙到西伯利亚全域灵长类动物的沙皇了。以上并不是要洗地,只是想说大家都一个样,并不是民族的劣根性在作祟,都是历史条件使然。


自由是作者坚持的理念,他由衷的相信世界将走向自由之路。可惜他应该写完这本书以后就遇上了美国日裔被抓的时期,以及之后的麦卡锡主义。他是个坚定的世界主义者,可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坚定。除了读书思考世界到傻的哲学家和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以外,并没有几个人真的在乎看不到的人的死活。给他们拍摄几张难民儿童惨死的照片,就会立马大发善心要去捐款和接纳难民;难民无法融入他们以后,他们就会摇身一变想起被禁止的旗帜。这也算不上德意志人民的专利,双标是人类的共性,我一点也不怀疑人民讨厌牺牲他人,如果会能生活的更好还眼前清净就不好讲了。大部分人都不愿背上道德负担,却也不愿放弃自身的既得利益,矛盾中总会选择自我欺骗,在自我安慰中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当他们获得物质满足后,就开始追寻虚无缥缈的荣誉感了。那么只需要一点点昭昭天命的宣传,就能引诱他们走上自以为正义的道路。




自由如同太阳一般高悬在每个人的头顶


旧贵族被刺眼的阳光扎得缩到了地上烦躁不安


诗人用抒发着自己对它的无限向往


无数青年为了它热血沸腾走上街头


有的人可真的有人能飞到它的身边吗?


人们模仿着伊卡洛斯一次又一次接近着它


人类总是重复相同的错误



作者将浮士德比作德意志人民精神的象征,我突然间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德意志如此感兴趣了。正是同样饱受协调着精神和肉体之翼飞向天空的痛苦,才能对相似的历史与人民感同身受。陷入对无尽知识的渴望,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随着知识的增加,我只能感受到自己所知甚少。精神并不会为知识的增加而充实,反而由于未知变得愈发空虚。身体的欲望令人厌恶,却如同幽灵一般徘徊在自己身后,连寻求丝毫精神上的宁静也难以做到。时不时沉迷于她人的痛苦中,迷茫在美好事物的毁灭下,对于自身的命运笃定不疑。


阅读随笔——《德国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