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耳边评测】风景——FiR Audio全系耳塞“横评”

2020-10-23 02:45 作者:耳边小公举  | 我要投稿

一、对于高端耳塞

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见天上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相距咫尺之遥。天空虽然浩瀚,却远不及身边的山川大河看得清楚明晰,且巍峨滂沱。

我们对距离近的事物具有更大的体量感以及更加精细的辨别能力,而对于遥远的事物则是采取更加“印象派”的认知方式,人为意识地缩小了比例和距离。

如果我们把这个物理角度的道理移植到具体的事情上,则很多问题就有了更加清楚的答案。

比如我就觉得照片的品质看起来都差不多,其实并不是真的差不多,而是因为我不了解这个领域,对照片的判断和衡量都缺乏依据和标准,所以觉得照片的品质看起来差不多。

同理,当价格超过5位数的耳塞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同样就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么贵的耳机,究竟好在哪里?有多大的差别?甚至有人会质疑,觉得顶级高端耳塞与中等价位的耳机差别没有那么大。

其实也还是那个原因,我们绝大多数普通烧友对这个高端耳机的领域了解和认知都还不够,所以往往以犹如“遥望星空”一般的远视角来看,觉得可能是“都是差不多大小的光点儿”这样一个模模糊糊的“意识流”性的结论。而如果我们可以飞向太空,近距离地观察这些“小光点”的时候,才会骤然发现,这些星球之间的天壤之别。

那么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距离拉近一些,让这些价格不菲的耳塞摘下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可以更清楚明白地看见“高端耳塞”的庐山真面目。我想,我们一定可以有更加可观、更有深度层次的体会和判断,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地来看待耳塞这个大的领域的一个宏观面貌。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了解一下由FiR Audio出品的这一个系列的高端耳塞——M系列。让我们通过这样的一次探寻,来看看这些价值不菲的耳塞,究竟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吧。

二、关于声音以外

1、关于FiR Audio品牌,其实应该算是个新品牌,在2018年成立于美国。当然这个品牌的制作团队肯定不是新手,而都是具有几十年耳机设计研发经验的“老工程师”。在这里我无意八卦其中的来龙去脉,总之概括起来应该就是个成熟团队的创业故事吧。

2、FiR Audio的这个M系列包括三款耳塞,分别是M3、M4和M5。按照通行惯例,数字越大的型号越贵。如果稍微解释一下,M3是普通型号、M4是旗舰型号、而M5则更富于“概念级”的意味。

3、三款耳机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发声方式:M3采用了一圈两铁的复合单元;M4采用的则是一圈三铁;而M5则是一圈三铁外加一个静电的单元组合方式。

4、从外形上来看,三款耳机的外形风格基本一致,都是典型的绕耳式耳机的形状。区别在于M5后背板为酒红色、M4为亮金色、M3为银灰色。这个外形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很稳重端庄,没有特别多的花哨和夸张,就是M5的酒红色看起来也是让人觉得并不浓艳,而是更显深邃温和。

5、耳机佩戴感良好,虽然这三款耳机的重量都比较大,但佩戴起来完全没有下坠的感觉或者严重的异物感。这几款耳机戴上去贴合度非常不错,基本上把重量比较均匀地分布下来,就算长时间佩戴,也不会觉得耳朵有酸痛的感觉。

似乎,这个系列的耳机有私模定制版,可能更加贴合耳道。

6、包装和配件方面,我觉得这几款耳机的包装稍显过于“工程风格”了,配件方面也比较简单。我觉得毕竟万元级别的耳塞,这方面尽量还是应该多花一些心思的。虽然我个人也比较喜欢简单的包装和配件,但还是觉得这方面应该有所加强。

7、耳机采用了MMCX端口的可换线设计,让耳机在声音方面,具有更大的拓展性和可能性。

三、声音

3.1 极致体验——M5


(1)素质方面,M5的表现毋庸置疑。在解析、延展、动态、声场等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大满贯”式的。我觉得基本上很难找到M5在素质方面的任何明显短板。至少在我听过的高端耳塞中,M5可以说是在素质的各个方面表现得最全面的。声音内容的完整性、纯净度以及力量感和空间感表现都非常出色,而且相互协调。在M5的演绎下,音乐中很多原来“被隐藏”的内容都清晰可辨,特别是在大编制古典乐中,M5展现出来的乐器比绝大多数耳机要多出3-4种,原本很多一带而过的“杂音”在M5的还原下,我们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乐器、什么声音,由此音乐也才更加完整、真实。一般来讲,耳塞的解析力都不太是短板,都可以基本上反应出音乐的完整内容,但是如果解析力达到M5这样高的水平层次,所展现出来的音乐内容的丰富性更是大幅度增强,让音乐内容的整体构架具有更高的水平基准。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M5的高频。我个人是ER4忠实的粉丝,之前也一直觉得推好了的ER4是可以代表高频的最高水平的耳塞之一。虽然现在看来ER4的价格不算高,但我一直觉得至少其高频的水准不逊色于很多五位数价格的塞子。但是在M5的高频面前,ER4的高频就显得过于干涩、直白甚至略有点木讷。M5的高频在挺拔、透亮的同时,还更具透润和韧性。如果我们以《魔鬼的颤音》为例,就能感受到ER4的高频虽然也足够明亮且稳定,但声音相较之下,显得刻板,描绘出来的小提琴在高位频段的线条感要明显僵硬,而M5的高频则很好地捕捉到了小提琴音色的状态和质感,在通透亮丽的基础上,更显得润泽、韧性,声音的线条感也细致、光滑,延展高度也更胜一筹。

(2)调音与风格

与此同时,M5的三频分布是均衡的,高频的亮丽丝毫不影响其中频的饱满和扎实。M5的中频不是非常硕大,整体体量感比较适中,而中频的密度很大、且韧性足。人声听起来温和、自然,带有一点点的轻微染色和泛音,更显得独具韵味。

低频方面,应该说M5的低频量感不少,但收放十分有度。低频放出去雷霆万钧、收回来声息皆无。低频的控制情况非常好,既能够表现出古典大鼓的绵长、又能够很好地展现架子鼓或者电子鼓的流行节奏。我们所习惯的根据低频形态辨别鼓面的大小和纵深的问题,更不在话下。

声音的音准和衔接都不错,没有非常明显的脱节现象,也没有很大幅度的音准变化。声音带有一点点染色,但幅度很小,甚至不易察觉。综合来讲,M5的声音还是属于比较均衡范畴的,高中低频的配比、量感、空间位置都很适度,在音乐的演绎过程中协调有序。

关于M5的风格,我觉得M5最适合的应该是小编制古典乐和民族音乐,比如小提琴独奏或者协奏,M5展现的小提琴充满了油亮透润的光泽感,声音线条展现出的质感和韧性如同具有生命力一样鲜活、自然;而在民乐方面的表现力同样突出,我在试听《十面埋伏》的时候,首先就被前奏中肃杀的氛围惊出了一身冷汗,然后感受到琵琶的那种金属质感的独特音色展现出来的层层递进的节奏感和穿透力,听到最后基本上脑子里就一直在翻腾着《琵琶行》的后半篇内容了。

在其他大多数音乐类型的表现力上,M5也同样非常不错,比如大编制古典音乐、常规流行乐、ACG及日韩POP以及爵士布鲁斯这类音乐类型。这其中对大编制交响类古典乐方面,基本上还是无可挑剔的。如果一定要说一点不足的话,我觉得M5声场整体规模并不小,只是在部分声音的位置略微前倾,位置感稍微凸出了一点,如果听惯了那种特别空旷的声场形态,可能需要稍微适应一下;流行音乐、ACG以及布鲁斯类音乐方面,主要看搭配,合适的前端搭配可以让M5的声音表现力更加突出。

当然,我觉得M5在摇滚乐和嘻哈类音乐风格的表现力上,是并不适合的。这类音乐需要更硬朗的线条和粗犷的力道,M5显然并不擅长于这个类型。不过这当然也不是问题,就M5的定位来讲,我觉得并不需要过于求全。

(3)个人评价

M5作为这样一款以体验级、概念级为设计理念的耳机,我觉得其素质、调音水平以及乐感等方面的表现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觉得某种程度而言,M5在一些音乐风格的表现力上,不但能够具有顶级的水准,而且在对音乐与调音的理解层面和深度上,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建树。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静电单元给耳机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层的音色表现,但我还是更加认为,M5在硬件的基础上,对耳塞的乐感能力上限,是取得了前所未有之突破和进一步探寻的,而且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烧友来讲,如果有相应的经济条件,M5应该是高端耳塞中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而如果囊中略感羞涩,我觉得也应该尽量想办法试听一下M5,听过以后,可能就会对耳塞、对音乐有很多更深层次的认知,也是受益匪浅的。


3.2  旗舰——M4


(1)素质方面,M4的素质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准。相比于M5的“光芒四射”,M4在素质方面的表现力则是要内敛许多,或者说是含蓄许多。

M4的素质水平同样也很全面,在解析力、声场、动态、能量感方面的表现力并不逊色于M5,只是在高频的延展和力度上处理的相对保守一些,另外就是声音密度略微比M5低一点点,但整体差别不能说很大。

以M4的价格来讲,我觉得其素质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中频的信息量很足,内容非常完整,这个特点在人声的细节表现上展现得尤为突出,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人声中的很多细节和层次感,让人声听起来更富于韵味和自然感。

(2)调音及风格

M4作为一款以“旗舰”定位的耳机,声音选择了一个非常中正、稳重的路线,也可以说是个保守的调音风格。同时,M4的声音最大程度上精准还原了音乐自身的特点和形态,以最真实的声音特点,来原汁原味地营造出音乐的魅力。我个人不喜欢用“监听”这个词来描述一个耳机,但如果有人这么说M4,我也并不反对。

频段方面,M4中频稍微突出一点,两端稍微让步。这也是耳塞的一个主流的调音方式,毕竟绝大多数声音元素都还是属于中频嘛。所以这样的声音架构,对声音风格的适应面更广,也更加易于搭配。同时,M4的音色适中,没有M5那样明亮,声音位置自然,压迫感不强,让M4这个耳机的耐听度非常高,属于长时间听起来也不会觉得非常累的那种声音。

M4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万金油”调音,声音基本可以适应任何风格类型,无论是大小编制的古典乐、也无论是传统人声为主或新派的节奏为主的流行乐、亦或者稍微硬派一点的摇滚或者百转千回的布鲁斯爵士,都是手到擒来一样的出色。

同时,M4也是一个不是很挑搭配和推力的塞子,基本上无论什么前端,搭配出来都是很好的声音,前端越强,M4表现出来的水平也越高;但如果前端一般,M4也能表现出不错的相应水准。

(3)个人评价

M4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声音类型,而且如果我个人选择的话我也会更加倾向于使用M4作为自己的主力耳机。

首先,M4定位于“旗舰”,所以在声音的设计中,一定是会兼顾各个方面的影响和要求,一定是按照更加稳妥、也更加保守的思路去进行设计。不同于M5的“极致体验”理念,M4在音乐风格的广泛性、前端搭配的灵活性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因而M4更加注重的用户在声音方面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让用户在M4的使用过程中,尽量达到全方位的认同。

可以说M4的设计思路与M5不同,它的设计初衷更倾向于从用户角度出发,对其声音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综合处理。

所以,M4并非这个序列中最贵的耳机,但冠以“旗舰”之名,其实并不冲突。舰队中,旗舰的意义是指挥、协调、汇总,而并不一定是最贵或最优。M4这个旗舰的意义,我觉得就是秉承了这个理念,其声音为这个系列中最全面、最均衡、也是能够代表这个系列或品牌的一个整体思路和形象的这样一款耳机。

那么M4以这样的一个思路和理念出现在用户面前,折射给烧友用户的,就是其在声音方面的稳重均衡、更大程度的精准还原和真实、更高的易用性和适应性,也是可以让用户更加安心听音乐的一个方式。


3.3  M3——流行的味道


(1)素质

M3的素质方面,如果与前面两个比,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当然就其价位而言的话,M3的声音素质算是一般水平,或者说是正常水平吧。

如果具体分析的话,M3在解析力和声音密度方面还是不错的,具有足够的内容和信息量。不过在声场方面,M3的声场规模相对就比M5和M4小了明显一两圈,当然这也是其风格特点所决定的。

(2)调音及风格

M3是一个偏向于暖声、偏下盘的调音方式,声音具有一定的压迫感和较为浓郁的氛围感。声音热情饱满,能量感主要集中在中频和中低频,也就是大多数流行音乐所集中的位置。

如果说M3声音更具体一点,应该是热情中带了一点毛躁感。换句话说,这样的一个调音方式,导致M3的声音向更现代、更欧美味道的走向做出了一定的倾斜。

所以说,我觉得M3是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调音,调音的主要方向就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流行乐的风格方式,以及稍微传统一点的摇滚乐和爵士乐这一类很“美式”的风格特点。

我用M3试听了一下梁博的《日落大道》,这是一首“欧美口味”非常浓郁的歌曲,带有明显的STING后期的摇滚风格。M3展现的《日落大道》具有非常浓郁的氛围感和张力,浓酽地塑造了一个带有光晕感的公路原野黄昏时的画面,M3表现的人声密实浓郁,而绝不焦糊,表现出的吉他和贝斯,音色都具有不同类型的独特金属质感,而鼓声深邃,下潜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甚至连爱尔兰肘风笛的独特音色都表现得不错。

所以,我觉得M3就是这样的一个泛流行音乐类型的调音方式,如果针对细腻的女声、说唱嘻哈类或者小编制纯音乐,也能够有不错的发挥。当热,其他类型的音乐比如古典乐、民族音乐这样的类型,我觉得讨论意义就不大了,术业有专攻嘛。

(3)个人评价

M3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耳机,也是一个风格指向性很明确的耳机。这个耳机的风格定义于目前比较主流的泛流行类音乐,能够有足够的氛围感和线条感来支撑其表现力,总体来讲还是挺好的。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你喜欢这个类型的音乐,也喜欢这种比较硬朗、粗线条的声音风格。

四、综述

前面我们大略地介绍了FiR Audio这个M系列三款耳塞声音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大家基本上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了。我们这里大概总结一下:

M5是一个以“体验”为主要命题的耳塞,在这个耳塞里我们可以体验到以前在耳塞领域里所没有的感受和内容。而且M5声音的内涵和味道,也相当值得我们慢慢体会和品味。M5某种程度上,给我的感觉就是亦师亦友,它很懂你能够唤醒你对音乐和感官体会上很多的记忆和领悟;同时,M5可能还更像是一个老师,它所蕴含的对声音的理解和探索,也能够让我们去学习到更多的关于音乐和声音方面的理念和思想。

所以,M5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力,我觉得M5某种程度上甚至不能用“鲜活”来形容,而是更加活生生的,具有真正灵魂的一个声音解读方式。

M4呢,冠以“旗舰”之名的意义,在于其海纳百川的态度以及在声音方面力求真实的理念。M4可以说是包含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内容和理念,以最真实、最本源的形态还原给烧友,让烧友与音乐本体之间以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以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感染烧友。

同时M4也是最均衡最全面的一款,它对几乎全部音乐风格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对播放器的搭配和推力都具有良好的兼容度,让烧友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最好地享受音乐。

所以我觉得M4是那种“一塞在手打遍天下”的耳机,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退烧耳机”(当然,是不是真的退烧则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M3则是更具针对性的一款耳机,这款耳机有其独特的味道和风格,在这个风格上来讲,水平确实是比较高的。

我觉得这款耳机可能更适合一些音乐风格比较单一、播放设备水平一般的一些“非烧友玩家”来使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几个耳机的大致看法。

一般来讲,作为用户我们都会主观地认为,同一个系列的耳机,肯定是越贵的越好,但我真的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一般来讲,一个系列耳机往往代表着设计团队对声音风格的不同定位和对声音不同的理解方式,甚至于是在设计思路分歧的时候并列推出来让向消费者自己选择的。

比如某海旧时的旗舰系列IE6、7、8就很明显是针对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进行设计的;而之前我做过评测的孪生星座耳机F某某,则就是声音理念的不同,把选择权交给烧友的情况。

而FiR Audio的这个M系列,则具有更深层的意义,除了音乐风格定义不同以外,还更是声音与用户的关系的理念的差别,无论是“极致体验”、“精准还原”还是“味道浓郁”其实都是我们在发烧思路上不同的思考方向,我们也只有在这些思考方向上做出一个更客观、更分立的思维模式,才能够让我们在发烧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五、高端耳塞的再次思考


经常在一些地方看见这样的评论,曰“万元以下听个响”。而当真正的万元耳机(或更高价格)摆在面前的时候,反而又有人觉得太贵不值得。而巧合的是,往往说这两种言论的,都是同一群人。

我绝对无意在评测中指责任何人。如开篇所述,关于高端耳机,确实大多数烧友了解的并不多,所以难免会有很多模糊的概念,因而导致一些主观的看法和猜测。所以我倒觉得在这个领域上,很多朋友的心理是有点迷茫的,所以才会有了前面说的那些自相矛盾的调侃说法。

HIFI的意义在于体会和认知,包括对音乐和器材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如果把HIFI的内容仅仅看作是购买和占有,我觉得这条路就想得窄了。

固然并不是所有得烧友都会去购买最贵的耳机,但如果以其他方式,比如阅读、试听等途径了解这样的一个领域,在了解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会不一样的音乐和思想。也同样是一种进步和收获,未必只有占有才是唯一的HIFI内容。

我觉得,这样的高端耳机应该是我们在HIFI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目标和方向,有了这个目标和方向,我们才能够在前行的过程中走得更稳、更准,也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拥有最贵的耳机,就如同未必每条路都能抵达目的地。但是,如果没有了目标和方向,也就失去了行程的本质。高端耳塞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本身的声音,而更多的是让我们在HIFI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更扎实、更有意义。




【耳边评测】风景——FiR Audio全系耳塞“横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