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黎嵩谈秦汉史】被误解的千古大瓜,揭开焚书坑儒的真相

2022-07-17 02:25 作者:郑康成是个好人  | 我要投稿

武老师的视频依旧是那么干货满满,连续看了三遍,再做个笔记,加深加深印象。我之前也看过北大阎步克教授的课,合而为一一起做个笔记。

笔记以一首诗开端:

《焚书坑诗》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一.焚书坑儒谬论的产生

搅浑焚书坑儒此水者,为清初学者刘大櫆,其文章《焚书论》“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之亡也。”

理由有三:

1.秦朝博士官藏的书,不烧

2.项羽火烧宫殿,一并烧了

3.萧何收书的时候忘了,是他的锅

武老师反驳此说法也十分犀利,他刘大櫆是什么人啊~“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而文学家为了博眼球,经常用如下三种手段:

①“反常识。”

②"有志同道合的大佬 ,帮忙背书。"

③“这种错误的观点,会误导很多不了解的人,从而一传十,十传百。此所谓积非成是。”

典型的事件:1.杨贵妃是胖子(武老师挖坑记得填),2.关二爷的绿帽子

二 偶然还是历史必然

●焚书前因:有人要求恢复分封制,否定议政之事

●坑儒前因:因为被方士骗了(为始皇求仙药的侯生卢生,跑路了 )

●近年网络流行的“坑方术士非儒生说”,武老师驳斥:秦国的一贯主张是文化专制。法家人物对于儒家是持反对的态度,如商鞅和韩非。

《商君书》;亦以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焚书坑儒事件会发生的部分原因在于:秦国要消灭民间的议政之风,不要用文化的力量,用经典,以古非今,论证议政。

秦国的文化专制手段

1.以汇集思想的软方式(吕氏春秋)

2.以排斥异己的硬方式(韩非子)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儒生看秦始皇不顺眼!

秦皇一统后封禅泰山,不按儒生所言礼节行事,后上到半山腰遇到大风雨,诸儒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三 焚书

(【焚书灰堆】陕西满水东岸)

●焚书前因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要分封,反驳周青臣等人)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

因此,焚书的主要人员是李斯。

●焚书令

李斯的观点: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滂。

李斯的措施: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等人设定违反焚书令的具体罪行:

1.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2.以古非今者族

3.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汉辕固生故事)

●现在很多人都说,此次焚书,烧了诸子百家等等等。

武老师的观点:焚书只针对《尚书》《诗经》

武老师的佐证:①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②东汉王充《论衡·书解篇》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俊人。《论衡佚文篇》燔《五经》之文.设挟书之律。《论衡正说篇》遭秦用李斯之议,燔烧《五经》。

战汉时代儒家经典《诗》《尚书》《礼》《乐》。其中礼乐不是靠文本,靠人传承。

儒家六经之二《易》《春秋》在秦时并未入经典。


四 坑儒

(传言中的【坑儒谷】陕西临潼洪庆堡西南)

●坑儒的两种版本

1.《史记 秦始皇本纪》始皇受卢生和侯生欺骗后,大怒,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2.东汉卫宏的冬瓜说

《诏定古文尚书序》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於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秦皇坑的是啥人?今日之人 望文生义,认为坑的是方士术士,而非儒生,此言大谬。

1.术士:术古义为道路,如袁术字公路,术士可以理解为有道之士。

可泛指儒生、道教之士、方士.江湖术士、法术之士等,现多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2.方士:江湖骗子 ,武老师美其名曰迷信与自然科学综合体

3.诸生:此处的诸生,可能就是学者或儒生(佐证如下:《后汉书•左雄传》:“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又:《史记 儒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院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此处诗书与术士对举,出自儒林传,故此处“术士”便为儒生。

以上可得出结论 :坑儒所坑的大部分人就是儒生无疑 。

●儒家八派,哪一派被坑的最多?

1.赵岐《孟子题辞》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

2,汉初儒生大多是荀学儒生

以此可见,除了荀学儒生以外的儒生,大多遭受重创。

五 效果与影响

效果一:识字方式不同,培养出不同气质的人

●先秦的民间教育,主要是儒生,孔子是第一个 开启民间教育的人,故曰万世师表。禁了《诗经》《尚书》,读书人便失去了课本。

秦用刀笔吏治国,而文书传达需要学习文字的吏员传达。所以需要新编教材,因此朝廷新编了教科书。

《汉书艺文志》载:

《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爱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

《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

此三书取材于《史籀篇》,《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为何《诗经》可以用来识字?

先秦没有专门的小学教科书,因此儒家拿《诗经》识字。

●中国古人认为识字有二径:

1.字书识字,如《说文》

2.读诗经

通过此二径成长起来的人,气质是不一样的

效果二:禁用文本的同时,师法断绝

●先秦的学术传播有两大要术:

①文本

②师说(解释文本,讲大义)

而秦始皇三十四年颁布的挟书令,即“敢有挟书者族”,直到汉惠帝四年才被废止。前后约二十年。

二十年内最大的问题,便是师法断绝(文本被禁,不能讲,不能教,因此口耳相传的解释断绝)。

效果三 儒家不同学派的消亡

汉初荀学一家独大。


总结:

1.."焚书坑儒"属于秦一贯的思路

2.秦的文化整合是失败的。

3.秦的焚书坑儒政策适得其反。(孔甲投陈胜故事)

法家和秦国的一贯思路有三:以简驭繁,聚势尊君,弱民杀力。

秦国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传统,和周的传统精华——儒家(儒家不是诸子百家,是西周旧官学的集合,周的礼乐文化提炼出来的就是儒家,因此儒家代表了周的整体性文化。甚至可以说,儒家是先秦最古典主义的文化。)一比,不堪一击。

秦和法家在文化上跟儒学是无法相比的,商鞅韩非无法战胜孔孟。

汉朝所谓“罢黜百家”,不是汉朝挑中了儒家,而是强大的古典主义的力量使得汉朝不得不和文教精英集团合作。周代五百余年的旧传统,并没有被消灭。

秦汉是一个贵族社会转型到平民社会的时代,而儒学在这个时代把控住了教育!儒学把控的教育是贵族教育,精英教育。

儒学的工作是把贵族的生活方式,精英的思想文化,转化为人之所以为人之类的东西。(故而出现了鲍宣获救,范滂代刑,张俭望门投止之类的事情。)

所以儒学,并没有因为焚书坑儒,受到实质伤害。

(完结撒花)

【武黎嵩谈秦汉史】被误解的千古大瓜,揭开焚书坑儒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