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PA-II型装甲车,绰号“乌龟”,前后都有驾驶员

一战后,刚刚成立的捷克开始依靠本国雄厚的军工产业强化自己的军队,鉴于一战时期装甲车优秀的战场表现,捷克也于1920年制定了新型装甲车的建造计划,其成果就是PA系列装甲车。

最初斯柯达公司在意大利菲亚特卡车底盘的基础上,开发出了PA-I装甲车,它采用了双驱动系统,车辆两头都布置驾驶室,方便越野和倒车。车辆的行驶性能很不错,操控性很好,并且安装了圆弧形的装甲板。
PA-I型装甲车更像是实验性质,它没有量产就被PA-II代替。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保留了双驱动底盘,车内布置基本相同。在装甲防护上,PA-II采用捶打而成的5.5毫米圆弧形装甲,通过与车体框架铆接固定,对轻武器具有较好的防弹外形,不过制造麻烦。

车体的动力为一台斯柯达4缸发动机,可输出70马力动力,尽管动力勉强够用,加上采用双驱系统,PA-II的行驶性能仍然很糟糕,这主要是原先的悬架系统过于薄弱,越野行驶时难以承受应力,公路上最大行驶速度不超过48千米,对于轮式车辆来说这一数据确实不太可观。
AP-II的中部战斗室,切割出用于观察的窗口,在车辆的四角方向各自布置一挺7.92毫米水冷机枪,它们安装在球形座上,车内一般携带6000多发子弹。

车组为5人,有前后2名驾驶员,1名车长和2名机枪手,他们通过车体侧面的铰链装甲门出入,在作战时需要车长指挥2名机枪手转来转去的操作4挺机枪。
因为捷克陆军对装甲车辆的强烈渴望,通过一系列硬性手段,PA-II在1924年末开始少量交付,并在次年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并不理想,首先就是车辆的机动性太糟,车体本身底盘强度不够,而且离地间隙太小,加上动力较弱,在野外很容易抛锚;另一点就是车内过于紧凑,车长指挥机枪手作战时忙成一团糟,不如旋转炮塔灵活;另外该车的装甲防护也不是太好,对重机枪的钢芯弹无法有效防护。

在一系列的测试结束后,捷克陆军正式拒绝了PA-II,士兵们给这种笨拙的装甲车取名为“乌龟”。陆军随后将目光对准了更加新式的PA-III型装甲车。
被陆军拒绝的PA-II总共生产了12辆,斯柯达公司想方设法将其中3辆卖给了奥地利警察,用于首都的治安巡逻使用,而另外9辆存放于1930年,由捷克警察部门接手了。这9辆车里有两辆是无装甲的版本,它们被用来训练车组成员。

在1927年时,斯柯达公司也曾在PA-II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自行火炮,它在车体的中轴线靠左的位置安装了一门斯柯达75毫米L/28炮,可以当成突击炮使用,并在战斗室顶部安装了一挺轻机枪,不过它最终没有下文。

捷克警察部门的这些PA-II一直服役到1939年,当德军吞并捷克之后,这些装甲车被划归德军。德军虽然缺乏装甲车辆,但是对PA-II也不看好,并没有将他们投入一线部队,而是搭载德国产无线电设备,用来执行通信中继任务。

PA-II装甲车并不是成熟的车型,它从技术性能到设计思想上都有缺陷。首先它柔弱的底盘无法承受增加装甲等结构带来的负担,这导致车辆的机动性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它过分强调火力,******的布置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拥挤的内部空间影响了火力的发挥,不如旋转炮塔结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