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战争之烽火多瑙河(四):兰茨胡特战役
简介
1809年4月21日,在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国大军、符腾堡人组成的第八军和巴伐利亚人组成第七军团总计77000人与约翰·冯·希勒将军领导下的奥地利军有36000人之间爆发了兰茨胡特战役,暴君虽然寡不敌众,但是一直奋战到拿破仑率领主力到来,随后这次战役演变成了法军的一次辉煌胜利。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809年4月21日
爆发地点:德意志,巴伐利亚,兰茨胡特
战役结局:法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国、巴伐利亚、符腾堡/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拿破仑一世,马塞纳,拉纳/约翰·冯·希勒
双方兵力:法军及联军77000人/奥军36000人
双方损失:不超过1000人/9000——10000人

背景
实际上,兰茨胡特爆发了两场战斗。 第一次发生在4月16日,当时希勒把一个负责镇守此地的巴伐利亚的步兵师赶出了城镇。 五天后,法军在阿本斯贝格取得胜利后,奥地利军队的左翼(36,000人)被迫撤退到了兰茨胡特(该部队的统率依旧是希勒领导)。 拿破仑认为这是奥地利的主力军队,并命令拉纳元帅开始追击敌人。 拉纳的部队在晚上九点多的时候赶上了希勒。一眼见到自己身后法军步步紧逼,希勒决定在兰茨胡特暂时先建立一道防御阵线,为自己的后勤辎重部队的撤离赢得时间。 兰茨胡特的主城坐落在伊萨尔河上的小岛上,再由两座桥接连河的两岸。 希勒在该镇的北部布置了骑兵侦查分队,自己的主力部队则是被部署在了兰茨胡特针和更高地势的南面。 早上,希勒被告知,一支大概57000人的法军部队在的伊萨尔河畔莫斯堡渡过了伊萨尔河,马塞纳元帅负责率领这支部队。

战役
希勒意识到,由于马塞纳已经开始试图撤离此地,他已经无法固守在此。这时,他的骑兵侦查队被拉纳的部队迫退,奥地利人被迫纷纷撤回了兰茨胡特。法军迅速的占领了大河北桥,奥地利人撤回了城镇的主体市区以保卫南桥。奥军试图放火烧毁这第二座桥,但是可惜天公不作美,几天以来的暴雨,这项工作仅取得了部分成功。但是奥地利人还是设法关闭了桥的尽头的大门。法军现在面临着是否应该穿越这座依旧还在隐隐燃烧,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桥梁的问题。拿破仑命令他的副官乔治·穆东将军(后来的洛鲍伯爵)立刻接手前卫部队,也就是第17线列步兵团的掷弹兵部队的指挥。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奥军的火力,穆东当即命令并且率领掷弹没有停下脚步开火,就直接用刺刀发动了进攻。掷弹兵冲上了桥梁,并且立刻就占领了桥梁,为后续的巴伐利亚部队的进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让他们得以加强攻势。

现在,战斗在兰茨胡特的继续进行城市街道上面继续激烈的进行战,但是法军随即在市区西面架起了另外一座浮桥继续进行攻城。 但是法国人立即在该镇西侧过了一座桥,他们现在正从南面大股的进入兰茨胡特。

后续
后卫部队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法军所俘虏,但是希勒则得以带领自己以及其他主力部队撤退到相对安全的瓦勒湖畔诺伊马克特。兰茨胡特大概在中午之后就落到了法国人的手里。 奥地利军队遭受了大约10,000人的伤亡,并损失了30门大炮,相比之下,法军的损失微乎其微。但更重要的是,奥军损失了大量的弹药补给,浮桥火车和数千辆补给马车。 胜利的法军花了几乎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搜刮这些个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