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吗?你怎么看?

我从不觉着这些现代人无法解读的历史玄机是什么外星人遗留。倒是世界各地所流传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些许相似或者共通是肯定的。再加上,山海移位,地理变化,地球村的不同人类种族之间有通性是很正常的。
荀子说过,人有社会性和自然性。远古社会,物质文明没有今天发达,人类的自然性远大于社会性,换句话说,有着现代人想象不到的神秘和遥远,当然古人也不可能知道几千年后会有互联网这种方式实现异地同位。那个时候惟有天、地、人,三项综合在一起组成自然。人类要繁衍生息,祭祀和生存就成了最大的事情。认知有限,能力有限的基础上,今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和诡异,自是在情理之中。
远古人类因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处于弱势,时刻面临生命威胁,自然会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战斗力,这点与今天人类的发展一脉相承,而散落的神话传说,消失的历史和文明,始终都会有一层神秘面纱,不可能完全研究明白,更何况还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存在。
就是研究明白了,也是很小的几率会公开,就是公开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就研究成果本身而言,其实也不一定就是100%对,真正的远古基本不会再现。可还是想畅言一番,聊一聊我个人的看法。关于三星堆与山海经的千丝万缕的实锤联想~
附:山海经中关于扶桑树原文
①《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①如果这些文物是用于祭祀场的,那青铜神树或是用来掌明火,或是用来量时间,而且大概率是一对出现。
②如果青铜神树作为氏族图腾的存在,用于敬天、祈福、消灾、占卜等一类事件,那就应该还有其他的可流动性事或物来一起作用,以作观测,再把观测结果同伏羲八卦相联,最后做出对未来未知的预判。当然主持仪式的人就是部族的领导人or权威。
③个人觉着这些文物很大程度上和楚地的神系传说,以及楚地的历史,有些关联,可以抽丝剥茧,以作研究。
原因如下:
❶首先是上古先秦神话体系(商代以前),没有文字记载,而在《竹书纪年》中仅出现一次楚地先祖祝融:“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这就是禹代虞舜,由此可知那个时代祝融很神圣地位很高。有一本专讲天文历法的书,对黎氏说法比较可信:九黎时期民间参与历法,观测星象以制定与农事或节气有关的历法或纪时。此前历法代表皇权,民历冲击了皇权地位,这就是史书所说的“九黎乱德”。
❷其次《史记·历书》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重黎司天地、序天地,就是分管官历和民历。这项工作在远古时非常重要,更赋予了一层神秘色彩。
❸关于祝融的说法,夏神叫“祝融”他是火神,手里拿着一个“衡”,这是天平的长杆。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而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后来接替少昊,做了帝王。祝融的名字叫“黎”;
还有一种说法则要追溯到黄帝的时候,那时候黄帝要南寻,但是却认不得方向,这个时候祝融出现了,他辨出了南方,也正是有这样的功劳下,祝融担任了黄帝的司务的职责,黄帝给予了祝融楚国的封地,成为了那个地区的始主。
在古代,南方属于朱雀位的方向,是属火的,火是光明的象征。这样一来,也完全符合古代周易的卦象方位。而楚地也以神鸟作为图腾象征。
而楚地图腾中的神鸟,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神鸟,形态特征,风格特色,均差不多。

❹关于颛顼,《大戴礼·帝系》有明文记载:“(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山海经·海内经》也有这样的文字:“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而楚国大夫屈原也在《离骚》开篇就说明“帝高阳之苗裔兮”,某种程度可以佐证楚地神系文化同古蜀文化有承袭或者连带。
另一方面
❺关于蚕丛纵目,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一男婴。男婴长大后是“目纵”(即双瞳),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于养蚕,因“教民蚕桑”有功,而被部人称作“蚕丛”。后成为蜀地的首领。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译文:蜀国以一个王侯名蚕从,他的眼睛是双瞳。)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在古蜀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❻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神话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图腾,现温江县一带有不少关于鱼凫的故事和遗迹。关于鱼凫国破,古文献的记载都寥寥数语。“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❼蜀人对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时间不准,不足以参考)
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后有诗云:沧海月明珠有泪,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当他的部下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
《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的说法。望帝化鹃的故事,除《蜀王本纪》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把他树成理想之君。

❽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着的开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带来灭顶之灾的。(也就是说,开明王鳖灵是从楚国的方向进入古蜀国,死而复生之后又因治水有功,最终做了古蜀国主的)

往前捋一捋,就会发现
古蜀国领导起源与衍变史⑴起源:黄帝×嫘祖
⑵直系:昌意×蜀山氏女
【古蜀文化蜀山氏时期】
备注:昌意继承了黄帝之位,同样尊称为黄帝
⑶正式立国:蚕丛
【古蜀文化蚕丛氏时期】
备注:
蚕丛,昌意与蜀山氏生子昌濮,昌濮氏再生子,即蚕丛,教民养蚕,后为蜀人先王
⑷过渡时期:柏灌(伯雍)
【古蜀文化柏灌氏时期】
备注:
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六朝《文选·蜀都赋》、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唯独《蜀王本纪》记载的叫“柏濩”(音货)。
《艺文类聚》中说,“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把柏灌换成了伯雍。
柏灌是古蜀国前期部落氏族社会时期的一个阶段,柏灌氏羌族。记载太少,且临危受命,难以考证
⑸发展时期:鱼凫
【古蜀文化鱼凫氏时期】
备注:
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建都今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继柏灌修仙之后的部族领导核心,随着王权更替,代替柏灌成为新国主,与蚕丛氏同为冉族。冉族:岷山上游土著民族。
⑹巅峰时期:杜宇
【古蜀文化杜宇氏时期】
备注:
根据《史记》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这位高阳就是颛顼,有可能就是杜宇氏。
我们结合《山海经》与《离骚》来看,可以推断出,颛顼大概也是一种尊号,并且一段很长时间节点内,以此作为人物代称,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人。
而这位古蜀国主望帝杜宇,是一位不善于治水但是有圣德的国王。但在他的带领下,古蜀国由捕鱼达人时代发展到了务农达人时代。同期,由于地理原因,生活地区经常泛水,民众生命财产时常受到威胁。
⑺没落时期:鳖灵
【古蜀文化开明氏时期】
备注:
因为常泛水灾,望帝不善治水,当时此时,由楚国来了一位死而复生的鳖灵,识水性,有治水经验,又因为治水有功,受禅得国,是为从帝,又称开明帝,历经12世亡国。
根据山海经记载:
《山海经》中《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说明这种鱼妇的偏枯鱼类和开明帝鳖灵一族,有同样效果的特异功能,而且原理也相同,应该是传说中是灵魂转生、借体还魂、生体夺舍一类的。
至此,四脉颛顼:
①在蜀国的望帝杜宇一脉②由楚国入蜀国的开明帝鳖灵一脉③利用水和水中生物能够借体复生的鱼妇一脉④接替少昊,任命祝融等司职,制定颛顼历法,绝地天通,进入五帝之列的顶级颛顼一脉!
以上↑↑↑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期活跃于台面的还有炎帝一脉、蚩尤一脉、九黎部族等,三星堆文明无论如何在其存在的2000多年发展历史中,离不开这些核心天团的影响。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至于为什么会牵涉到炎帝,黄帝,甚至是九黎,原因有两个:
第一,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早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数百年,没有文字、没有记载,而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两个古氏族日益繁荣、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儿氏族,发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发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作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的三星堆古遗址,青铜器、金器、玉石、陶瓷、图腾雕刻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富有想象,灿烂辉煌不可思议,精妙绝伦无与伦比。
它不会是一代人的创造,也不会是单独某一个族群的杰作,相反的,这是一群人的创造凝结,是跨前年的智慧累加,它体现出来的整个华夏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统一性。

第二,我觉着,作为炎黄子孙,要相信这些精彩,相信这些在生产力很低,对自然认识也有限的时代,我们的先祖为了生存和传承,与自然、与科技、与社会的斗争中,追求先进,容纳百川,敢于天下先,不断强化自身的伟大之处,在今天,尤为需要,而这些瑰丽的艺术作品,也会因为一代代的传承而更意义。当然考古研究也很重要,但毕竟需要专业,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把历史遗迹所承载的精神继承并传扬下去上下求索,才是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