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考写作作文题解析及优秀范文名师赏析:人的感知易被外界
3篇范文来自于某八校的的高三学生和市重点的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
【2022黄浦高考一模写作题目】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对这一说法,你怎么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话题解读】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常常要求学生去发现、认识并阐释个体与外界之间的关联:如何看待“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对于“被需要”的心态你有怎样的认识?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吗?时间的沉淀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吗?本次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题也立足“认知”层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推求“真正的知识”的由来。
材料的第一句话“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是事实,尽管紧跟“但是”,语义上却与“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并不矛盾:知识并不能自然从内心生发,一般性知识确实也必须由外界输入。把握“但是”前后句子间真正的关系,有助于辩证理性地分析这一则材料。
但这次作文讨论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于“真正的知识”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如同“有人”所言是来自内心的,并需要对“真正的知识”与别人传授而得的知识两者间是什么关系有所思考。
如果我们从传统的“按现有知识分类”的方式,像看待图书馆目录一样去审视知识结构,恐怕较难析别并理解“真正的知识”。借鉴修订过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知识的分类会获得启发。“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指向“是什么”,注重“结果”;“程序性”知识关注“如何”,看重“过程”;而“元认知知识”则在学习者成长以及发挥其主动性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从外界摄取的、经由他人传授的更多的是前三类知识,而“真正的知识”与“元认知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这一组概念梳理认知过程,静态知识的摄入可能主要依靠的是记忆,也就是输入、识别、提取,但更复杂的知识的内化需要“理解”,包括解释、比较、分类、推断,有些还需要“应用”,包括执行和实施,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所谓源自内心的真知本质上是对输入性旧知的更新,那么在这一更新的过程中还需要“评价”和“创造”。
无论是否认同材料中“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这一手法,阐释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而上述对知识的分类和对认知过程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理解“真正的知识”与“内心”之间的关系。当然,学生未必掌握这些专业的术语,这就需要他们对日常的经验有所反思有所提取——个体如何获取知识,是否掌握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与将知识融入自身素养之间是否还存在一个台阶等等。我们也确实在优秀的作文中看到学生对知识内化过程中人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释。
【考场佳作1】
阅尽万物,而后拈花微笑
王阳明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小王子则说:“真正的事物只有用内心才能看见。”然而现实中,我们日复一日地操练着用科学的棱镜分析万物,从他人的言语中启发灵智,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所谓“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这种知识并非学识,而是本能的理性与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时就具有的对万物联系与规律的朦胧感知,是对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的无需思考的价值判断。即便认为这些知识来自内心,与之形成对补的学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社会,人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素养和社交的规则,才能生存下去。可见,知识“来自内心”与“来自别人的传授”并不相悖,缺一不可
进一步分析,即使是理性和德性这样“真正的知识”也无法独立于外界的传授,康德确实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自足的产物,然而正因为他深厚的学养和从学习中获得的超人般的思辨能力,他才能拨开迷雾,将理性之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王阳明呐喊“心外无物”,主张“致良知”,不过,这正是他格竹不成,怀疑理学,宦而受贬、因苦难而阅历丰富之后,看清的道路。龙冈山上一轮月,是洗净万卷书与万里路的铅华之后,反求诸己的本真。经受他人的言语和生活的经验锤炼之后,内心的知识才能超脱于朦胧的本能而日渐清明,正如马克思所言的那样“在更高的阶梯上重现童真”。
当然,仅仅将言语和经验如货物般堆积在自己的脑海中于事无益。一位哈佛教授在与学生共品《李尔王》的智慧,感叹人要有仁慈之心后,回家半途闻呼救声而没有施援,这成为了他内心中的一根刺。这并非说明外界的知识无力动摇内心,只是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催化这个过程,寄希望于浅薄的接受与表面的吸收,终将徒劳无功。
为了使外界的知识催化内心的自我发现,完善内心的素养,我们绝不能持“知识内备于我”的态度。相反,我们要敞开心怀,让外界的知识与内心的价值体系全面充分地碰撞,吸收、整理与之一致的内容,比较、审视冲突的部分,进行理性的衡量后,全身心地拥抱新的知识,不断地通过内心的感悟和实践将它内化为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
“我生活在自己的光之中,我不断啜饮内心的火焰。”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光和火焰,对其弃之不顾而另寻他途,或者闭门造车自以为足,都只能导致光焰的迷失。火焰的燃料正是从外界而来的经验和学养,而它需要我们大胆的鼓风和小心的看护。在这种意义上,行万里路也好,读万卷书也罢,都只是为了返回自我,获得那简单纯粹而又囊括万物的明识之火。
教师点评: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出自挪威世界级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一书,后面还有半句是“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我们说一个人越接近内心深处,越接近永恒真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来自内心的知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这是材料的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和把握,是文章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对概念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写作将难以展开,更难走向深入。审题与写作的最后都要归结到核心概念的阐释与分析上。
严涵笑同学对“真正的知识”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是“这种知识并非学识,而是本能的理性与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时就具有的对万物联系与规律的朦胧感知,是对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的无需思考的价值判断。”这篇接近满分的作文深入地挖掘了核心概念的内涵,对于“来自于内心的真正知识”做了具体而明确的个性化解读。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对概念透彻深入的理解有助于考生形成判断,准确立意,并且使议论更明确、集中、深刻。
在对核心概念准确把握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行文过程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模式逐步推导,论述清晰。作为一篇观点型的材料作文,我们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或肯定中加以补充。本文选择了第三种方式,肯定中做补充。文章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的知识,但也无法独立于外界的传授,两者并不相悖。这是很多同学文章中的观点,而本文的高明之处在于对于二者关系的把握不仅仅止于并列关系,而是突出其递进关系,即肯定外界传授的知识之于内心知识的意义价值,进而将文章引向深入。至此,文章论述的思辨色彩逐步加强。随着思考的推进,那么内心产生真正知识的机制究竟是怎么样?文章从方法论层面提出应当敞开心怀,积极主动地催化内心的自我发现,完善内心的素养。最后用形象化的比喻来总结提升,重申观点。
全文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带给读者深刻透彻、辩证客观、新颖独特的理性感受。读罢全文,感觉一气呵成,挥洒成文,深刻凝练有底蕴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一种充盈的底气。明代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又说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而文以气为主,气是写作的根基,要写出高分作文,就必须养气。养气的过程本身便是修养学习,涵养性情的过程。有人说读书能养气,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气的产生必须建立在广博深厚的知识土壤上。文中那些丰富的事实论据和信手拈来的引用,为文章增色添辉,更使文章厚重起来,也让我们领略了严涵笑同学深厚扎实的文化底蕴。她从小博览群书,尤其爱好文史哲的学习和研究,广撷古今文化之灵气。这些外界的知识并不是简单地如货物般堆积在其脑海中,而是与其内心的价值体系全面充分地碰撞,通过内心的感悟和实践内化为其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于严涵笑同学而言便是“返回自我,获得那简单纯粹而又囊括万物的明识之火”的旅程,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考场佳作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人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而在我看来,我们迫切需要外界的知识作为基础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寻求真正的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外界的知识作为信息的桥梁,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我们从书本上懂得“日心说”等基本科学道理,我们从媒体上了解时事新闻,我们从他人的口中明白有用的知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外界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内涵和认知能力,并使我们获得创新能力。
在外界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知识”实际上是更加贴切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站在外界知识的基础上,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可以触及更加广阔的天空,寻求自身中更有意义的内涵。
马尔克斯将自己关在小黑屋中,每天花上十几个小时进行写作,终于完成了《百年孤独》这一文学巨著。他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获取外界的知识,而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知识,并将其表达出来。而我们作为读者阅读他的书籍,实际上又是从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外界获取知识和寻求来自于内心的真正知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外界的知识时常鱼龙混杂,从而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获取的知识不够纯粹,不够“真正”。我们不妨去做罗新口中的历史学家,学习历史学家的美德,即“批判,怀疑,想象力”,对错误论述和知识加以批判,对现有的知识加以怀疑,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求真正的知识,富有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
假若我们一味被动地接受他人传授的知识,而不去认真的探求思考,不回归本心,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知识,人生也将归于枯寂。我们的大脑也将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将失去最为宝贵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被强势的无主人格控制的提线木偶。
梭罗独自前往瓦尔登湖边观赏日出,陶渊明弃官而回归田园,他们都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识。
因而,以外界的知识作为台阶,加以筛选和怀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契合自己的内心,是将人生活得有声有色有意义的最好途径。
教师点评:
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是思考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从外界汲取,还从内心悟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叶芷晴同学用题目巧妙而又鲜明地揭示出了“别人传授的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站在”一词也暗示了在获得“别人传授的知识”之后,我们还要积极探寻其他的途径。
不仅是题目,文章一开始叶芷晴同学便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表述观点时又用“迫切需要”“来构建”“以寻求”等词语点出外界知识作为基础对于我们进一步寻求真正知识的重要性。在亮出观点后,作者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阐述了外界知识之于我们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外界知识与来自内心的真正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从外界获取知识和寻求来自于内心的真正知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结论。接着叶芷晴同学又思考了人在外界知识内化为自己内心知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将议论又推进了一层。
作者有很强的对话意识,行文始终围绕核心话题,层层展开。当然文章举例阐述观点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举事例不足以支撑观点,这也是叶芷晴同学在今后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考场佳作3】
知 识 与 进 步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所谓“真正的知识”和“外界摄入的知识”有何区别?我认为,似乎从外界摄入的知识是“旧知识”。我们每天从学校课程或从书刊、网络中接触到的知识,往往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万物运转的规律、哲人对世界的思辨等,诸如此类知识均与现代社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时间差。而我们“摄入”这些旧知识的过程,看似是主动吸收的过程,实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当我们从不同的媒介中接受知识的过程停止后,我们的学习过程似乎就停止了。
试想,如果人类始终只被动接受旧知识,那么“从蒙昧时代到现代文明”的成就将化为泡影,人类将在原地踏步甚至驾驶着历史的倒车走向消亡。
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得以延续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呢?显然答案是“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或可称作“新知识”,也可以说是由旧知识而衍生的新疑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不仅需要传授道理,还需要解答疑惑。而疑惑的产生是新知识习得或诞生的基石。对古人来说,他们没有当今相对发达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宛如新生儿认识世界。当疑惑产生时,他们将进行基于主观能动性的思考和探索。由此,主观能动性架设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人类不断获得进步。
对今人而言,社会相对先进,认知相对发达,加之有了前人的充分经验积累和发展历史的积淀,同时,学校的普及以及多媒体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大量旧知识。诚然,人是凡人,何况如今我们学习的是千百年来前人的智慧结晶,仅是学习旧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才会“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
然而,在摄入知识之后,若无“惑”,无思考,即使是自主学习,实际上其中的主动性仍是不够的。真正具有足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应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旧知识,产生新疑问,解决疑问,再学习、再产生新的疑问……如此才能习得真正的知识并取得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知识、产生疑问的过程是曲折的。遑论当前各领域的发展已较深入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精英才可能有全新的前人未知的发现。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有准确严谨的自我认识与能力判断,并在能力范围内展开主观能动的学习,在曲折中取得进步,即是获得了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惑”中学习、探索,虽道阻且长,但终可“知”之“识”之,以知识充盈内心。
教师点评:
本文观点辩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开篇即对题干中的核心概念“真正的知识”进行了界定,指出“真正的知识”与“外界摄入的知识”的差异:前者更倾向于人们主动吸收的“新知识”,后者更倾向于人们被动接受的“旧知识”。厘清核心概念后,杨睿心同学没有局限于探讨生命个体如何获取真正的知识,而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对作文命题进行了审视与思考,通过对比论证提出观点:如果人类始终只是被动接受旧知识,那么从蒙昧时代到现代文明的成就将化为泡影;如果想要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就要重视“来自内心的真正的知识”,一言以蔽之,主观能动性建构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如何能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从“外界摄入的知识”内化为源于内心的“真正的知识”呢?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杨同学结合当下多媒体时代语境,进一步指出真正具有足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应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摄入知识、产生疑问、建构新知、内化于心的过程往往是曲折、艰难的,而人类文明也正是在这样曲折、艰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升华。最后,文章援引《师说》作结,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知识建构,探寻源于内心的“真正的知识”。本文论述语言简明流畅,论证逻辑较为清晰,略显不足的是,文中用以支撑观点的论据较少,如能结合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若干具体事例来加以佐证,可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