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今印則

2022-09-21 15:48 作者:分享大师i  | 我要投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xWIzYX0y-u45mgrS70Psw?pwd=1425     提取码:1425


 

古今印則  二册

作者 程遠 輯 

成譜年 萬曆三十九年(1611 年)

板框尺寸 幼線墨刷,半框,橫 12.5 公分,豎 20.3 公分 書冊外觀 線裝,橫 15.4 公分,豎 24.2 公分 每頁鈐印數 一至六方 邊款位置 印下附釋文,無繫邊款 總錄印數 228 方

序跋 首冊有朱之蕃、屠隆、張納陛序各一則,凡例一 則,冊二譜末有董其昌、顧起元、沈漼(左水右 隺)、朱之蕃、陳繼儒、張鳳翼、王穉登、虞淳 熙跋八則 書口 楷書,上署「玉印」、「官印」,下署「葉數」 内容 程遠輯自刻印而成此譜。 藏輯 程遠(彥明),生卒年不詳。江蘇梁溪(今無錫) 人。字彥明。工篆書。治印宗文、何。曾摹刻大 量秦、漢印和明代印作,於萬曆年間輯成《古今 印則》四冊,譜末附有治印的論著《印旨》一篇, 對當時印學有相當的影響。何爾塾嘗印評曰: 「程彥明印則如唐人書畫,重規疊矩,精思密 致,最為古搨」。董其昌亦嘉其印:「予友程彥明 為漢篆,書與刻兼擅其美,識者方之,文壽承、 何長卿,士大夫皆求為私記,裒然成帙,與前代 印譜并傳世者。有為贗書者,余得彥明印款款 之,知不復能贗矣」。有《古今印則》存世。《古今印則》 二冊,分卷。程遠(彥明)輯自刻印而成《古今印則》此譜。此譜板框幼線墨刷, 半框橫十二點五,豎二十點三公分,首冊有朱之蕃、屠隆、張納陛序各一則, 凡例一則,首冊正文卷端署「古今印則」題名,下署「玉印」小題名,次行 署「梁溪程遠彥摹選」,三行署「檇李項夢原希憲校正」,冊一書口十二葉上 署「玉印」、十二葉署「官印」楷書小題名,下署「葉數」楷書字樣;首冊卷末 署「鄣山蘇宣嘯民甫,廣陵梁袠千秋甫,檇李項德弘玄度甫,錫人俞亶儒幼 昌父同校刪於宛委堂」,冊二正文卷端署「古今印則」題名,次行署「梁溪 程遠彥摹選」,三行署「檇李項夢原希憲校正」,四行頂端署「國朝名印」楷 書小題名,冊二譜末有董其昌、顧起元、沈漼(左水右隺)、朱之蕃、陳繼儒、 張鳳翼、王穉登、虞淳熙跋八則,冊二書口上署「名印」楷書小題名,下署 「葉數」楷書字樣。冊一計三十四葉,八葉序,二葉凡例,二十四葉鈐印,每葉 表裏鈐印一至六方,印下無繫邊款,印下附釋文,錄玉印一百二十九方,官印 一百方,共錄印二百二十九方;冊二計二十六葉,十二葉跋,十四葉鈐印,每葉 表裏鈐印一至五方,印下無繫邊款,印下附釋文,錄九十九方,全譜總錄印二 百二十八方。成譜約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 附註: 傳此譜並見三冊、四冊、五冊本。按《中國印譜解題》中即三載此譜,分別為三 冊本、五冊本、四冊本。又,《山本書店古書目第三十號》載,此譜四冊本,於 私印冊末有「萬曆辛亥秋日羨長俞安期校定宛委堂」之刊記,知書刊成於萬曆三 十九年(一六一一),首頁有〔項子京家舊藏〕朱文收藏印。又,《中國古代印譜 八百年集成》、《歷代印學論文選》則皆載此譜成譜於一六○二年。又,羅福頤《印 譜考》記載有程遠摹輯《古今印則》二冊本,云「此譜上冊摹秦漢印,下冊摹明 人印作。墨格朱印,每葉橫列印二排,共六枚,前無序,有凡例」。又,何爾塾 《印評》中評此譜五卷本云:「首卷玉印、官印,次卷私印,後二卷國朝名印, 末附《印旨》一卷,前後諸名人序跋,程彥明《印則》如唐人書,重規疊矩精思 密,《印旨》一卷,乃摭拾《學古篇》,未能獨抒己見」。 朱之蕃〈《古今印則》序〉全文內容 程彥明氏既以篆刻鳴世,篤念古貽法之湮也,乃取顧氏《印藪》所載及收藏家所 自珍者,汰其庸瑣,存其精華,殫力模擬,積有歲年,乃克成其志。秦漢古跡, 頓還舊觀,誠翰墨中一段盛事,游藝者之一種奇書也。印章之用,最為切要,而 嗜古者略其樸質渾雅之常,競蹈欹側,間參己私,雖眩耳日,長笑大方。試取是 編以博探其趣,不啻摩挲鍾鼎,親自商周,偃臥碑隅,嗟稱幼婦者矣。彥明進乎 技,是編又陶鑄彥明,方今相成,烏見其不相及哉!博物玄賞,豈藉蕪言,紀茲 欣躍,用昭同好云爾。金陵友人朱之蕃書。 屠隆〈《古今印則》序〉全文內容 諸藝悉可自創機局,獨古篆之法,雖有絕代神智,必遵古人。至于圖刻,以刀代筆,所貴法律森然,精采自在,小笨則采乏,微纖則法亡。此藝惟梁溪程彥明得 之。余觀其印,則汰去俗體,止存雅制。頡邈古法,千載猶新,及閱其所自為, 遒麗精華,韻與法兼勝,乃信其深于此道。壽承、長卿鼎立為三,咄咄彥明,只 此一藝千秋矣。東海友人屠隆緯真甫纂。 張納陛〈《古今印則》序〉全文內容 今之擬古,其跡可幾也,其神不可幾也。而今之法古,其神可師也,其跡不可師 也。印而譜之,輯文于漢,此足以為前茅矣。然第其跡耳,指《印藪》以為漢, 弗漢也,跡《藪》而行之,弗神也。夫漢印存世者,剝蝕之餘耳,摹印并其剝蝕 以為漢法,非法也。《藪》存而印之事集,《藪》行而印之理亡。吾友程彥明氏, 悟運斤之妙,得不傳之秘,與予有獨知之契,而又病今刻之仿《藪》不知其原, 蓋傷之。謁其友人項氏希憲、晦夫、玄度昆季輩,盡發所藏漢印,精擇而謹摹之, 并摹近代諸名家于後,刻名曰《印則》。其文則藏于《藪》,其法則備集百世之神 以之變,留不磨之理以為工,不得不約,不得不刻,彥明之用心良苦矣!項君昆 季世稱博古,而希憲一見賞心,付之剞劂,以為後學津梁,有索神于漢印者,舍 《印則》何之焉!友弟張納陛。 程遠〈《古今印則》凡例〉全文內容 一 雲間顧氏《印藪》、《印統》務在博收,其中既雜凡庸復多重疊,殊雜雅觀, 今錄其可法可傳,並《印藪》、《印統》未收者,次序成帙,餘則十刪其四五。 一 印學之難固難于配合,尤難于刀法,今諸家翻刻不一,面目既非,神髓何在, 茲所選者摹勒逼真而于原印實稱忠臣。 一 玉印鐫法、篆法並稱精妙,且無銹蝕,秦漢之心巧宛然具存。今以璽冠諸 首使賞者辴然一快,而官印次之,私印又次之。 一 銅印有鑄有刻,刻者生機流動,雖遭銹蝕刀法猶存;鑄者多無氣韻,其篆法 均妙,即一字可師亦所不遺。 一 近代名家余搜閱頗多,一切杜撰詭異,篆體錯雜,咸盡汰之,至若文壽承刀 法之秀逸,何長卿篆法之奇正,可稱不愧于古人者。此錄博搜精擇,隨得隨 入,故無倫次。 董其昌〈《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相斯之以《嶧山》碑碣法而用之小璽,如神龍之入指甲,別有結撰。然意其金石 之事,亦不復借手于人,非獨書學為歷代祖也。李北海碑所云刻石之伏靈芝、元 省己,皆無是公之流,蓋北海自為雕鐫云。而米元章謂顏公書都自刻,今何寥寥 也。予友程彥明為漢篆,書與刻兼擅其美,識者方之,文壽承、何長卿、士大夫 皆求為私記,裒然成帙,與前代印譜并傳世者。有為贗書者,余得彥明印款款之, 知不復能贗矣。董其昌書。 顧起元〈《古今印則》序〉全文內容 摹印之法,無軼于漢者。彼其篆刻精工,更數千年,而駁落處尤自然饒古色,今 欲以剞劂間驟掩而雁行之,宜其為優孟所笑也。乃程君一出而撮其勝,參之文何, 不知誰為亞旅?故當與天下共推之耳。江寧顧起元。沈漼(左氵右隺)〈《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六書於今絕學,唯印章差足存古。乃結撰從心,往往不深原究字旨,苟取新巧, 溺其旨矣。非好古博雅君子,固不足語。此程彥明所謂山人不失職者,夫寧謂倚 廬寂寞,來作問奇,生抑不孝,此者中讀廢書,遑談刀筆。獨曰以古方今,雖心 如死灰,政似印印泥,則諸君子之與吾左劵耳。烏程沈漼(左氵右隺)。 朱之蕃〈《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彥明作《古今印則》見示,于古則遴選精嚴,于今則搜輯廣博,其手所製刻,兼 用古今之長。著為《印旨》,撮古今人之要,此一技足以鳴海寓、傳久遠無疑。 彥明技至此,當有以自信,必不在文何之下也。閱之殊快心目,因贅言末簡,用 識欣賞之衷。金陵朱之蕃。 陳繼儒〈《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余不解六書、印法,但見友人賞鑒家見彥明刻,輒寶若秘璽,甚則或佹奪以去。 自壽承、雪漁後,惟彥明可稱鼎足,即有奇出意表者,輒指曰:此必彥明捉刀。 故若目前餘子,只堪磨作泰山無字碑耳。陳繼儒題。 張鳳翼〈《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李斯篆書,無出其右,自八字登于荊璧,遂為印章之祖。迨兩漢以後,無論官印 私印,正篆訛篆,率昉于此。予少負此癖,每與文國博壽承、許太仆元復、王考 功祿之三先生談及,未嘗不移晷也。三先生往矣,代不乏人,而後來之秀,乃有 程君彥明。觀其所刻,綽有古意,足追前人。第令及見三先生,必許入室。若予 學劍學書未成者,多乞品題彥明哉。張鳳翼。 王穉登〈《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印藪》未出,壞于俗法;《印藪》既出,壞于古法。徇俗雖陋,泥古亦拘,非 俗非陋,不徇不拘,惟文壽承一人。畫沙切玉,此道寥寥,野狐輩紛然四出,不 謂如來衣鉢,乃入吾程君手中也。王穉登。 虞淳熙〈《古今印則》跋〉全文內容 壬寅金牛湖之盟,提耳者緯真、茂吳、開之、能始、允兆、羨水長輩,不盈曲水 之數,而程彥明與焉。彥明從丁長孺來,欲以其印章章吾黨,而吾黨之名姓,亦 且由彥明垂金石者矣。彥明所觀壇坫不少,取印授詞人,累累佩佩,而更授梓人, 一一譜焉。若吾黨者,行藉譜以不朽者也。夫印譜始宣和殿史,其所載官印千二 百有奇,私印四千三百有奇。王順伯、晁克一、吾子行、錢舜舉而後,續之者十 一家,然多遺漏。不佞藏可二百枚,未譜也。彥明豈其按昔譜而成今譜者乎?心 之所印,在垂芒雨粟先,是不然,彼磨盾而篆,握錐而畫,奐日利而夷歲頒者, 安足師彥明,而況有遺焉不能盡師其跡者哉。藉令按昔譜而盡師,其跡拘焉,李 杜之跡無可模也,則彥明何以為吾黨地,而吾黨復何藉于彥明而不朽耶?中印居 士虞淳熙長孺。 程遠〈印旨〉全文內容 《說文》:印從爫從卩。爫,爪也,卩,節也。印者何?信也;形從爪何?手持 信也;從卩何?節表信也。李陽冰曰:「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契鬼神,謂之神;筆畫之外得微妙法, 謂之奇;藝精于一規矩方圓,謂之工;繁簡相參布置不紊,謂之巧」。 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屈,大失古法。又漢印文皆 白文,朝爵印文皆銅鑄,蓋擇日封拜,故可緩;軍中印文多鑿,蓋即時行令,故 不可緩。唐易朱文,古法漸廢。 今多有人依款識字式作印,揆之于古,則不可。蓋漢時印文不曾如此,三代時卻 又無印,《周禮》雖有「璽節」及「職金掌辨其媺惡,楬而璽之」。注曰:「印其 實手執之節」,正面刻字,如秦氏璽,而不可印,印即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 不問字反,淳樸如此。若戰國時蘇秦六國印,制度未聞。《淮南子.人間訓》曰: 「魯君召子貢,授以大將軍印」。劉安寓言而失詞耳。 諸印文下有空處,懸之最佳,不可妄意拓開,故為屈曲,務求填滿,若結構合格, 自然不覺空也,字多無空,不必問此。 凡篆之三:聞見不博學無淵源,一害也;偏旁點畫輳合成字,二害也;經營位置 疏密不稱,三害也。刀之病六:心手相乖有形無意,一病也;轉運緊苦天趣不流, 二病也;因便就簡顛倒苟完,三害也;鋒力全無專求工致,四病也;意骨雖具終 未脫俗,五病也;或作或輟成自兩截,六病也。 古刻妙者,剝落如斷紋,縱橫如蠢蝕,此皆自然,非由造作。強為古拙者,如稚 子學老人語,失其欬謦之真矣。 筆有意,善用意者馳騁合度。刀有鋒,善用鋒者裁頓為法。 神欲其藏而忌於暗,鋒欲其顯而忌於露。形貴有向背、有勢力,脈貴有起伏、有 承應。一畫之勢可擔千鈞,一點之神可壯全體。泥古者患其牽合,任巧者患其纖 麗。 《說文》可以定宗,《印藪》可以盡變,其神境,則在得心應手。 詩,心聲也。字,心畫也。大都與人品相關,故寄興高遠者多秀筆,襟度豪邁者 多雄筆,其人俗而不韻,則所流露者亦如之。昔陳韋有《相字經》,良有以夫! 作書要以周身之力送之,作印亦爾。印有正鋒者、偏鋒者,有直切急送者,俯仰 進退,收往垂縮,剛柔曲直,縱橫舒卷,無不自然如意,此中微妙非可言喻。 印有法、有品:婉轉綿密,繁簡得宜,首尾貫串,此章法也;圓融潔淨,無懶散, 無局促,經緯各中其則,此字法也;清朗雅正,無垂頭,無鎖腰,無軟腳,此點 畫法也;氣韻高舉,如碧虛天仙遊下界者,逸品也;體備諸法,錯縱變化,如生 龍活虎者,神品也;非法不行,奇正迭運,斐然成文,如萬花春谷者,妙品也; 去短集長,力遵古法,如範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 凡印,字簡須勁令如太華孤峰,字繁須綿令如重山疊翠,字短須狹令如幽谷芳蘭, 字長須闊令如大石喬松,字大須壯令如大刀入陣,字小須瘦令如獨繭抽絲,字太 纏須帶安適令如閒雲出岫,字太省須帶美麗令如百卉爭妍,字太緊須帶寬綽令如 長霞散綺,字太疏須帶結密令如窄地布錦,字太板須帶飄逸令如舞鶴游天,字太 佻須帶嚴整令如神鼎足立,字太難須帶擺撇令如天馬脫羈,字太易須帶艱阻令如 雁陣驚寒,字太平須帶奇險令如神鰲鼓浪,字太奇須帶平穩令如端人佩玉。凡刻朱文須流利令如春花舞風,刻白文須沈凝令如寒山積雪。刻二三字以下須遒朗令 如孤霞捧日,五六字以上須稠疊令如眾星麗天。刻深須鬆令如蜻蜓點水,刻淺須 實令如蛺蝶穿花,刻壯須有勢令如長鯨飲海,又須俊潔勿臃腫令如綿裏藏針,刻 細須有情令如仕女步春,又須雋爽勿離澌令如高柳垂絲。刻承接處須便捷令如彈 丸脫手,刻點綴處須輕盈令如落花著水,刻轉折處須圓活令如鴻毛順風,刻斷絕 處須陸續令如長虹竟天,刻落手處須大膽令如壯士舞劍,刻收拾處須小心令如美 女拈針。 下筆如下營,審字如審敵,對篆如對壘,臨刻如臨陣,以意為將,以手指為卒, 以坐落為形勝,以識藻為糧餉,以意義為甲冑,以毫管為弓矢,以刀挫為劍戟, 以布算為指揮,以配合為變動,以風骨為堅守,以鋒鋩為攻伐,以得意為奏凱, 以知音為賞功。 琴有不彈,印亦有不刻。篆不配不刻,器不利不刻,石不佳不刻。興不到不刻, 對不韻者不刻,義不雅者不刻。作者苦心,正須識者珍重。 籍外觀:15.40X24.20cm 編著者:程遠(彥明) 編輯者小傳: 程遠(彥明)。生卒年不詳。江蘇梁溪(今無錫)人。字彥明。工篆書。治印宗 文、何。曾摹刻大量秦、漢印和明代印作,於萬曆年間輯成《古今印則》四冊, 譜末附有治印的論著《印旨》一篇,對當時印學有相當的影響。何爾塾嘗印評曰: 「程彥明印則如唐人書畫,重規疊矩,精思密致,最為古搨」。董其昌亦嘉其印: 「予友程彥明為漢篆,書與刻兼擅其美,識者方之,文壽承、何長卿,士大夫皆 求為私記,裒然成帙,與前代印譜并傳世者。有為贗書者,余得彥明印款款之, 知不復能贗矣」。有《古今印則》存世。

序跋者小傳: 張鳳翼(伯起)。1527|1613。江蘇長州(今蘇州)人。字伯起,號淩虛、靈墟, 又稱靈虛先生,冷然居士,齋名為處實堂善書,戲曲作家、文學家。與弟獻翼、 燕翼並有才名,時人稱曰「三張」。嘉靖四十三年(1564),與燕翼皆中舉人,會 試未第。遂絕意仕途。他雖擅長詩文翰墨,卻恥於以詩文翰墨交結權貴,晚年不 事干請,鬻書以自給。平生臨二王書最多,退筆成塚,雖天趣小竭,而規度森然。 著有《文選纂注》、《處實堂前集》、《處實堂後集》、《四書句解》、《瑞蘭閣景行錄》、 《清河逸事》、《自訂年譜》、《海內名家工畫能事》、《國朝詩管花集》、《紅拂記》、 《祝髪記》、《灌園記》、《竊符記》、《虎符記》、《扊扅記》等存世。嘗為程遠《古 今印則》撰序。 張納陛(以登)。生卒年不詳。江蘇宜興人。字以登,號文石、文石居士。萬曆 十七年(1589)進士,授禮部主事。以建言譎逐,遂放情丘壑,寫山水得元 人遺韻。間作墨花竹石,頗工秀。著有《易學飲河》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 則》撰序。 屠隆(長卿)。1541|1605。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字長卿,又字緯真,號赤水,別號由拳山人,一衲道人,蓬萊仙客,晚年又號鴻苞居士。明代戲 曲家、文學家,工書,善文辭。萬曆五年(1577)進士,曾任潁上知縣,轉 爲青浦令,後遷禮部主事、郎中。爲官清正,關心民瘼。作《荒政考》,極 寫百姓災傷困厄之苦,「以告當世,貽後來」。萬曆十二年(1584)蒙受誣陷, 削籍罷官。屠隆爲人豪放好客,縱情詩酒,所結交者多海內名士。晚年,遨 遊吳越間,尋山訪道,說空談玄,以賣文爲生,悵悴而卒。著有《白榆集》、 《由拳集》、《鴻苞》、《考盤餘事》、《遊具雅編》、《縹湘對類》、《翰墨選注》、 《鉅文》、《曇花記》、《修文記》、《彩毫記》、《曲錄》等存世。嘗為來行學《宣 和印史》、程遠《古今印則》撰序。 顧起元(太初)。1565|1628。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字太初,一作鄰初, 號遁園居士,諡號文莊。精金石之學,工書法。他與何棟如、俞彥等人在鄉 里共結文社。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初時授翰林院編修,後累官至國子 監祭酒,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晚年遷到杏花村,築遁園隱居。著有 《蟄庵日錄》、《客座贅語》、《顧氏小史》、《金陵古今圖考說略》、《說略》、《遁 園漫稿》等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則》撰序。 虞淳熙(長孺)。1553|1621。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長孺,號中印居士, 齋名為虞德園。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官至吏部稽勳司郎中。曾任兵部職方 事、禮部員外郎等職。信佛,勸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多讀佛書,曾隱居於回峰。著 有《虞德園集》、《孝經集靈》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則》撰跋。 董其昌(玄宰)。1555|1636。江蘇華亭(今上海市)人。字玄宰,號思白、香 光居士,齋名為畫禪室、玄賞齋。官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謚文敏。擅畫山水, 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天機溢發,氣韻深厚。為「華亭畫派」傑出代 表。畫論主張集前人之大成,自出機軸,並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畫 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著有 《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等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則》撰跋。 朱之蕃(元介)。1561|1624。江蘇金陵(今南京)人,一作荏平人。字元介, 一作元价、元升,號蘭嵎。萬曆二十三年(1595)會試,傳臚第一,授翰林院 修撰,曆官諭德、庶子、少詹事,進爲禮部侍郎,改吏部。萬曆三十三年(1605) 奉命出使朝鮮,與其國才士互相辯難,賦詩贈答,應對如流,且語言得體, 不辱使命。以老母去世服喪,不復出仕,朝廷屢召,皆辭。山水與米芾、吳 鎮等奪真。竹石兼善文、蘇之妙。又工花卉。真行法趙孟頫,出入顏真卿與文徵 明。日可萬字,運筆若飛,小則蠅頭,大則徑尺。出使朝鮮,其國人乞書以貂蔘 為贄,後獲以歸,盡買法書名畫古器,收藏之富埒於寶晉齋。著有《使朝鮮稿》、 《紀勝詩》、《落花詩》、《南還雜著》等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則》撰跋。 陳繼儒(仲醇)。1558|1639。江蘇華亭(今上海)人。字仲醇,號眉公,又號 麋公、眉道人。齋堂為頑仙廬、晚香堂。文學家、善繪畫、書法。自幼聰穎,為 同郡大學士徐階器重。二十九歲時,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崑山之陽(山南), 築室東佘山,杜門著述。為諸生時與董其昌齊名。書法蘇軾,雖斷簡殘碑,必極搜采,手自摹刻,名曰《晚香堂帖》。又刻米芾書,曰《來儀堂帖》。著有《小窗 幽記》、《眉公全集》、《晚香堂小品》等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則》撰跋。 沈淮(左氵右隺)(銘鎮)。?|1623。浙江南潯馬腰(今湖州)人。字銘鎮,諡 文定。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萬曆末年,大學士方從哲專權,爲植私 黨,以鄉誼關係,推薦爲閣員。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秋八月即位,召沈 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沈官翰林時,嘗授內侍書,魏忠賢、劉朝皆其弟子。 既人閣,密結二人,朋比爲奸,取得熹宗朱由校信任和重用。不久,加太子太保, 進文淵閣,再進授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等職。著有《孝經 會通》、《三洲膾》存世。嘗為程遠《古今印則》撰跋。


古今印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