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星海的巨鲨-同盟军标准战舰2
指挥生活舱段因为要容纳的设备最多,所以正面投影类似于一个梯形。为了增强标准战舰的作战能力,同盟军特意开发一套探测器和瞄准阵列,这个阵列集成了重力波、红外、3D雷达和激光瞄准系统以及为这些设备提供冷却的纯净水罐。为了发挥索敌优势,同时也为了节省宝贵的舰内空间,这个阵列是直接安装在甲板上的。虽然能有效提高炮击的精准度,但是如果这个阵列被直接命中的话,会使标准战舰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的。


舰桥位于在探测器阵列的正下方,与上一代标准战舰不同,舰长坐席于在电梯井的平台上,也就是所谓的指挥平台,这座平台上由数根支架与缆线支撑,在舰桥受损时这些缆线可能会断裂,四处飞舞的缆线也可能对舰员造成伤害。在第一层则是其他舰桥人员的坐席。根据型号的不同,指挥平台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比如被称为H型的指挥型战舰,整体设计就像是埃阿斯级大型舰队旗舰指挥平台的缩微版。



舰上人员包含舰载机以及机动步兵在内,按照三班轮值编制的标准战舰额定载员为660人,但是只有参加大型会战时才会有这么多人登舰,平时执行哨戒和巡逻任务时,只需要100人左右就可以操纵这艘战舰。舰员的起居都是生活舱内,这里也和其他舱段一样,走廊由裸露的金属板构成,各类舱室,包括高级军官的舱室,也都是斯巴达式极简主义风格,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装饰,这与帝国军战舰富丽堂皇的装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降低了建造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居住舒适性,不利于长时间航行。



与探测器阵列一样,标准战舰的通讯设施也是安装在舰体外侧,左右各安装三根通讯天线,舰体下方安装3根鳍状的FLT天线。因为不需要考虑尺寸问题,所以这些天线都十分巨大,相对的功率也更高,依靠这些高功率天线,在电磁环境十分恶劣的战场上,同盟军舰队能比帝国军舰队更快的完成舰队调度。当然代价就是裸露在外的天线非常容易受损。在艾尔··法希尔革命预备军夺回伊谢尔伦要塞时,因为时间紧迫,在进入要塞时几乎所有战舰的天线都不同程度的受损,事后要塞工厂复工后的第一个订单就是生产大量修复所需的各类天线。




除了舰首主炮外,标准战舰还在两舷安装22门荷电粒子炮和6门轨道炮作为舷炮,与帝国军战舰的舷炮相比,同盟军战舰的舷炮布置显得杂乱无章。同盟军战舰的标准舰载轨道炮是STPC-MK12-120CM型轨道炮,口径120厘米,能发射弹速每秒15000公里的单晶钨制炮弹。同时舰体还布置了数量众多的激光近防炮作为反导和反舰载机的最后屏障。



反应堆作为战舰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深埋在舰体中央,由坚固的装甲所保护,它不仅为全舰输送能源,同时也为推进器提供动力,推进剂由探测器阵列后部安装的2个纯净水罐运输到反应堆,等离子化后高速从推进器喷出驱动战舰前进,每个水罐可以为标准战舰提供120小时巡航时间或者60小时的战斗时间。同时这些纯净水也能充当其他设施的冷却水和宇宙辐射吸收剂,在中子光束炮发明之前,还需要吸收聚变反应时产生的中子辐射。推进器延续了之前的传统,依旧采用单一的大型推进器,在推进效率上要高于帝国军的多推进器配置,配合修长的舰身,给与了标准战舰超高的航速。但是在安全冗余度方面非常差,一旦被击中就意味着彻底失去动力,甚至更糟。过长的舰宽比固然有利于高航速,这就导致了战舰的回转性偏弱,虽然由磁场控制的推进工质可以自由选择推进方向,这还是无法避免回转性远弱于帝国军标准战舰,因此同盟军在推进器喷口周围设置了导流板,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新型的标准战舰上已经安装了全可动稳定导流板,可在水平±5°,垂直±3度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再配合舰体各处的姿态调节发动机,使得本舰也能做到快速回旋。另外,同盟军舰队是男女混编的,为了照顾女性官兵的生理健康,导流板还具有亚空间稳定器功能,使得同盟军战舰在跃迁时的舰体震动比帝国军小得多。






如果2艘双方的标准战舰近距离交战的话,从单纯的火力换算来看,同盟军战舰会被击沉,而帝国军战舰最好的情况是重伤。但是在战场上,同盟军标准战舰的探测器的优势能先敌开火,而且正面投影远远小于帝国军战舰,作为弱点的推进器也基本隐藏在坚固的武器舱段背后,所以二者鹿死谁手还是得看舰长的水平。即使战局不利同盟军也能凭借着高航速顺利逃脱,直到帝国军将高速战舰投入战场,拥有超高航速和坚固防御的高速战舰让同盟军也尝到了追不上逃不掉的苦果,对高航速只能用更高的航速抗衡,专用的高速战舰因为价格昂贵不能大批量生产,因此同盟军另辟蹊径,额外安装一个小型反应堆为主反应堆增压,通过磁场叠加使推进工质能以更快的速度喷出,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超过高速战舰的航速。然而安装这个辅助反应堆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首先两个反应堆的发热量十分巨大,让散热系统不堪重负,最后不得已将小型反应堆做成了升降式,在作战时提升至甲板上进行热辐射交换散热,其次是会大量消耗推进剂,让本就不长的持续作战时间进一步的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