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九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九天
存在论革命的四个步骤【回顾,要回听】:
1.追问现代私有财产(资本)的主体本质——抽象劳动的主体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然对人的统治,它人格化为土地所有者对农奴的统治】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资本的统治不是狼对羊的统治。是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
2.揭示了在这种抽象劳动主体化的统治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但这类生活倒成了个体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在这种降格的劳动(谋生的手段)中,我们得到了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肯定。
3.类存在问题
只有人才能把自己的类存在当作对象。
费尔巴哈:真正的意识,是存在物的类成为存在物的对象和本质的地方才存在。黑格尔也这么看
(意识到最高是思维)。但费尔巴哈说类是感性的对象(现象学原则)。红之一般是被直观到的。
感觉的人类性:对听有听,所以才把握节奏和声。音乐不是概念做出来的,是依赖于对声音的本质直观,这个本质直观来源于对听的听。在视觉领域内亦复如此,暖色调冷色调的区分。胡塞尔:范畴是直观(《逻辑研究》第六讲)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可以充分展开对话。
由于把类看成是感性的对象,所以意识首先就被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的意识。——费尔巴哈完成了这事。
于是我们把自身作为人来讨论,其实就是把自身当作类存在物来讨论。人若不是类存在物,人如何可能有知识呢?如何可能把自然界当作类来把握呢?人首先自己是类存在物。
不同⺠族在起点上把握的⽅式不⼀样——孔老“俯仰天地,领会天⼈之气”直观地把握到类,不加任何论证,他所说的就是他所看到的;西方,类就在纯粹思维中以概念的方式被把握了(毕达哥拉斯,数。巴⻔尼德)。周易,G象是直观的、形象的——象、理、数。
我们生活于社会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质上依赖于他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类本质在人的身上。
不要以为大家只有合作的时候才是在社会生活,当我们独自一人在家思考科学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一切思维也离不开范畴、科学语言(这都是公共世界)。类存在、类本质都在自身上展现了。一个人可以存活,前提是来自文明世界。
假如我们问费尔巴哈,人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类作为对象来把握,这根源于什么?这根源于感觉的人类性。但这感觉的人类性又如何可能?马克思于是对人的生命活动本身进行讨论。假如我们没有通过我们的生命活动把我们的对象性本质力量客观地展开为我们的产品……我们必须创造起音乐来,才能创造出能辨别音乐的耳朵。
现在马克思来讨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
引用1844“人在自己当下的异化劳动中,是类同人相异化,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蜜蜂、蚂蚁也生产。我们对一个物种的了解就是看它的生产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怎么说人是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马克思:“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自己意识的、自己意志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融为一体的规定性。”
如何理解?世世代代的工蜂只创造同样的蜂房,而人类的劳动却有历史。初民的劳动和今天⼈类的劳动差别很大。假如人与劳动同一,劳动就不会有差别,成为了和自身融为一体的规定性。
从劳动有历史这一点,就可以推论出劳动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对象了。
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对象了。而这一点又是如何可能的?这句话有语病。一个给定的东西才可以是对象,而人的生命活动没被给定。它在变化。这句语病透露出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两句话变成同义语:一句话——人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第二句——人的生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它其实不是对象,但我们把它当对象意味着我们的活动是自由和自觉的。
下面再问如何可能——因为人以领会存在的方式而活动。人的活动就是对存在的领会。因为这种存在物本身对自己的存在有存在关系。他的生命活动是守护存在的活动,不是守护存在者(蜜蜂守护蜂房是守护存在者)。人守护存在本身。
——马克思的推论:不是从类存在和类本质出发,而是要推出来
推论——确认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因为⼈有对存在的领会和守护,所以⼈是类存在物。类存在物是个结果,不是开端。开端是对劳动的分析、对人生命活动的分析,根源在人对存在的领会。因此人是类存在物,人才把自己的类存在作为对象来把握。类存在物被作为对象来把握,这就是类意识。人称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变成了意识主体。
康德:小手电照亮世界。但小手电照不到自身,无法对自己作规定,所以把先验自我作为出发点说明其它事物的存在。先验自我的存在仍然是个问题。
对存在的领会又如何可能的?追问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我们无法继续追问。我们需要一个起点比之前的起点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真相。我们不是要一个因果关系的追溯。要看什么对⼈的存在来说是最本质的东西,对存在的领会才是最本质的东西。《⼈道主义书信》“我们说存在,如若说此在有它的本质的话,那就是生存existenz。”亚里士多德:理性+动物,⼈。那理性是不是⼈的存在最本质的真相吗?
马克思把类存在、类本质追溯为类生活。“诚然动物也生产,它自己营造了巢穴与住宿。但动物只生产自己以及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在直接的肉体需要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人体需要的影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就是讲类生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类生活。人的劳动无论是以怎样个人的方式存在,都是类生活。这种类生活最鲜明的标志是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才从事真正的生产。动物的产品直接的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处处懂得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初民制作陶器仍要刻下图纹,这并未增加使用价值。为什么要染上色彩呢?美是一种怎么样的需要?美就是社会的感觉。这是下面的一个问题
——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是实践的。
【存在即在场。什么叫本质?消失了的存在。什么时候⼈对事物有本质上认识的兴趣?事物不在场。
Wesen本质其实就是sein的过去分词形式,本质就是消失了的存在。被意识到了的Sein是在历史性中的社会存在,叫现实生活过程。】
第二讲 马克思哲学
问题是我们能谈论马克思的哲学吗?“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就是现实生活开始的地方,哲学将失去它独立生存的环境。”哲学和哲学家在马克思那是贬义词。他完成了哲学革命,但他不再从事哲学工作。
他用新哲学写出了《资本论》,这叫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未来科学的样本。新哲学带来新科学。“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科学不是狭义的史学,关于自然的研究科学和人的研究科学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哲学没有完成体系。
体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成为后面教科书的范本,列宁、斯大林……
而马克思涉及了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领域。可以总结整理出“他的哲学”。
一、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称自己为唯物主义者,但他批判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故他是新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从前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我们怎么理解“月亮”?
——地球的卫星。嫦娥居住的地方。
我们对九大行星不同阶段的理解意味着我们人类实践的不同阶段。世界在我们的感性活动中才呈现出来。不同时代的感性活动呈现出不同的世界。——这并不把外部事物当成客体。
说客体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认识就自己存在——这句话就读不通了,它是客体,那么它首先是被我们作为主体把握到,它才叫客体。没subject(主体)没object(客体)。还得完成一个转化:从物质客体转化为物质实在,要完成物质抽象。关于物质自身存在这种信念,用康德就叫自在之物,the thing in itself。
咸。意味着我们离不开味蕾也离不开一个外物。被叫立方体,总离不开我对它的看(感知的规定)。
自在之物要被把握,就必须把感官清洗。->the thing in itself。
王阳明:心外无物。唯物主义的反驳:“山间的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何干?”答:“汝未见那花死,汝心与花一时俱灭,既没你的心也没你的花。汝一去见那花时,汝心与花都一起明了起来。”
把种种规定(花、植物。。。)都拿掉,能称它为花吗?只剩自在之物(the thing in itself)。
我们中学生时:种种things统一于(抽象)the thing in itself(物质),物质matter。
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叫纯粹的唯物主义,核心的东西是物质。——只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
纯粹的唯物主义就是物质实在论的唯物主义。
1. 只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
2. 把object(客体)转化为substance(实体),这是思辨。这个实体(自在之物)是自身存在的、独立的、不以意志转移的自在之物。
无法对自在之物有感知。这个物是超感性的。超越之物。物本身永恒了。思维抽象(范畴地抽象)掉所有对它的规定然后还说它存在——纯粹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外部事物的存在不是由范畴来把握它,而是我们不可遏制的感性需要担保它的存在)
是前进,但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