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桥》故事框架 如果我来写《金刚川》的剧本

2020-10-25 20:10 作者:我就是咸鱼历史老师  | 我要投稿

PS:临时起意的赶工制作,如果有瑕疵,敬请谅解。

剧本设定:

  1. 反映主题“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为了世界和平而战的反对霸权主义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2. 结尾一定不能是美军把桥炸了!更不能是弹如雨下啥事都没有。

  3.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角色安排:

正方: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连、高炮连;人民军步兵连。(过江的志愿军部队进行虚化处理,变成工兵连和高炮连保护的对象)

高炮连给六门苏制37毫米口径高炮,重点表现其中的两门,所以另外的四门和操作的高炮班是用来“牺牲”表现战争残酷的。

连长就是吴京,不搞那么多“苦大仇深”的内容。张译是一排排长(兼任高炮连指导员)。另外安排一个二排排长。每个高炮排三门高炮。一个高炮班八个人。

高炮连当中还有一个防空警戒班,任务是配合其他防空哨位的战友告知高炮连敌袭。

没有雷达就搞“人肉雷达”,这个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也用过。因为没有雷达,所以用防空哨布置多层人工防空警戒线,敌机来袭的时候一层层的通知。高炮连的防空警戒班是信息传递的最后一班。(步话机功率不够,大功率的数量不够,就只能用小功率的来凑数。除了步话机,保留信号弹、旗语、闪光信号等原始的通讯手段。别问为什么这么安排,有用。)

人民军步兵连的任务是在地面保护工兵连和高炮连,防止南方李伪军北派特工的破坏。

平民:安东附近的村民、朝鲜村民

反方:美国空军、美国海军航空兵和英国皇家海军。出现机型:P-51“野马”、“海怒”(英国皇家海军的)、P-61夜间战斗机、F-84、B-29轰炸机


故事背景: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后的某次战役。

作战设定:志愿军大部队需要过河去前面的一个战场。如果能按时到达,那么在包围圈里的南方李伪军和“联合国军”就回不去了。

环境设定:这条河水流湍急无法武装泅渡,因此只能架设桥梁。

环境设定的交代方式:

志愿军大部队指挥部,隐蔽于树林中的一个工事中。志愿军大部队指战员正在看着地图。

朝鲜人民军前出侦察的士兵带着两个熟知河流状况的朝鲜村民,前来向志愿军大部队指战员汇报河流的水文状况。村民汇报完之后,朝鲜人民军侦察兵向志愿军指战员说:“河上本来有一座石桥,但是被美国鬼子给炸了。”

志愿军大部队指战员向通讯兵说道:“通知XXX工兵连去XX江上修桥。要求必须在X月X日X时前保证部队通过。”

(转场,进入主线剧情,主要人物出场。)

志愿军工兵连登场,通过工兵连战士的对话反应他们在这里已经修了两天桥,为了防止敌军轰炸破坏,先后修了三座浮桥,现在正在修重桥。(浮桥是用来被炸毁的)

在这段场景里,安排人民军步兵连的士兵出现,以面向其他方向警戒放哨为主,不说话。步兵连连长和工兵连连长打招呼。

通过志愿军工兵连战士的对话,提到了一旁的高炮连。于是镜头转到高炮连。

高炮连的战士们正在布置高炮阵地。为了防止敌军飞机空袭,布置了真真假假的多个阵地。同时为了转移方便,又准备了备用高炮阵地。

同时在一排长和连长的对话中,提到了另外一个高炮连的遭遇:另一个高炮连为了掩护战友,在高炮阵地附近点火,故意吸引敌机攻击。最终完成了任务,但是也损失惨重。(为了给他们最后的行为安排合理动机)

同时在台词中提到了他们进入朝鲜前,在安东看到的情况。

(转场,进入回忆)

地点:中国边境城市安东附近

剧情:美军飞机轰炸,学校、公交车车站、村落民居等建筑被炸毁。这个场景被高炮连的战士们看到了。

(转场,回忆结束,回到高炮连)

这个时候高炮连提到敌军飞机会来轰炸的事情,表示很希望有战斗机来支援他们。

(转场,进入战斗剧情)

对于美军和“联合国军”的攻击打算用三个波次来表现。

首先是最弱的地面破坏。南方李伪军的北派特工试图破坏。但化妆成人民军混入施工现场的过程中跟人民军步兵连连长打了照面,被人民军连长发现了马脚,叫住问话。很快露馅。然后几个特工被人民军步兵连干掉。

人民军连长能发现南方李伪军特工的原因是他认出了带队的特工队长。

处理:高炮连连长和两个高炮炮手端着冲锋枪配合人民军步兵连干掉北派特工,在向人民军步兵连问怎么发现敌军身份的时候,人民军步兵连连长脸色阴郁的说道:“我认出了带队的特工队长。他是我同学。”(毕竟对于半岛南北来说这也是一场内战)

残余的北派特工不甘心,呼叫美军使用155毫米口径榴弹炮进行轰炸。但第一轮炮击打的很偏。于是北派特工呼叫第二轮炮击。这一轮炮击打断了重桥十米长的桥面,但没有摧毁浮桥。

于是北派特工要求美军炮兵再打一轮轰炸浮桥。但美军炮兵军官的态度是爱理不睬的,最后还直接挂断了通话。让南方李伪军的北派特工在那里气急败坏的乱喊乱叫。然后朝鲜人民军狙击手发现了树林中的动静。

南方李伪军北派特工凉凉。

第二轮打击是美军。这里可以用天黑天亮的空镜头表示时间已经过了一天。在此期间大部队不断使用浮桥过江,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前面战事越发紧急,美军着急了。因此派出飞机轰炸桥梁。

美军一开始以P-51为侦察机,引导后方炮兵和天上的F-84进行轰炸。(一开始美军没有动用B-29)

原本美军以为小机群就可以,于是两架P-51编队飞行,试图用航空火箭弹和航空机枪扫射地面的方式将桥梁摧毁。

可高炮连在吴京饰演的连长指挥下,依靠防空哨发出的预警,沉着应对、敢打敢拼,用火力交叉等战术成功将敌机击落。美军看飞机少了不行,就利用空中优势,派出更多的飞机攻击。同时让作为侦察机使用的P-51机组不要尝试对地攻击,老老实实的引导炮兵和F-84轰炸。

然后进入到一连串炮击和轰炸的镜头(特效),需要体现出美军倾倒了大量的弹药,预设美军是打出了两千发炮弹和三千发航空炸弹、燃烧弹。

但由于美军炮兵频繁开火,多个火炮阵地的位置已经暴露,之前过江的部队将其中一个美军火炮阵地摧毁了,在这个火炮阵地上,美军一个野战炮兵团几百人全部被击毙。另外有多处火炮阵地被志愿军的喀秋莎火箭炮的反击摧毁。美军飞行员在天上感叹对面志愿军的火力已经比一开始的好太多。

同时,这里可以展示防空哨的多种通讯手段。最好是设定无线电步话机因为某些原因,干扰太大,听不清。于是白天用信号弹、夜晚用手电筒发射闪光信号。

这里的安排只是向体现防空作战并不是一个高炮连就可以搞定的,而是一个庞大预警网的支持。既然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就用最原始的人力。从而表现出“以弱敌强”。

到这里,美军的第二轮攻击已经失败。然后进入到第三轮攻击。

在第二轮和第三轮攻击之间,是美军试图用B-29轰炸机进行高空轰炸,但在高空看来目标太小,炸弹扔的到处都是并不能很有效的摧毁桥梁。

美军飞行员也有顾虑:飞的太低会被打到,飞得高了,炸弹扔的到处都是。

在第三次攻击的时候,美军决定还是使用俯冲攻击的方式。这一次,美军押上了全部血本。要以车轮战的方式碾碎志愿军的抵抗,彻底摧毁江上的桥梁。

在这次攻击中,美军以及“联合国军”的飞机轮番空袭。由于航空炸弹轰炸不理想,美军使用凝固汽油弹进行轰炸。于是两座浮桥先后被摧毁,高炮连也损失了一个排。高炮连二排全部牺牲在凝固汽油弹之下。同时高炮连连长牺牲,一排长(兼任高炮连指导员)接替指挥权。

在空袭过程中,美军发现俯冲攻击风险较大,于是便采用了超低空突防的方式。其中两名艺高人胆大的美军飞行员驾驶座机在江面上飞行,躲过了外围防空哨,在桥梁附近的防空哨发现的时候,高炮已经来不及转向。于是朝鲜人民军步兵连使用重机枪开火,勉强打掉了后一架P-51战斗机。但前一架P-51战斗机还是向着最后一座浮桥冲了过去。

最后这架P-51战斗机被江岸边的人民军步兵和志愿军工兵用步兵轻武器打掉。

(志愿军曾创造过用轻武器击落美军飞机的战例)

但最后一座浮桥还是被炸毁了。同时桥面也被火箭弹和航空炸弹炸毁了十米。

最后,进入夜间。由于没有探照灯,于是防空哨看不到敌机就无法很好的发出预警。美军P-61夜间飞机参与空袭。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工兵修桥,一排长决定牺牲高炮连掩护工兵连。他们先是在几个假阵地上点亮火光吸引美军夜间战斗机的注意,然后打掉了几架美军夜间战斗机。

(一直没有发现假阵地是因为美军的轻敌和傲慢,这里可以用美军飞行员骂骂咧咧的样子表现。而且南方李伪军的北派特工凉的比较早,也没有很好的报告地面情况。另外,也可以让美军飞行员以为地面高炮转移到了备用阵地或是高炮连人手不够,不能让所有的高炮开火。)

但在击落敌机之后,他们很快也就暴露。一排先后有两个高炮班牺牲。最后一个高炮班由一排长带领继续战斗,但此时经过了连续多天的战斗,他们面临弹药见底的状况。现在还剩下26发炮弹。

但此时前线战局越发危急,为了能够缓解战局,美军再度发起攻势,多架B-29轰炸机投下大量照明弹引导F-84和P-51战斗机呼啸前来。

这里的轰炸机可以不用出现,就是天上突然出现照明弹,地面上人喊出照明弹就行。

(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在投下了大量照明弹后才展开夜间轰炸。那个时候观瞄设备还比较落后,夜间飞行并不安全。所以才会产生“那是属于中国人的月亮”的说法。)

在美军轰炸期间,损毁的只是浮桥,最重要的那座桥梁始终只是被断了10米左右。结果工兵没用多长时间就给修好了。这里可以用一个计时器(比如一旁帮忙的人民军步兵连连长的怀表/手表)或是用美军飞行员的对话来表现。

当然用敌军来表现更好。

美军最后的空袭中,地面高炮打完了炮弹,于是高炮连还活着的所有人(包括还能进行射击的伤员)搬出了备用的高射机枪继续战斗,就在弹药耗尽,桥梁也出现缺口的时候,这一轮敌机完成投弹撤退。而下一轮敌机又来了。

就在众人绝望的时候,天上出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朝鲜人民军空军的米格-15比斯。米格-15比斯的救场,让美军的最后一轮空袭失败。

次日清晨5点前,志愿军大部队最后一批投入战场的部队通过桥梁。随后前线战场传来了胜利的消息,所有人的任务都完成了。

故事结束。

志愿军工兵连的故事线相较于人民军步兵连、志愿军高炮连不容易展开。他们的任务就是修桥。但对工兵连修桥的施工过程要有足够的尽头,同时一次次的修桥可以使用重复镜头。因为这样做可以体现工兵连任务的简单重复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艰难。

这里可以参考电影《源代码》和电影《逆时营救》,两者都是在用不断重复的方式叙事,其中后者还是国产电影。电影《源代码》重复了很多次,而电影《逆时营救》只有三次,而且三次都不同。于是故事里也可以用三次重复。只是每次重复的原因不一样,因此具象为美军的三次攻击。

另外,一排长兼任高炮连指导员,负责在武戏中加入一点点的文戏。毕竟观众在战争片里喜欢看从头打到尾的,如果文戏加的不好就是在水时长且尴尬。

这里文戏的安排是志愿军战士在吃饭。但由于后勤线被美军轰炸,弹药和药品是优先被运送上来的,粮食很少。于是志愿军除了面临敌机的轰炸和地面特工的破坏,还面临缺水缺粮的困境。

于是可以安排工兵连的战士们和高炮连、人民军步兵连的战士们一起在河里打水、净化水从而展示他们并不是“战争机器”,而是一个个的人。至于吃饭,肯定不能吃太好,但也不能吃太差。

“一把炒面一把雪”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期间的。

这里可以写志愿军战士吃野菜。而且要写人民军战士因为生活在这里知道那些野菜有多难吃,就拿出一些东西分给志愿军战士。

可以利用吃饭的过程中由兼任高炮连指导员的高炮连一排长说这句台词:“他们可以坐在一个敞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着个小火炉子,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

这样的安排将化用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要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因此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的某次战役中志愿军指导员有较大可能甚至绝对会知道这篇报告文学的。这里使用一下完全没有问题。


好,以上就是我写的电影剧本。如果觉得精彩就点个赞吧。

电影《桥》故事框架 如果我来写《金刚川》的剧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