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西方史,B站中的西方纪录片(十二)——大宪章

本期我们回归到正统制作的纪录片,看看在英格兰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宪章的相关内容。片源为《大卫斯塔基讲述:大宪章》。相关内容我在专栏约翰篇(五)的最后也有提及,可以互相作为补充参考。

老规矩先上BV号:BV1b4411X74s

纪录片一开始,首先简述了英王约翰的性格,以及他和国内贵族矛盾的来源。在约翰反攻欧陆失利并损失大量金钱及威望后,故事便正式进入了大宪章的部分。

刚一进入1215年,英王和贵族们的冲突就已经爆发。在这些贵族中,既包括长期与英王作对的北方派,也包括许多东盎格利亚的权贵。他们武装逼宫,要求约翰承认并遵守亨利一世曾经承诺过给大贵族的那些权利,并为英王起草了一份经增订的亨利一世宪章草案。对此约翰坚决反对,但他的支持者只有温彻斯特主教彼得 德斯 罗切和切斯特伯爵雷纳夫等寥寥数人。几天的对峙之后,双方同意暂时各退一步,没有立即爆发内乱。不过贵族们仍然要求英王在复活节前给与明确的答复,否则一场叛乱在所难免。

约翰当然不会轻易让步,但是反叛的贵族在伦敦市长及部分市民作内应的情况下奇袭了伦敦。除了伦敦塔在王室军马的死守下没被攻破,包括威斯敏斯特王室金库在内的其余城区,全部被反叛英王的贵族们占领。在这种情况下,约翰不得不同意同反对派谈判。也正是在这次谈判中,产生了《大宪章》最早的草案。

1215年6月10日,英王及叛军的代表,在温莎附近的泰晤士河畔会面。贵族们给约翰呈上了一份新拟好的法案,与前次的亨利一世宪章加强版法案相比,这次的条款又多了几乎一倍。而且在婚丧嫁娶、税赋贡金等具体项目上,也大大限制了英王的权利。对于贵族们的要求,约翰除了尽量附加上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外,整体上却只能全盘接受。

但是这份草案并没有结束双方间的争执,甚至远在罗马的教宗也被牵涉入其中。但是由于反对派早已认定教宗偏向英王,因此罗马教廷的进一步介入反而起了反面效果。于是双方都在整军备战,烽火重启几乎不可避免。

在约翰得到教宗的支持后,反对派贵族们也为自己找了外援,那就是法王腓力二世。贵族们表示愿意尊法王的长子路易为新王,并坚守伦敦直到第二年路易登陆英格兰。

约翰原本打算正面迎击路易,但是他的临阵脱逃,再次严重损害了其本就极低的威望。随后无地王一直避免决战,并于1216年10月18日晚离世。10天之后,约翰的长子、年仅9岁的亨利在格洛切斯特被授勋为骑士,并加冕成为新王亨利三世,而年过七旬的威廉 马歇尔则成了小国王的摄政。

两周之后,威廉 马歇尔等人将之前曾与反对派达成的和平协议做了些修改后公之于众,并正式赋以《大宪章》之名。但是路易及反对派仍然控制着英格兰东部大半领地,亨利三世和威廉 马歇尔又经过艰苦的战事后才取得了胜利。等到小国王亲政后,他又重新签署了《大宪章》,再次确认了其有效性。

到这里为止,视频的进度条刚刚过半,《大宪章》的签署过程构成了本片的前半部分。而在后半部分中,本片进一步讲述了《大宪章》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包括查理一世时的《权利请愿书》、北美移民的《弗吉尼亚宪章》等。本片的最后,甚至谈到了英美近20年的一些问题,借古讽今,也许这才是本片真正想说的。这些内容不再多说,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看原片。无论如何,《大宪章》作为英系限制君权的典型,还是值得深入了解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