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科普:宝宝频繁抖动是“缺钙”?警惕婴儿痉挛症!
小易(化名)是一名7个月的可爱小宝宝,近1月前家长发现他总是出现反复的肢体抖动,而且不爱笑了、竖头也不稳了。

家长刚开始以为是缺钙,但是补钙治疗后症状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点头、弯腰、拥抱样动作。
妈妈赶紧带着孩子来到儿童神经内科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视频脑电图等检查,发现小易的“肢体抖动”其实是癫痫性痉挛发作,病因根本不是缺钙,而是患了一种婴儿期特殊的癫痫综合征——婴儿痉挛症。

婴儿痉挛症又称West综合征,于1841年由West首次报道,其发病率为(2~5)/10000。通常起病于3~12个月,病因复杂多样。特征性表现为癫痫性痉挛发作、脑电图高度失律和智力运动发育障碍三联征。
由于癫痫性痉挛发作的表现不同于典型的惊厥表现,常常容易被忽略或误诊,很多家长都是直到小朋友出现智力运动倒退才开始重视。类似像小易病初被误以为“缺钙”,还有其它小朋友被误以为“肠痉挛”、“做怪相”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神经内科医师表示,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利于尽快控制痉挛发作,能尽可能减少疾病对婴儿大脑的损伤,减少对儿童智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改善长期发育结果,因此早期识别该病尤为重要。
家长应在生活中应细心观察孩子有无反复、刻板样动作,如点头、弯腰、肢体拥抱样动作等,请及时到儿童神经内科就诊,同时可拍下视频,以便就诊时向医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目前,小易在经过4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后,痉挛发作明显减少,脑电图明显好转,各项指标也都趋于正常,后续将在儿童神经内科门诊定期随访治疗。
1.婴儿痉挛症的病因有哪些?

婴儿痉挛症的病因包括结构性、遗传性、代谢性等。病因诊断有助于准确的治疗决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儿可得到病因诊断,但仍有30%病因不明。
1.结构性病因
如皮质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巨脑回、结节性硬化以及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脑外伤等继发性脑结构异常;
2.遗传性病因
包括多种基因变异,如ARX、CDKL5、STXBP1、SCN8A、KCNQ2、FOXG1等基因,此外如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的;
3.代谢性病因
如苯丙酮尿症、吡多醇依赖症以及线粒体疾病等。
2. 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
年龄:90%以上起病于3~12个月,起病高峰年龄为4~6个月;
特殊的癫痫发作形式——痉挛发作:突然出现的点头或头后仰、弯腰及屈肘、屈髋呈四肢拥抱样动作等。也可表现轻微,如耸肩、撇嘴、挤眼、眼球偏转、面部做“怪相”等。
上述症状常常连续成串出现,每串发作数下至数十下,甚至上百次下。多发现在刚入睡或快睡阶段,每天发作数串至数十串;
常伴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者倒退。
3怀疑婴儿痉挛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脑电图:视频脑电图是明确痉挛发作及婴儿痉挛症十分重要的检查,该病典型的脑电图表现为高度失律,同时结合同步肌电,可监测到痉挛发作;
头颅MRI:应常规行头颅MRI检查以明确有无结构性病因;
基因检测:建议行基因检查寻找有无遗传性病因,可提供遗传咨询,指导家族成员生育
血尿代谢检测:
血尿代谢检测:建议行血尿代谢检查寻找有无代谢性病因。
4.诊断婴儿痉挛症该如何治疗?
1.病因治疗:如对于吡哆醇依赖症,可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给予苯丙酮尿症儿童低苯丙氨酸饮食等;
2.一线治疗药物:对于不伴结节性硬化的儿童首选ACTH或泼尼松;对于由结节性硬化引起该病的儿童首选氨己烯酸;
3.二线治疗:如果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可选择托吡酯、丙戊酸、氯硝西泮等抗癫痫药物作为添加治疗;
4.其他:如生酮饮食、外科手术治疗等。

注明:文章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