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学园 | 心力衰竭
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
原文链接:https://www.igancao.com/aq
作者:刘剑锋
患者,男,84岁,主诉:心慌胸闷气喘2年余,全身性水肿2年余,加重1个月。
病史简述:患者有糖尿病史8年,高血压病史2年余。
2015年春天,因感冒加之外出讲学说话过多而疲劳过度,出现胸闷心慌气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状,在某三甲医院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肺栓塞"。住院治疗近1个月,症状有所减轻,但出院后仍然心慌胸闷气喘。
2015年7月,在某医院查CT示:胸腔积液。近1月来症状加重,心慌气喘,呼吸困难,动辄加重,全身水肿,头面部特别是眼睑水肿较重,口角流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又去多家医院治疗无明显疗效。因此对西医治疗失去信心,服过100多剂中药,最大一剂30多味药,也没有缓解症状。
刻诊:心慌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动辄加重,不能平卧,上一层楼就加重,怕冷恶风,吸入冷空气后症状亦加重,乏力,倦怠,全身水肿,面色㿠白虚肿,眼睑尤甚,双踝部凹陷性水肿,咳嗽,有少量白色黏痰,不欲饮食,胃胀满,食后尤甚,无反酸,无胸痛,无头晕头痛身痛,出汗正常,腰酸沉。口不苦不渴,无咽干,口干,眠可,大便可,小便稍频,尿不净感。舌紫暗,唇紫,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前部薄白微黄水滑,中部光剥,后部雪白滑腻,脉迟(56次/分)大无力,左寸浮关弦尺沉,右寸关弦尺沉弱。
近期某医院检查的部分结果:动态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不齐。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③偶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加速室性逸博。④明显心动过缓700阵,最慢心率40次/分,部分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呈2∶1传导。⑤长R-R19764次,最长间期1.68s(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及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呈2∶1传导。⑥ST-T改变(V3、V4、V5部分ST下移0.05~1mV伴T波低平或倒置)。⑦心率变异性基本正常。血生化检验:B型脑钠肽1776pg/mmol。血压:165/85mmHg。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合病,兼夹阳明微热。病机:真阳亏虚,胃虚寒,胃津伤,溢饮,下焦水饮,上焦微热。
核心病机:真阳虚衰而水泛饮逆。
治法:扶阳散寒,温中化饮降逆,养胃气津液。
方药:真武汤、四逆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黄芪。
【处方】
制附子15g,干姜30g,茯苓30g,生白术15g,炙甘草15g,企边桂5g,桂枝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磁石30g,生黄芪30g,大枣10g(切开),生姜15g(自备,切片)。10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嘱:忌辛辣刺激油腻饮食。
【辨析思路与答疑解惑】
提问,这位患者病情复杂,辨证应该从哪儿入手呢?
回答:从六经来辨吧。
心慌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动辄加重,不能平卧,上一层楼就加重,身困乏力,全身水肿,面色㿠白虚肿,眼睑尤甚,双踝部凹陷性水肿,咳嗽,有少量白色黏痰,舌体胖大,舌苔前部薄白微黄水滑,中部光剥,后部雪白滑腻,脉大无力,左关弦尺沉,右寸关弦尺沉弱,辨为太阴病,中焦胃虚停饮,水饮上逆。
怕冷恶风,全身水肿,面色㿠白虚肿,眼睑尤甚,双踝部凹陷性水肿,小便稍频,尿不净感,舌苔水滑,脉弦沉,辨为少阴病,表虚寒,水饮溢于肌表,下焦水饮。
全身水肿,身困乏力倦怠,怕冷恶风,腰酸沉,脉大无力,尺沉弱,辨为少阴病,真阳虚衰,水饮泛溢,津虚血少不养。
不欲饮食,胃胀,食后尤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中部光剥,脉弦,辨为太阴病,中焦胃虚(胃虚寒,胃津伤),中焦气机阻滞。
舌暗红,舌苔前部微黄,口干,辨为阳明病微热伤津。
患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但主要是寒证为主,真阳虚,机能沉衰。
六经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兼夹阳明微热。
病机为真阳亏虚,胃虚寒,胃津伤,溢饮,下焦水饮,上焦微热。
核心病机:真阳虚衰而水泛饮逆。目前患者胸闷气喘心慌的原因是心源性水肿,水饮上逆。
核心病机的关键是真阳虚衰而导致的水泛全身,而且水饮上逆,治疗就应该主要针对着这个核心病机的靶心来用方。
治法:扶阳散寒,温中化饮降逆,养胃气津液。
方子就用真武汤、四逆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加黄芪。
用方思路
这位患者目前所苦的病机就是真阳虚衰而水气凌心,用方也要从这个核心病机来切入。
关于水气与水湿痰饮
这个水气的概念,为便于理解,其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水气,包括水湿、痰饮和水毒等。
《素问·评热病论》里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关于"水气",胡希恕先生也称为"水毒",说"水毒大多由于肾功能障碍而使液体废物蓄积的结果"(冯世纶主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也就是说上焦失于通调,中焦虚寒失于转输或不制,下焦真阳亏虚、失于气化而致体内水液潴留,或(和)泛溢肌肤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证,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
狭义的水气就是指痰饮,是津液代谢失常,水液停聚于身体某一局部的病变,其概念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
日本汉方医家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考证痰饮为"淡饮",说:"痰古作淡,淡、澹通,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
"淡饮"这个病理概念是比较准确的,是比较能反映痰饮的性寒、清稀及沥沥有声、流荡激扬、无处不到,走窜上逆的特性的。
大家脑子里有这个概念就行,我们还是沿袭宋代以后及几十年教科书约定俗成的说法,还叫"痰饮"。
即中焦胃虚寒而水饮不能化气生津,水饮内生、内停,胃虚不制,水饮流居于肠胃之间,水气逆乱,为痰饮;
水饮阻滞于中焦、胁下,为悬饮;
水饮泛溢困束于四肢肌表,为溢饮;
最重要的是支饮,涵盖了痰饮、悬饮和溢饮的基本特点,是四饮之总括,表里都有水气停留阻滞。
总的来说,水饮痰湿,同出一源,水、饮、痰是有形之邪,湿是水、饮、痰邪弥漫侵害机体表里的湿浊之气,是有形之邪。
多以腹胀满,大便溏泄,肢体沉重酸困,头重如裹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I 原创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