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五场repo
迟来的《窝头会馆》北京末场repo。
本篇稍微有一点点涉及剧情,依然是我自己的观演感受。

经过前面四场的适应,第五场演员渐入佳境。
这一场,改变最明显的是王九龙。

王九龙饰演的关福斗戏份不多,主要是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
前面四场,王九龙演得中规中矩,没有毛病也没有亮点。
第一次演话剧的年轻演员能演成这样就不错了,值得肯定。
到了末场演出,王九龙有了明显的变化。
第三幕,高潮戏,从王九龙扮演的小斗子发现自己的岳母半夜钻了苑国钟的被窝开始,引发全剧的高潮。
这个桥段,前面四场,王九龙用的是台词和表情来表达情感。
到末场再到这个桥段,王九龙改变了演绎方式。
他有了情绪上的爆发,动作激烈,情感强烈,说“我糊我自己嘴巴子”是真动手,说“我倒插门插茅坑里了”也是真哭。
演员和角色瞬间合一。
王九龙本来就像个不谙世事的傻白甜,台上这么一打一哭,活脱脱就是不能接受丈母娘偷情的傻小子。
改得好,就这么演!
演戏就是这样,既要有“不及”也要有“过”,尝试过不同的演绎方式,才能根据观众的即时反馈进行调整,从而摸索出最好的表演方式。
年轻演员不可能一开始就收放自如,总得先收收放放,慢慢才能自如了。
王九龙这个爆发,我看得很过瘾。
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演员把编出来的故事当真的演,观众把演出来的故事当真的看。
看戏要的就是沉浸感,不然我花钱花时间进剧场看什么?搁家躺着看小说不好吗?
看话剧其实挺不容易的。
好位置贵,不好的位置又看不清。
时间长,动不动就两三个小时。
比起电影小说,进剧场看戏几乎是成本最高的娱乐方式。
花那么多钱和时间,就希望能看部好剧,故事要好,演员要好,尤其是配角,别出戏!
有过几次看剧,我正为剧情心潮澎湃,突然一个不合格的配角一句台词出来,那个瞬间,感觉格外不好。
因为我被从剧情里强行抽离出来了,它让我不情愿地意识到,我之前的感动,之前为剧情、为人物付出的感情都是假的,我随着剧情、随着人物的悲喜而牵动的感情,都是上当受骗。
德云社演员参演的话剧《窝头会馆》没这个问题,看他们演戏,我很放心。
毕竟哪怕是最年轻的九字科,也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舞台经验丰富,论起随机应变和对观众心理的掌控,他们要比同龄的演员强得多。
他们的上限可以很高,底限又绝不会低。
这就足够让人放心买票了。

末场谢幕,老郭说他们头一天就说了,站在台上,不能让人看出来他们是说相声的。
他们做到了。
现场的观众买票看戏的出发点各不相同。
有的是冲着话剧去的,演员除了老郭和于谦,别的都不认识。
五场下来,这部分观众夸杨九郎的最多。
杨九郎的表现的确亮眼。
和说相声时不一样,演话剧时,杨九郎的音调提得更高,,符合肖鹏达癫狂、混不吝和色厉内荏的人物性格。
这孩子是灵。
不管是说相声还是演话剧,他总能找到适合的传递情绪的表演方式,以此来弥补技巧和经验的不足。
也有的观众是冲着德云社去的。
末场中场休息时,我听到一个观众说她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喜剧,没想到看得她心里直拧。
能打动观众,说明演员演得好。
到这一场,repo已经没什么特别好写的了。
演出很成功,演员很认真。
从每一场的细微变化看得出来,演员每演完一场都在总结,也都在调整。
我很期待武汉的末场,很想看看那时候,他们会把这部戏打磨成什么样子。
不管喜欢话剧还是喜欢德云社,都不妨进剧场去看看。
毕竟好与不好,总要自己看看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