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考中医》(刘力红)序章、第一章之勘误

2022-07-11 11:24 作者:廿v廿b  | 我要投稿

这本书是相当独到易懂的,很推荐对中医有兴趣的看一看。然而成书已有近二十年,时过境迁,难免有些地方已经不太说得通了,作此篇斗胆指正。


绪论中云,中医并非没有实验,而主要是“内视”得来的内证实验而非今日的外证实验。这恐怕是不正确的,中医做过的实验要远远比现在的一些现代scn实验还要严谨精密。中医古来至今都讲究试探反证,同一个病人的不同病程都有各自的诊断与记录,几千年来积累的各类病例数不胜数。张仲景著《伤寒》,他手底下经过的患者少说数千,分门别类开,才将种种药方与辨病思路得以确认,不是实验又是什么呢?内经中各类经络穴位之使用,千百年使用而鲜少贻误,不是实验验证又是什么呢?这样多的临床病例,是如今任何一个医学实验所做不到的。


第一章形而上与形而下中,说中医与西医的客观区别在于中医治未病,西医治已病,中医在临床重症急救落后于西医。恐怕也很不对,现在的黄芪注射液、速效救心丸、安宫牛黄丸等,无不是临床急救之重要药物,皆是古代急救经方中脱颖而出者。若加上针灸扎针的急救术,那就更不可胜数了。且中医治急病重病之案例古来有之,《备急方》书名便可一观,现代更有诸位大师活人无数,说中医急症重症落后于西医是很不对的,不如说,不少西医没办法的拖了很久的重症患者,正是依赖中医才得以恢复健康。

不过本书对内证实验的重视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格物致知”本与“忘形得意”同理,却变成了“研物知之”,论证了我国“内证”的丢失,是很有启发性的思路。


第一章三种文化中说,中医不是一般人能学好的东西,而是北大清华那样的人才可以学到的,现在是高质量人才瞧不起中医,低质量人才又学不好中医。这段话我认为是很有问题的。古时健步乡里之铃医,早年之赤脚医,谁人能属这北大清华的佼佼者呢?仅靠这些佼佼者,恐怕中医才得真正式微的叭。且前文才述“中医,绝无可能从现代教育,从中医院校中得来”,北大清华之学生岂不是现代教育衡量之结果?现代教育之佼佼者,莫不熟习现代教育之体系,体系中人,依照此论,恐怕远不如路人更适合学习中医罢!我以为,凡志趣在此者,不必因赋才断其前程,古者如张仲景,今者如郝万山,学性驽钝或年事已高均不碍其得道。

不过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谓之愚”一段相当有理,可加深学。乃知投票之举不可信。知而赞成,不知而赞成,知而不赞成,不知而不赞成,四类人之多少,于选票结果真可谓大有影响。


至于后文所提“儒家学派的保守性”探讨。我想,引文中杨振宁教授的发言与刘力红先生的驳论并不相关。杨教授所说的儒家学派以及儒家文化,是站在政治团体的角度讲的保守,刘丽红老师讲的则是孔子本人在学术上提倡的好学不倦、虚心求教。细加甄别即可发现,此处驳论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了。


在中基能否取代内经处的讨论,设问“是人先有二十四条肋骨,还是天先有24气?”。我想这个问题,应当是存在争议的,二十四肋骨的结构演化史相当古老,而完整形成与现代无异的人也至少要算两万年前,那个时候地球的二十四气是否与今日的相符?私以为,古籍中既然没有提及肋骨的数量,那么顶多可以说是人取法于天,使其理合于肋骨之数量,断无天运化人之各处生理结构这样的宿命说法。不过其中的说理还是值得学习的。


笔者发散:以白术补土,遏制肾水,治疗髓溢之骨刺症。与现代脾主免疫、古言肾主骨髓有深刻关联。我认为,脾主运化,非独运化胃肠中水谷,亦可运化一身之多余水谷。中基云一身之精微皆来自于脾,故脾可统血,其谬甚。脾气能统血,乃是脾之气化不独于消化道的铁证,不可忽视。

这样的思考,只有潜心经典、联系实践才可以发现,抱着质疑目的是断然不可能发现的。


《思考中医》(刘力红)序章、第一章之勘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