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词典】生活世界殖民化

生活世界殖民化(colonization of the lifeworld)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家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提出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沟通是最理想的行动,他将建立在日常沟通理解的基础上,人们平等地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活动的世界称为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个性三大要素联结组成的一个关系网,既是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先验场所”,又是人们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由交往行为而生产出来的世界。哈贝马斯进而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系统“的二元分析架构。系统包括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分别以权力和货币为媒介,他称之为“媒体控制的下属体系”,具有工具性。在社会分工未完善的原始社会,系统和生活世界是一体的。但随着国家和货币的出现,“系统”和“生活世界”逐渐分离,进而政治和经济体系独立于生活世界。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就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它表现在,市场机制和科层制的权力系统闯入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交往的媒介。原本依赖语言沟通的生活世界也被物化,变得商品化、金钱化、官僚化,人在生活世界中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金钱和权力下,我们的语言社交行为也成为了社会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交换,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了。在如今的社会,金钱和权利可以赋予其拥有者以“特权”,他们利用钱权交易完成社会资源的交换,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异化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活世界殖民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希望“对生活世界和交往理性重建”,即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生活世界是一个交往行为的预设背景和信念储存库,我们只有用价值合理性,即以是否符合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去取代工具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首先,在文化环境上,需要改造社会的“舆论结构“。要保证公民个人的对话自由权和交往自由权,减少政治、经济力量对公共话语权的干预,人们在自主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公共领域,监督、限制社会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干预。第二,倡导人们在公共领域建立平等的对话,人们互相尊重,允许、尊重、包容别人发表不同观点,通过这种自由的商谈来达成理解,客服文化的破碎。第三,协调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保障彼此功能,做到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平衡。此外,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过“道德实践知识”的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建立交往理性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