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4 武训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4、武训(公元1838—1896年)
清朝封建地主阶级的忠实奴才,地地道道的尊孔派。山东堂邑县人,原名武七,“训”字是封建统治者给他取的名,意思是他死心塌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行为“可为后训”。劳动人民却叫他“豆沫”,嘲笑他没有骨气。
武训处于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异常激烈的清朝末年。他狂热地宣传孔孟之道,竭力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他披上“行乞”的外衣,打着“兴义学”的招牌,用尽各种办法,到处哄骗讹诈,并且勾结官僚、豪绅,放高利贷、剥削地租,残酷地压榨劳动人民。他是一个以“兴学”为进身之阶的反动大流氓、大恶丐、大债主、大地主。他替地主阶级办了三所义学,教师都是“进士”、“举人”或“拔贡”一类的孔孟之徒,“要能做满八股文章的人,才有入学的资格”,学些内容是儒家经典和封建教条,培养“为皇上尽忠”的反动阶级爪牙。
武训还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哲学,叫嚷:“一人不学一人穷,人人不学人人穷”,把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原因归结于不识字,声称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识字。这完全是孔丘“学而优则仕”的滥调。
武训这个反动阶级的奴才,为形形色色的反动统治者所喜爱。清朝统治者吹捧武训“大义”、“大仁”,封他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死后,又“宣付史馆立传”,入和“孝义祠”、“乡贤祠”。解放后,[-]一伙抛出反动电影《武训传》,竭力歌颂武训和“武训精神”,妄图借武训所忠实信奉和狂热鼓吹的孔孟之道,来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教员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对《武训传》的批判,并且亲自为《人民日报》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重要社论。教员彻底揭露了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反动面目,揭露了鼓吹“武训精神”的人们的反动本质,明确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沉重地打击了修正主义者和一切尊孔派。这场斗争,是建国初期上层建筑领域里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教员领导和发动的第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批孔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