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与自卑中前行—中国海洋大学日语MTI笔译总分第1名上岸经验分享|2023翻硕(MTI)

——猫东西
序
备考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自我否定。
昨天刚学完的东西今天又不会了;错过的题,再做又错了;要背的东西太多,根本不往脑子里进……等等。
人在接触大量信息,又不得不处理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这种自我否定的循环。时间的压迫感也会加重这一情绪。
尤其是大脑疲惫了一天之后,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
猫东西(本文作者)也是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
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①晚上的时候少做决策。或者说,疲惫的时候少做决策。因为这时的很多决策是低质的。反思也要适度,点到为止,不要陷入内耗。
②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进步和反思。
③多给自己出模拟题,用结果强化自己的信心。虽然大家报课可能也会有模拟,但这种模拟不可能很频繁。还是要自己想办法,模拟的内容就用学过的东西即可,就是说,这是一种复习。
④结交一些好的考友、老师,适当和对方谈心。尤其是考友(当然,需要和自己没有竞争关系,不然双方都会有点别扭),那种互相鼓励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祝愿猫东西在读研期间能越来越好(其实猫东西的情况要比本人想得好很多,不然在给她模拟面试之后,我也不会告诉她“可以考上”)。
焦虑与自卑其实会伴随着很多人前行。我也不例外。
一方面,我们要用好成绩、好的结果去不断强化自己的信心。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别人的事迹、文章。我个人比较推荐史铁生写的东西。
虽然一路上会有焦虑、自卑,但希望大家同时还能保证自己在前行。
唯斯
一、个人情况
本人初试403分(政治58分,翻译硕士日语86分,日语翻译基础133分,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26分),排名第四;复试第一;最后以总分第一上岸中海大。专四等级良好,大三上过了N1(138分),专业排名稳定在前十。我是应届生考生,本科院校是广西大学(没错,就是那个考研调剂小清华)。我本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广西,从客观上来说,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说是比较落后的。再加之目标院校是教育大省---山东的985,自己的能力各方面都不突出,既不算太差,又没有保研的同学那么优秀,往往是被老师遗忘的“小透明”。以上的种种,都让我十分自卑并且焦虑,备考的过程中时常精神内耗,不过最后总算是熬出头了。相信备考的过程中和我情况类似的同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里除了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也想说一下自己是怎么在消极情绪中熬过来的。
二、择校
我是从四月份开始备考的,但一开始的目标院校是上海某高校,去年六月份的三笔我没能通过,实务部分差两分,这更加剧了我的自卑心理。且该院校考察的题型广、难度大,于是我就放弃了该院校,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开始备考海大已经是八月底了,这个时间已经很迟了,好在前面我主要在打基础,并且备考路上认识了去年上岸的学姐,大到考试的题型,小到哪个资料该看哪个部分,全都告诉了我,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此十分感谢学姐,同时我也想像学姐一样,为下一届的同学们照亮前行的路。
三、备考过程
政治(58分/100分)
政治这一门课我其实考得不是很理想,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言。
但过后我也反省了一下,原因有三:
1、我从四月份就开始看徐涛老师的课,但开始得太早,既花了时间,效果又不大,很多知识点到了后期自己都不记得了(所以暑假七八月的时候开始复习政治,听课的过程必须辅以相应的练习)
2、我考的是山东的学校,传说中的考研旱区,一些公共课压分很严重(所以选择院校要考虑清楚,是否要去大旱区,以及自己的专业课实力能否弥补政治被扣掉的分数)
3、考研前一周我阳了,正是背诵大题的黄金时期,但是发了三四天的烧,很多该背的我都没有背,心态也接近崩溃(所以越临近考研就越要保证身体健康!)
213翻译硕士日语(86分/100分)
备考资料日语综合教程5~8册的单词、语法以及课后阅读练习部分;专八语法敬语篇;专八文字词汇篇;历年专八真题;历年海大213真题;+一些其他资料等。此外,我还会辅以手机APP“记乎”进行背诵,在看过书本的基础上,再利用空余时间,在APP上巩固,这样会记得更加牢固。




以上就是我在准备213的过程中背诵过的卡包,这些卡包虽然不尽完美,但瑕不掩瑜,对于巩固记忆能起到良效。
单词部分
①我过了两遍专八文字词汇篇,并在PDF上像这样标注:在每个单词的前面用笔或者手打输入同一个单词。
因为goodnotes的检索功能不能识别一些扫描版的PDF,但是手写和文字输入可以识别,所以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单词库,在做题或是翻译过程中遇到似曾相识的词,我都会在这搜索一下,“啊,原来这个单词我原本在书上学过的,那下次见到就更不能忘记了。”而且每个单词旁边都有例句和当时自己所做的标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印象,不断地“温故”。

②我背诵了综合日语教程5~8册的单词,其中5、6册在我们学校的高级日语课程中就学过了,老师在当时还要求我们背诵了单词的日语释义,所以这一方面的记忆负担不是很重;剩下7、8册的单词主要靠自学,自己搜一些用法和例句以加深理解。其中一些看起来很生僻很偏词语的也需要多注意,说不定在359的文学翻译当中就出现了呢。今年海大相较于以往,对于213中单词的考察比重变小了,变成了在一篇文章中给几个划线的单词注音,以往貌似都是会单独出一道大题,考察单词读音。
③最后通过上述的记乎,滚动背诵单词。语法部分我主要是看专八语法敬语篇,也像上面讲过的,第一遍看的时候,就在相应语法的前面输入对应的文字,以便日后检索。看完第一遍之后,就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10条语法并在早上朗读。这样其实到考前,我已经滚动复习了三四遍这本书了。再加上综合日语教程里面的语法部分,我认为已经足够应试了。海大今年第一大题就是根据给出的语法进行造句,我之前看考试大纲的时候忽略了造句这个题型,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导致拿到试卷时措手不及,但好在平时复习时就习惯结合例句进行记忆,所以造句这一块对我来说还不算太难。

阅读理解今年海大的考试大纲中说明了阅读理解部分的题型是选择题+简答题,所以刷完了历年专八真题的阅读题(这一部分能应对选择题),简答题的部分我主要做日语综合教程每一课的课后习题,这里的阅读都是主观题题型,跟海大的题型十分契合。翻译部分今年海大的考试大纲中试大纲中并未明确说明会考翻译,所以这一部分我也没有准备(哭),好在考的还算是比较常规的社科类翻译,文章不算太长,平时有好好练翻译的话拿下这个部分不算难事。作文部分从9月份开始,每周至少写一篇作文练练手。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下笔难,所以我是从抄写别人的优秀作文开始的,抄一遍,练字的同时也学习别人的写作思路,再自己动手写一篇。练习的题目主要以海大历年真题+专八作文题为主,练习到后期,一些属于自己的框架和套话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这样考试的时候就能“下笔如有神”了。海大的作文题目都比较常规,今年的作文题目是<ストレスが溜まったら、どう解消するか>,800字,我习惯在草稿纸上列出个大纲,再写到答题卡上,一般按照“开头-中间-结尾”这样的三段式就行;结构一定要完整,不要因为最后没有时间了而不写作文的结尾。
注意:每年的考试大纲出来之后都需要仔细研读,根据上面的提示进行有针对地复习,但也不可“全信”,因为大纲里面没说到的就不一定不考,比如今年的翻译题;提到了也不一定会考,比如今年大纲里面提到了要写1~2篇命题作文,其实只考了一篇。所以在备考的时候尽量要复习到所有的题型,以不变应万变。
359日语翻译基础(133分/150分)
备考资料翻译必携124、三笔二笔真题、瑞译冲刺班的作业和资料、瑞译词“会”互译、日语专八翻译真题、天声人语、夏目漱石《心》中日对译版本、人民网热词、NINJAL网站其实我是从10月份的瑞译冲刺班才开始跟瑞译的,此前(4~9月)一直是自己做三笔的练习、翻译必携+跟别的机构的班。虽然是打基础的阶段,但是感觉不到自我提升,再加上三笔受挫,让我选择了报瑞译的冲刺班。
瑞译的课程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点就是做的作业提交上去会有老师点评,无论是表扬我做得好的还是指出我的译文有瑕疵和错误的,我都觉得十分受用。因为通过别人的反馈,才能让我知道自己做得到底怎么样、自己处于什么水平,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摸黑走路。而且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抢到了瑞译昆图斯老师的精修班,让我受益匪浅,在老师批改完译文之后有什么疑惑都可以继续找他,复试的时候我也有向昆图斯老师请教经验和技巧,是一位温柔又热血的老师。

词汇互译部分瑞译每周小测后面都会有词汇互译的练习+记乎上面瑞译的词“会”互译卡包+微信人民网公众号的热词+专八的惯用语和谚语,吃透了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就很难丢分了,重要的还是多次重复的滚动复习。翻译部分前期练习翻译必携时,我是先手写在本子上,之后再整理要点到goodnotes上面。如图:

后期开始跟瑞译的冲刺班,里面的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政经、社科、文学等都有。吃透瑞译的作业十分重要,于是我做了如下工作:

最上面的部分是作业原文,左边的是我自己的译文,右边的是参考译文,还把cctalk上面老师的点评截图贴到旁边。复习的时候看参考译文的同时,也能重新看看之前自己的译文,思考一下还能怎么改善。
到12月份的时候,瑞译的冲刺班已经积累了很多作业,于是我每天早上早读的时候都会朗读之前所做过的瑞译的作业(中译日日译中各一篇)+周测里面的词汇互译,到了晚上的时候再看一遍同样的内容,着重记忆好词好句和译文的翻译思路。此外,由于海大爱考文学翻译,我还看了夏目漱石的《心》的中日对译本(中译本选的是林少华老师翻译的版本),原文和译文对比阅读,学习文学翻译的表达。
在练习文学翻译方面,中译日我选的素材来源于历年专八真题的翻译;日译中选的则是瑞译的天声人语栏目。我接触并练习文学翻译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从八月底正式备考海大开始的,初做海大的359真题,觉得十分吃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是能够有所提高的。练习文学翻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如何把一句很口语的话说得“文绉绉”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文学作品。
例如,<思い出す>这个词,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翻译成“想起”,但是此时如果稍微再转个弯,译成“忆起”,是不是就有文学“内味儿”了?海大的359篇幅都不算太长,一般都是四五百字左右,所以时间还是很充裕的。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会打草稿,在纸上先潦草地翻译一遍,再用比较工整的字誊抄到答题卡上,并且计时。
这样下来,词汇翻译+四篇翻译,三个小时是绰绰有余的,但这些都是基于平时的练习,如果平时写字就比较慢或者思路比较慢的同学,建议还是不要这样做。平时瑞译的作业我都是直接打到电脑上,这个过程中难免有很多删删改改,一些语句需要反复斟酌,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不行,如果在卷子上也这么删改,卷面一定很难看。以我自己买了答题卡,每天模拟考试的状态,在草稿纸上大致翻译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删改的,再誊抄到答题卡上,这样得出来的译文起码看上去会舒服一点。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26分/150分)
备考资料《笠翁对韵》、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毛的诗、百度百科、最后的礼物、百科黄皮书、高考作文素材、纸条APP以及一些其他资料等。选择题选择题共60分,考查范围非常的广。形式大多都是从百度百科的定义中挖空,给几个选项,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这一题型十分具有海大的特色,与其说是考查定义,我觉得更偏向于考查阅读能力。且海大的百科不考名词解释,只考选择题。相信有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一点选择了海大,但这样的题型对考生来说有利也有弊,虽然选择题有四分之一的概念能做对,但是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感情分”、“墨水分”可言。建议备考的时候从真题入手,通过做真题把握出题的方向和风格,即使一开始的时候得分低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此外,临近考试的时候,我还“自作聪明”地从各大官媒那选了一些当年的热词,去百度百科上搜定义,整理到goodnotes上,并自己猜测哪些词可能会“挖空”(如下图)。当然,自己押的这些词一个都没有考到(笑哭),但咱练的就是一个语感嘛~

填空题填空题共30分,包括10分的古诗词默写和20分的文化常识填空。古诗词默写每年都会出现1~2句的毛××的诗句,在我考的这次,出现了三句,所以背熟毛的诗是十分重要的。我将毛的诗全部打印了出来,从九月份开始每天早上背诵,到了考前,那几页纸已经被我盘出包浆了(苦笑);剩下的部分,我背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必备诗句,还自己额外补充了一些比较知名的诗句,但是即使是这样,考试时我还是有两个句子没能默写出来,甚至此前自己都没有见过。
可见古诗词这一部分考察的范围之广,但是也不用太担心,毕竟只有十分,我们只要掌握好我们目前所能记住的,考试时不写错别字就好啦。文化常识填空部分这一部分爱考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特别是和数字有关的,所以我重点看了黄皮书后面的一些有关数字以及各大事件的总结。记乎上的这个黄皮书百科名词解释卡包是可以听的,我每天来往图书馆的路上就会听这个卡包,虽然海大不考名词解释,但是说不定里面的内容就在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考到了呢~另一个黄皮书的填空题卡包我也有练习,里面有些题目跟海大的填空题还是很像的。
填空题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近几年的题目才出现的对联,《笠翁对韵》这本书就是用来应对这个题目,近两年的对联题目都是从中摘取的。看这本书时,我略过了文言文部分,将我觉得可能会考查的句子用彩色笔标出,再将句子中提到的人物典故整理下来,整理完只背诵笔记即可。我在goodnotes上一共整理了700多页,这个完整版的笔记我大概看了两遍,之后又做了一个精简版,缩减到了100多页,里面重点挑了一些我觉得很重要的人物的信息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最后冲刺的时候反复背诵这一百多页的内容即可。此外,我还以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名字命名大纲,这样在考场外面等候的时间里,也可以通过看大纲的方式,快速回忆之前复习过的内容。


大作文部分(60分)海大的这个部分的作文题跟高考作文基本差不多,所以我买了几本高考的作文素材和时事热点的杂志,平时有空的时候就翻阅一下;我还在纸条APP上面整理2022年每个月的热点事件,并摘抄了一些好词好句到备忘录当中。这些事例不用贪多,自己能够记住、并灵活运用好就行。
也是从九月份开始,每周开始在纸上练练手,找回当时写高考作文的感觉。此外,其实素材或者句子的运用并不局限于我们所看的一些作文书,在瑞译的强化笔记中,甚至是曾经练过的翻译里面,都能抽出有用的部分。
比如,唯斯老师的这篇题为《斯文在兹》的笔记,通过老师下面给出的注释,我们知道这是出自《论语》的,这个时候,可以顺带复习一下《论语》的相关内容,因为在填空题中有可能出现;同时,也可以当成好词好句运用到作文中,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文采;甚至,在翻译时也能用上,“兹”即“此”,那么在翻译“此”的时候用“兹”代替它,我们的译文质量就能更上一层。(这个还是要看语境哈。唯斯)

又如,大吉老师在强化笔记最后的碎碎念里面写的这段话,初读时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很有气势的排比,于是我便把这段话摘录进了自己的好词好句里面,在考场上,我也仿照了这个句式,为自己的作文结尾画龙点睛。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我们手头的资料都是能够互通的,448里看过的好词好句或许能用到359的翻译里,为自己的译文润色;而359翻过的小故事、小新闻也可以写进448或者213的作文里;瑞译给出的强化笔记每次都是由不同的老师撰写的,每次强化笔记后面都会有老师的“碎碎念”,瑞译的老师们语言水平都很高,即使是他们“随便”写下的东西,在我看来也是十分有文采的,所以我也摘抄了很多强化笔记里面的好词好句。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如何灵活运用手头有限的资料。希望我的这个小小的心得能为大家打开思路。
四、复试
备考资料瑞译视译听译训练营、瑞译复试班ABCD套餐、初试时练过的翻译我和很多人一样,考完初试了觉得一团糟,寒假便再也没有碰过日语。从2月21日查到初试成绩之后开始,我才开始真正地准备复试,到3月25日复试,我的准备时间满打满算连一个月都不到。再加上自己的口语本来就很差,准备复试可以说是从0开始了。下图为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练习量,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练习自我介绍、自由问答、视译、影子跟读。

瑞译复试B套餐有外教修改自我介绍的服务,在外教返回来之后我便开始每天早晚练习至少三遍以上,到复试前大概练习了至少70次(有一些没有录音),每天做饭、洗澡的时候我也会开口练习自我介绍,到最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尽管真正复试的时候我很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但是开头的自我介绍部分已经深深刻在脑子里,所以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没有一点卡顿。
我和另外两位小伙伴约定好每天晚上练习视译和自由问答,组队练习真的有奇效,大家群策群力,总能发现新问题、冒出新想法,伙伴的鼓励对我来说也很重要。第一次参加瑞译的复试B套餐,当时直播大约有一百多人,我说得支支吾吾的,老师建议我回去再好好准备自由问答的内容。
当天下午模拟完之后我大哭了一场,自信心很受挫,狠狠地拖了家里的地板,做了一次大扫除来缓解我的压力。后面又找小伙伴和昆图斯老师诉苦,在他们的鼓励和建议下,我又能擦擦眼泪继续练了。

(这是在B套餐模拟自由问答结束后,小伙伴给我的鼓励与安慰)



在练习的时候,尤其是练视译和自由问答时,一定要录音,以便稍后自己回头检查当时说的是否有错误。瑞译的视译训练营的课件和作业,每一个我都起码练习了三遍以上,练一遍之后,对照参考译文听自己的录音,看看是否有明显的错误,或者是句子结构有无能提升的地方,这样,每练一遍,都能有新收获。临近复试的五天前,有幸预约到了唯斯老师的D套餐,老师很温柔给我指出了自我介绍里面一些需要改进的内容,还说了一句<合格確実>。
这句<合格確実>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支支吾吾的丑小鸭逆袭复试第一,少不了大量的练习和旁人的鼓励,但也很后悔当时自己为什么没能早点准备复试,如果是今年的你们,初试结束后就算再怎么没有信心,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及时地投入到复试的准备中,就算最后分数进不了复试,那还有调剂这一关呢,总之,越早开始越好,越往后就越被动、心态就越崩。
五、总结
即使是现在,回顾考研这段时光,也觉得是黑暗无比的。九月份十月份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频频传来保研的捷报,企业秋招拉开序幕,毕业论文也要撰写开题报告,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为了隔绝这些信息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关闭了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卸载了B站和抖音,手机和平板一直开着睡眠或免打扰模式,强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考研这一件事上。
感到焦虑时,我不会静静地躺在床上抹泪,也不会漫无目的地刷那无聊的视频,而是逼自己“动”起来,哪怕是简单地抄抄作文也好,总之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将焦虑情绪消融掉。我是个对自己日语能力极度缺乏自信的人,曾经无数次在黑夜里默默地流泪、失眠,但即使备考的过程十分痛苦,我也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我从大一入学开始就想考研,考研的目的也并不高大上,只想有个书读,“再坚持一下,撑过这一关就好了”,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资质平平的我在学习上谈不上什么聪明,有的只是埋头苦干的狠劲和勤勉。我姓覃,“覃”与“勤”同音,“天道酬勤”说的确实不错,同时我也相信,天道酬“覃”亦酬“李、王、张,你、我、他,天下百家姓。”所以,努力吧!我们定能于岸上相见!最后,想把我考研时最喜欢的一句诗分享给大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你只管向前,哪管旁人那什么风和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