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的游戏

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每年这时候,总会回想起小时候,那个时候天总是那么蓝,无忧无虑的梅梅一天到晚都在琢磨怎么玩。时间仿佛禁止不动,总也长不大,却渴望长大,盼望过年以及过生日。现如今,早已被生活折磨的麻木的自己,梦却总停留在童年。
一、玩具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否有看一眼就拔不出来,非要缠着父母要买的玩具呢?是否也曾胡搅蛮缠的向父母讨要呢?梅梅先来说几个。
【机器人玩具】
变形金刚玩具
据说变形金刚动画片是孩子宝免费送给国内电视台播放的。之所以免费,就是看中了国内潜力巨大的玩具市场,以动画片作为广告宣传,售卖自己的玩具。

那个年代,哪个男孩子不喜欢变形金刚,家里没有几个汽车人、霸天虎的玩具呢?

但让孩之宝没想到的是,国内收入实在是太低,很难消费正版变形金刚玩具。同时,国内小模具厂模仿能力太强,海量制作粗糙的山寨玩具充斥市场。针对这些造型奇丑的仿制品,小孩子们有的玩就很高兴,并不在乎其品质。
特种部队

其实在做变形金刚之前,孩之宝的主要产品是美国大兵玩具。为了卖玩具,他们制作了动画片《特种部队》。此片国内也引进过,同样的美式套路,孩之宝又来一次。

梅梅很早就有一个特种部队玩具,当时还没看过动画片,是一个普通的眼镜蛇士兵。看过动画过之后,才发现这是特种部队的玩具人偶。
另外,在《玩具总动员》上出过镜的简易小兵人模型,梅梅当初可有不少。但无法组成阵营,都是作为摆设放在床头桌上。

【YOYO球】——来个休闲玩具
在某个夏日,初见"你"的身影。燥热的傍晚,因为你的"光彩"而变得异常。从看到"你"的那一眼起,就"你"的模样就挥之不去。缠着父母,一定要将"你"取进家门。

第一次抚摸"你"的肌肤,光滑细腻。只是当初对"你"的脾气并不清楚,每当撒手放任,"你"就一去不回。只能找到我与"你"之间那丝细线,慢慢将"你"劝回,紧紧缠绕。再试着轻轻的用手指去感受,放飞、回归,有去有回,体会这微妙的平衡。最终驾驭这一切,将"你"玩弄于鼓掌之间。
【四驱车】
国内电视台先播放了动画《四驱小子》,后引进了《四驱兄弟》,这两部动画在国内掀起了四驱车热潮。小朋友们纷纷购买四驱车一较高低,部分高级玩家还会自己改装。很多地区还举办四驱车轨道赛,俨然一副儿童版汽车拉力赛的感觉。

动画《四驱小子》中四驱郎他们总是拿着曲棍儿追着四驱车跑,利用曲棍儿控制赛车。这个动画片中的镜头,误导了多少小朋友。四驱车真跑起来,小朋友根本追不上呀。
【手工模型】
说起拼装、改装的玩法,小时候有很多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
飞机模型
小时候少年宫有飞机模型比赛,真的可以飞起来的呦。高级的用小型电动马达,简易版的则是用猴皮筋带动螺旋桨。

简易版的模型飞机梅梅小时候就玩过,但自己手笨,大部分是父亲代做的,做好后与小朋友们一起去空地上放飞。
拼装玩具
当梅梅大一点的时候,开始流行玩飞机、军舰的拼装模型。从摊贩手里购买了套装之后,将模板上每一个零件抠下来,按照组装图纸,用胶将其粘贴成型。
梅梅就有一架表哥送的F15战斗机模型,拼接处还能看到有胶溢出。

比起飞机,军舰的更复杂,包也更大。土豪级的手工大佬才玩得起。

提到模型,不得不说男人的另一大浪漫——汽车。小时候有过各种汽车模型,可惜梅梅至今对汽车都不太懂,大部分车看标志都认不出来。

对这些仿真微缩模型车不了解,但还有另一种模型车玩具:向后倒拉车可以蓄力(估计是发条或皮筋之类的),蓄到一定程度,手一放,它自动往前冲。这种玩具,可比仿真车有意思多了,特别是不懂汽车的我。

长大一点,家里托人从深圳买了辆小遥控车:F1方程式模样,配一个遥控手柄,可以使其前进或后退,但车与手柄都需要电池。

发条玩具
可以自己前进的车类玩具,更早一些的就是发条玩具了。

昔日发条玩具很流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发条玩具,比如敲锣的,打鼓的等。

顾名思义,要向让其动,就需要上紧发条。梅梅可是这种玩具的杀手,玩坏过许多。
【枪炮玩具】——男孩子的最爱
打火药响炮的铜左轮,除了枪身外还会有弹药,一个塑料圈里嵌有火药包。将塑料圈装进左轮中,与对应点契合。扣动扳机,撞针撞到火药。"嘭"的一声,冒起一股儿青烟。
因为具有危险性,所以大小孩子才能玩。

有这么一把会冒烟的枪,加上一把塑料手铐。那你可在小伙伴面前可就风光起来。

后来流行的拇指铐,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还有铜管炮,也是打火药的。因其离手距离更近,更让人害怕火药炸到手。

与其相似的是甩炮,两个小土块中间是一片火药包,然后用纸将其固定。甩到地上,两个土块挤压将火药包触发,"嘭"的一声。小时候小伙伴用甩炮做武器,向对方脚下发起进攻。

除了火药枪外,更多的是仿真玩具枪,大都是可以装填钢球火塑料球的,一旦钢球打没了,用小石子也可以发射。

那时候手枪模样的玩具枪与真枪差别很大。与后来流行的仿真枪(又叫BB枪),可不一样。后者不仅模样仿真,射出的子弹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曾经用其自带的塑料弹,打碎过路灯。
其实小时候玩到最多的都是极其不想的"枪",小朋友们能玩尽兴,全靠脑补与嘴炮。
纸叠的盒子枪

皮筋枪

火柴枪
这个还是比较危险的,发射出去的点着的火柴,如果不注意容易点燃别的东西。

铁丝弯成的手枪,利用皮筋做成弹弓,射出的是用硬纸板叠的"子弹"。

更简易的就是不用工具,只用皮筋与手指做弹弓状。

但说到正式的弹弓,树杈弹弓更常见。一根树杈、一根胶皮管,一块修车时的补胎胶皮,就可以做一把弹弓。这种弹弓是射小石子的。

胶皮管可是好东西,不仅可以做弹弓的皮筋,还可以自制水枪。

医用胶皮管,一边用线狠狠的系牢。然后做水枪头,用针顶出圆珠笔尖上的滚珠,用气密芯包裹上笔芯头,然后牢牢地固定在橡皮管的另一头上。拔下圆珠笔头,对着水管装水,然后装上笔头,水从笔芯孔射出。

当初自制水枪时,没少拔别人自行车的气密芯。现在想想,好惭愧呀!
亲手做的水枪可比买来的成品更有意思,虽然购买一把水枪也不贵。

【手工折纸】
说到自制各种玩具,那时候学生们有一门"手工课",里面要求大家做各种各样的手工。教具有模板,大家剪下来,折叠,粘合。小时候梅梅最爱最手工,但成品都是歪七扭八的,手太笨。不过最常做的还是折纸。
纸青蛙

乌篷船

纸军舰

小狗狗

【巧手家居】
贫穷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大家各种手工DIY,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手工编门帘,早先用挂历纸围绕曲别针编成小段,然后各小段通过曲别针之间勾连起来。一份门帘就成型了。手工门帘,可是一种家居时尚,是家里有巧手的证明。

后来流行各色塑料管+小饰物编织成门帘。编织进入塑料时代。各色塑料管编织的大头不是门帘,而是各种小饰品,比如手环,钥匙环等。此类编织一般小孩子是做不了的,都是手巧的大人们。各种手工艺品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后来又流行绳编。

之所以能有那么多巧手完成各种编织,因为那个年代,织毛衣、绣花是每个家庭妇女的基本手艺,从根上训练了一双巧手。

小时候就曾经看到大人们一针一针的绣花,做成枕头皮,布包袱等。

后期流行"十字绣"壁挂时,她们更是大显身手。

女士们一双巧手,男士们也不甘人后。一些手巧的男士用旧的,市面上不再流通的一分、二分纸币编织各种工艺品。但男人们更多是自己打造各种家具,比如沙发、桌椅、蜂窝煤炉子等。

梅梅小时候家里人打造了一把没开刃的不锈钢刀。在其他小孩子都是玩唱戏用的木剑木刀时,梅梅有了自己的钢刀,可威风了。

后来街头小贩可以用易拉罐打造铝剑。很多小伙伴收集易拉罐,但那个时代易拉罐饮料还是挺贵的,大部分小朋友收集不到一半儿,就放弃了。

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真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己打造呀。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强的创造力,就是因为贫穷,只能依靠自己。家里水管、电灯等坏了自己修。水电线路改造都是自己买料自己做。
二、游戏
童年不仅有玩具,更多的是小朋友们一起做户外游戏。与小伙们一起,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古早的滚铁环与抽陀螺,梅梅虽然见过,也上手过。但其实并不常玩,也不太会玩。

小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陀螺,都是极其普通的木疙瘩

抖空竹,电视上看的多,但也见过有小朋友玩,有点想悠悠球。

丢沙包
两个人在两头丢,两个人在中间躲,被沙包砸中则退出,如果中间没人躲了,则互换位置。如果中间人接住沙包,则多一条"命"可用。
如果人多还有"搭子",成为"搭子"必须是躲沙包与接沙包的高手。不是吹,小时候梅梅常做这种角色。

抓石子
小石子高高抛起一个,然后从地上抓一个后,再去接抛起的那枚。如此,直到抛一个,抓四个后,五个全接到手里。早先都是用石子玩的,后来改用小沙包。

弹玻璃球
小时候男孩子都有一兜子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一群人趴在地上弹玻璃球。
玻璃球有不少玩法:有相互追杀的,也有中间画个圈放一堆玻璃球,然后一个个撞出来。

竹蜻蜓
虽然不能像大雄与小叮当一样带到头顶然后飞起来,但是我们依旧喜欢玩竹蜻蜓。

跳猴皮筋
一般男生、女生两种跳法。男生的动作比较简单,难度主要在绳变高时的跳入跳出。女生跳皮筋比较复杂: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
梅梅从前可是会两到三套男生跳法,也学过半套女生跳法。不过一旦皮筋高到小朋友的颈部以上时,就只能用女生跳法了。

呼啦圈
梅梅当年玩呼啦圈只会手臂上转,脖子上转,大粗腰怎么也转不起来。

跳房子
首先要在地上画出图形,然后用小石子丢房间格子。小时候会两三种跳房子,区别在于房子画的不一样,规则也略有改变。

踢毽子
小时候还不流行鸡毛毽子,更多是这种平面的塑料丝带毽子,后来才流行鸡毛毽子。

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悄悄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说到丢手绢,就想到各种游戏玩法。
比如:警察抓小偷,冰糕化水,三个字儿、木头人儿等。一般就是一个人抓,许多孩子躲,快要抓住时,喊出密语,然后不能动,一动就输。需要等别人来救一下(碰一下算救)。还有个别耍赖玩法,自己喊另一个密语就可以动了。这样就很难被抓到了。

还有老鹰抓小鸡

捉迷藏

堆雪人,打雪仗

斗拐
小时候梅梅是个高手,斗拐的秘诀就是抢占上方,然后用身体压垮对方。梅梅是个小胖墩,靠这招成为全班第一,学校里的高手。

斗草
小时候路边都是野草,拽下一段就可以斗。后来流行用树叶的梗。

挑棍
那个时候都是用冰糕棍来做挑棍游戏。

其实冰糕棍还有其他用处,可以制作小玩具

吹肥皂泡

跳大绳
除了个人跳绳以及花样跳绳外,最喜欢玩的就是多人跳大绳。与个人跳绳不同,这个关键是配合,大家要步子一致。

手指翻绳
一般有单独玩的,也有两个人配合翻绳的。两人配合玩起来,更有意思。

拍巴掌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掰手腕。。。

还有花样拍,各种口诀。比如射雕剧火了之后就流行:傻小子郭靖娶黄蓉,丐帮来了洪七公,手对手,掌对掌,我会降龙十八掌。。。
跳山羊
梅梅小时候特别不喜欢这个游戏,有种胯下之辱的感觉。

骑马打仗
两人一组相互作战。这个后来结合撕名牌出现了骑马撕名牌,成为企业年会的一个节目。好吧,我能说我不喜欢玩,因为我总背着别人吗?

踩高跷
这个小时候小朋友们都爱玩,关键在于平衡。

推手
看谁将对方推出线。这个游戏关键是如何闪躲,以及用假动作让对方失去平衡。

打手背
看谁反应快,反应慢的手背都被打红了。

掰手腕
掰手腕的关键是两人相握时,手掌与手臂都是平的,切忌一个人手腕弯曲压向对方,这样对方根本没有可能掰过来。因为力是斜向下压的,根本不是横着使劲。

玩沙子

除了堆沙子的乐趣外,还有一个类似现在桌游的玩法。将沙子堆成高塔后,每个人在基底下扣出一把沙子,谁最后将整个沙塔扣倒,谁输了。
类似用火柴棍或积木搭建起来的塔,每个人取下一块,看谁动时塌方。

画格子——天下太平
一方四个格子,然后猜拳,赢了就在格子内写一笔。先完成"天下太平"四个字的胜利。

插刀
画个正方形,然后一分为二,两个人各占一方。将水果刀甩进对方的土地格子中,插中不倒,就可以在插入位置画横线一分为二,缩减对方的地盘,扩大自己的。最终谁地盘没了谁输。
憋死牛
这种棋又叫区字棋,每人两个旗子,只能在区字内按连接线,移动,一旦将对方的旗子逼到圆圈处,两个旗子都无法移动,他就不能动,活活被憋死,因此又叫憋死牛。

还有过三关,又叫井字棋,每人三个子,横竖斜三种方向只要能成一直线就算赢。

这种成线的玩法是不是与五子棋有些类似。但上学时玩五子棋,都是在纸上画好格子,然后画圈画点代替旗子,哪有用棋盘玩这么奢侈的。
拍洋画
当时洋画都是整版的动漫人物。开始的玩法跟扑克牌似的,大家出牌看谁的厉害。
但是很明显,谁都不服谁,都说自己的厉害。
后来流行"拍"着玩。

梅梅当年收集了一小箱子整版的洋画作为收藏。散装的用来玩。
长大后不玩了,家里人便收拾到存仓室。后来被坏人撬开了,将几个纸箱子的漫画书与整版洋画收藏全拿走,卖破烂了。

我就纳闷了,那时候的贼怎么偷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呀。几箱子废旧报纸、书籍能卖几个钱?难道只是为了贼不走空?
拍宝
除了拍洋画,还有更古老的拍纸宝。分为四角宝与六角宝,用一个从对方的宝下面划过,然后将对方的翻过来,就算赢。

耍宝,可不一般,需要力气与技巧合二为一。

砸酒瓶盖
首先将酒瓶盖的边角砸成平面,越平越好。然后用别的瓶盖去砸地上平铺的盖,砸翻转过来就赢走。

这个玩法后来有了升级版。由小浣熊干脆面带装的卡牌来玩。新生代小朋友陷入了商家的圈套,再也不用落后、丑陋的酒瓶盖了。

小浣熊干脆面后来又引进了漂亮的卡牌,让小朋友通过购买方便面来收集。不同于之前又可以收集,又可以玩的洋画卡牌。此类卡牌制作精良,主要用于收藏,并没有对应的玩法。
不仅限于方便面,各种商品都可以出卡牌。后来收藏各种卡牌成为了热潮。但很难极其整套,像马季先生的相声《宇宙牌香烟》中说的,每套都少印几张。或者根本不在附近地区发行,逼迫有收藏癖的人,不停的购买,拆包,失望,再购买。

要论收藏,卡牌并不是新创,早在建国前就流行香烟纸牌或纸壳上画水浒一百零八将,或杭州十景,让人收藏。比如集邮热,有些人甚至集了半辈子。
三、美味零食
童年的回忆,除了玩具与游戏之外,各种小零食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大大泡泡糖
直到现在,梅梅都不会吹泡泡。只能当成口香糖吃。

还记得大大超人吗?这才是中国超人,漫威你学会了吗?

跳跳糖
这个不需要技巧,只要放进嘴里,它就霹雳吧啦的"爆炸"。
不过味道很怪,并不好吃,纯属为了享受它的"爆炸感"。
不知道这算不算,让小孩子嗨的东西。【嘻嘻】

口哨糖
味道像薄荷糖,不怎么好吃,但是可以吹响口哨。

棒棒糖
棒棒糖含在嘴里,有种酷酷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咬着牙签的小马哥。
小时候只有这种球形的棒棒糖。

这种扁平的螺旋棒棒糖,只能在电视上看着别人吃。【馋哭】

果丹皮
梅梅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果丹皮了。其实就是一种山楂糕而已。但是造型是卷装的,含在嘴里,就像叼根香烟。当时男孩子就当做香烟一样用两根手指夹着,吸一口,咬一口。

江米棍与江米球
街边售卖的江米棍与江米球,大人不让吃,认为不卫生。小朋友们可不管那些。特别是江米棍,当做兵器相互打闹。
话说那个时代小朋友们都是放学回家,路上拾起树脂或竹棍就能当做兵器,自认为大侠或是动漫人物,相互之间打打闹闹。

江米球其实就是爆米花,口感相似,只是外表裹了糖。

说道大人认为不卫生的食物,那梅梅可就打开话匣子了。
热豆腐
冒着热气的热豆腐,切上一板,浇上辣椒酱,吸入口内,豆香可人。

热豆腐一定要用木板喝呦,不然出不来那个味道。特别是常年被热豆腐浸泡过的木板,最入味。家里大人都对着木板吸,不卫生。但没有了木板的热豆腐,缺少了灵魂儿!
麦芽糖
粘牙的麦芽糖。记得小时候,街头小商贩,五角钱玩一下轮盘射靶,中了就有小玩具,不中一份麦芽糖作为安慰奖。
比起小玩具,小朋友们更喜欢麦芽糖。虽然家长不让吃,说不卫生,但小朋友们可不管那些,有时候明明中了玩具,也不要,非要麦芽糖。
特别是吃之前,两个芦苇棒要相互缠绕很久,还可以拉丝,每次都是玩腻了才吃掉。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麦芽糖工艺品
那时候手工艺人走街串巷,兜售自己的小玩意儿。
吹糖人
手艺人将麦芽糖灌进模具中,然后对着模具吹出的糖人来,这些糖人中间是空心的,冷却之后定型。
买一个糖人,玩腻了就可以吃掉。家长说是:别人吹起吹出来的,很不卫生。当年对乙肝的传播充满了恐惧,据说当年有一波乙肝潮。家里的人不让用外面店家或小贩的食盘与筷子,讲究点的都是自己带碗筷。可是小朋友就是爱用外面的,自己家的碗盘就吃不出来小吃的香味。

这种糖人可不是吹出来的,是在石板上画出来的,热糖遇到冷石板很快凝固,就成型了。这个也可以吃。

其实这种糖人的做法与冰糖葫芦如出一辙。
现做的冰糖葫芦就是将穿成串的山楂放进热冰糖锅里涮一下,然后放到石板上让糖冷却,所以冰糖葫芦都有一面是成片冰糖条。
面人玩具
走街串巷的艺人使用五彩的面,捏出各种面人。这个可不能吃。当年主要的造型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其中西游记又最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说道面人工艺,让我想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橡皮泥。小朋友们买来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自己捏。可惜梅梅手工不行,经常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一旦弄成一坨,就再也分不开了。

洋洋洒洒就写了八千多字,但依旧挂一漏万,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童年的美妙其实并不在这些表面的事物。恰恰相反,是那段转瞬即逝、无忧无虑的时光本身,赋予了这些外在内容以朦胧的美感。
回忆昔日的美好,正式为了逃避不堪重负的现在。在那短暂的休憩后,再次直面现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