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成本500公里级战术导弹脑洞
我们知道,在持久的战争中,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经常面临供应短缺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精确打击武器的作用,是无制导武器所完全不能弥补的。因此,本人今天大胆构想一种适合于低成本生产的战术导弹,以供大家讨论。

基本作战环境和战场需求分析
一般情况下,战术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距离通常距离战线不足1000公里,同时考虑到如今日益普及的远程火箭炮,300公里以内非重型加固目标都可以采用战术火箭解决,而不需要发射弹道导弹。同时,由于当代卫星制导和卫星观测日趋普及,以及大量的低成本侦察无人机的运用,使得机动发射车不再像过去一样难以被追踪定位,在某些情况下(战场固定且不会出击过远),甚至可以采用二战V2导弹的固定发射场+加固隐蔽设施来增强战术导弹发射场的生存能力。因此,本文所假设的导弹,在考虑固定/半固定发射场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放宽尺寸和燃料需求。
战术导弹的打击目标如今比较宽泛,从过去的敌方铁路枢纽,飞机场,港口等大面积固定目标,向着桥梁、隧洞、飞机地堡乃至于行驶的船舶,敌方高价值雷达等点状缓慢移动目标发展,这就需要战术导弹的战斗部打击精度要足够高,足以打击点目标。
最后就是战术导弹的成本和突防能力。由于当代导弹拦截系统日趋普及,拦截战术导弹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但是拦截导弹的成本相比于短程导弹仍然较高,并且具备生产能力的国家不多,剧烈对抗下可能出现拦截弹枯竭问题。而作为进攻一端,现代也有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等新式弹头出现,突防能力比起过去高很多,但价格昂贵。
因此,在持久对抗情况下,应研发高性价比,高战场适应性,高生存能力且极易生产补充的廉价战术导弹,作为昂贵而高性能的正规弹道导弹的补充,并用以大规模消耗敌方昂贵的制导弹药。

武器设计:基于当代成熟技术的再组装
弹头技术:火箭助推滑翔制导炸弹

早在几年前,各国就想到在远程火箭结合流行的弹翼滑翔增程技术,使得弹头能飞行更远的距离,后来美国人干脆这样想:既然美国空军大量采购的SDB(小直径炸弹)和美国M270远程火箭采用的火箭弹直径相差无几,为啥不直接用M270火箭炮的助推器发射SDB呢?于是就诞生了火箭助推SDB,它本质上是以远火的助推器推动1枚250磅的SDB炸弹,在距离敌方数十公里外的9000米高空释放,然后滑翔炸弹在自身控制系统下飞向目标。在SDB发展为SDB-2后,由于制导可以改为人在回路中的红外成像导引,使得SDB2还能具备对敌方车辆,船舶的打击能力,理论上改为反辐射制导也没有太大的困难。不过,GL-SDB弹头只有250磅,实在是无法对付高硬度的敌方加固目标,这就要请出这位“重量级”选手-——飞毛腿导弹。
推进技术:基于飞毛腿导弹的廉价液体燃料发动机技术



飞毛腿导弹是所有军迷都非常熟悉的弹道导弹。
飞毛腿导弹燃料为TM-185燃料(石油基燃料),偏二甲肼(有剧毒,但性能略好),或者也可以代之以普通的航空煤油;氧化剂为AK-27(浓硝酸和四氧化二氮燃料,属于发烟硝酸类)。在考虑到战时补充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代之以廉价的航空煤油和发烟硝酸,这两个甚至可以从民用储备取得。
储箱和管路可以使用不锈钢制造,发动机为8D511/9D21发动机,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结构相当简单,具有一定耐热材料生产能力的国家甚至民用工厂皆可生产。
导弹飞控系统则采用一台二自由度机械陀螺仪和定时控制系统,没有飞控计算机。导弹所有的控制系统仅局限在导弹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和燃气舵(后期朝鲜版本有安装类似于现代导弹的弹头舵片),在发射前,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射表设定导弹的发动机工作时间、燃气舵偏转角度,在导弹起飞后根据预设指令进行程序转弯和最后的发动机关机,并按照弹道飞向最终目标。
在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它的缺点。
1、飞毛腿导弹弹体不可分离,导致容易被拦截;
2、飞毛腿推进剂需要起飞前灌注;
3、飞毛腿导弹陀螺仪简陋,精度低下。
但是,在今天讨论的内容——结合滑翔制导炸弹战斗部的情况下,这3个缺陷都可以一一克服。
首先,是飞毛腿老毛病——弹体不能分离容易被拦截。其实世界上大部分短程弹道导弹为了节约成本,都没有使用可分离助推段的设计,但是在弹头换为了可以滑翔制导的炸弹后,战斗部末端就能自然的分离出去,而且由于战斗部相比于燃料储箱体积小得多,在分离后对方往往雷达还在跟踪按惯性飞行的弹体,使得对方很难第一时间分辨弹头脱离。而分离出去的滑翔制导炸弹,由于体积小,而且红外特征也低,对方拦截难度比起整体弹道导弹困难很多。
第二,就是飞毛腿导弹采用液体推进剂需要提前加注的问题。在机动发射时,需要提前加注液体燃料的导弹简直就是公敌的存在,一个导弹需要的配套保障车辆可达十辆车之多,这也是机动导弹时代液体燃料导弹迅速消失的原因。但是在考虑战场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设加固隧道+洞口发射场的方式发射液体燃料导弹,在隧洞内完成燃料灌装,推上发射车即可发射。

3、飞毛腿精度低下。

飞毛腿精度低下原因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机械陀螺仪过于简陋而导致的。但是在发射滑翔制导炸弹时,制导炸弹本体就含有卫星定位和固态惯性导航组件。考虑到液体燃料导弹发射过载低,固态惯性导航组件成本也可以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这样就可以基本延续空投制导炸弹的元器件。因此,飞毛腿助推器只需要把弹头注入规定位置释放,余下的就是弹头自行飞行的问题了。
在这样处理下,飞毛腿导弹三大弊端都得以解除,而飞毛腿导弹远射程大弹头(300公里/800千克弹头或600公里/250千克弹头)的优势则全面保留下来,以滑翔增程弹普遍增程50%-100%射程计算,飞毛腿能够轻易解决500千克滑翔炸弹飞跃500公里的现实问题,这不仅大幅度优于美军的GL-SDB,同时也比当前射程500公里的战术导弹成本低得多,更重要的是,它的主体结构——液体火箭系统制造难度很低,甚至可以用民用工厂和民用燃料发射,再配合提前建设的隧道工程,很容易就能在敌方门口建立起类似于“巴黎大炮”的炮台,给对方相当麻烦的同时,还能凭借自己高防御力吸收敌方相当的反击炮火,从而掩护正规而昂贵的战术导弹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