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变人》,必入还是千万别买?


本篇不包含任何剧透,请放心食用。
话说索尼旗下有这么一家工作室——Quantic Dream(量子梦),他们擅长制作一个比较冷门的游戏类型:纯冒险游戏。
这类游戏与现代电子游戏注重玩法可玩性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强调简化的互动性和操作性,以完全电影化的镜头和剧本来叙事,并将主要的重点放在对话和解谜上。
说得直白一点、新潮一点,就是“互动电影”啦。

由于可供玩家“玩”的机制有限,纯冒险类游戏往往靠复杂的分支剧情和结局来提高重复耐玩性。
最普遍的特色就是“蝴蝶效应”设定——玩家往往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就能引发后续一系列山呼海啸的剧情转折,让你不由得好奇:“如果我选另一个选项会怎样?”,并因此再玩一次。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类游戏玩起来,依然是看的成分居多,玩的成分居少。
最近,量子梦在这个领域的最新作品《底特律:变人》刚刚发售。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近未来的,关于人类和仿生人之间纠葛的科幻故事。
目前主流的评论对于这个游戏到底好不好玩、值不值得买,大家的分歧似乎很大——有人觉得是神作必入,有的人说千万别买。

那么,究竟哪些玩家可以尝试购入《变人》这种互动电影类的游戏,哪些玩家又不适合呢?
且听威廉细细道来。
既然都号称“互动电影”了,其实适合《底特律:变人》的第一类玩家早已呼之欲出:
第一类适宜人群——电影爱好者

尽管有着很多游戏性上的缺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底特律:变人》比《暴雨》和《超凡双生》更进一步,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由于互动电影类游戏不需要大量的实时运算和开放场景,所以可以把全部硬件机能都用在刻画人物和环境细节上。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PS4主机上画面细节最丰富的游戏之一——从瞳孔、毛发,到动作、表情,搭配上教科书式的电影化运镜,单从画面上来说,《变人》的“拟真化”程度非常高,堪比真人电影。
各种超近距离的面部特写不断给人“卧槽这游戏也太真了吧!”的冲击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爱看电影,却不怎么玩游戏的人来说。

而且,它的“观影感受”也不仅仅是2个小时的紧凑叙事,而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
剧情走向上,游戏把导演的权力交给了玩家——痛恨电影编剧强行喂屎吗?你来决定这部电影中主角们的命运;讨厌某部电影中角色的言行举止吗?这部电影中所有对话和行为都由你一手掌控。
如果你像威廉和霜霜一样,是一个喜欢电影的影迷,那么这种“自拍自导自演”式的电影化游戏体验,一定会对你产生独特的吸引力。

第二类适宜人群——休闲单机玩家
其实互动电影“不好玩”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来辩证地看:《变人》确实不如当今主流3A一样提供丰富多变并极具深度的玩法,但对于玩游戏只想看看剧情或者看看画面的休闲玩家来说,可操作性的降低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霜霜同学这种资深影迷+菜鸡玩家——平时玩个马里奥都跟玩黑魂一样的她,在《底特律:变人》中简直如鱼得水,破案、打架、偷东西无所不能。
简单的观察、选择和QTE机制,大大降低了这个游戏的准入门槛,那些平时不熟悉大型游戏的玩家,也能在《变人》中获得3A级的快乐。

第三类适宜人群:感性的人
从游戏的名字我们就能看出,《底特律:变人》虽然是一部关于安卓……哦不……机器人(Android)的电影,但它的实际核心是“人性”。
如果有一天人类造出了和自己别无二致的仿生人,那么他们算不算“生命”?如果他们有了感情、羁绊、甚至爱,那么他们应该被我们平等对待吗?
这个略显老套的科幻题材过了这么多年仍然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因为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这一天的真正到来似乎不再是镜花水月,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思考的话题。

这也是量子梦想要通过《变人》表达的思考:整个游戏流程中,玩家扮演的都是“仿生人”——最开始只是一部只会服从指令的机器,但随着被人类的“感情”所影响,渐渐开始模仿人类的情绪,开始“变人”。
但这样的变化也会让很多人类产生“机器末世”的恐惧,而恐惧往往让人盲目。于是,造物和造物主之间终于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个主旋律之下,量子梦用极大的努力和专注打造了一个异常丰富的“人性大戏”——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心、同理心,正义、友善、无私、宽恕,由于游戏不受电影时长的限制,你可以在《变人》中找到几乎所有让人感动的泪点。

相对的,你也会找到冷漠、自私、不公、歧视、愤怒、暴力这些冲突情绪,不断地刺激你的大脑颞叶,调动你的代入感。
从一个电影的角度来看,《变人》的整个故事的起伏跌宕搭配得恰如其分,既不像《超凡双生》那样过于玄幻,也不会像《直到黎明》那样略显拖沓。
加上电子游戏特有的互动机制,《变人》给予人的情绪体验无疑是出类拔萃的。由于每一个决定都由玩家亲手做出,相当是你在主导角色的情绪,不是被角色的情绪所主导。

游戏中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加强这种情绪植入,对于思维细腻的感性人群来说,很难不被《变人》中三位仿生人主角的心路历程所感动。
如果你在寻找一个精彩、曲折、让人沉浸其中并深受感动的故事,那么《底特律:变人》绝对是比多数电影更好的选择。
但是,说到故事本身,威廉就不得不提到这篇文章的另一个主题:
什么类型的玩家买这个游戏前需要三思?

第一类不适宜人群:理性思考者
前面说到了,《变人》本身讲了一个好故事——积极调动听者情绪,感观体验一级棒,沉浸感十足。
但问题就出在,它是一个科幻故事。真正热爱科幻的同学都知道,科幻不是天马行空的奇幻,科幻需要逻辑和理性。
而这恰恰是《变人》所欠缺的。

他们的反应,其实是人类的反应,而不是一个机器人。
虽然量子梦的本意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人性”和“机器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会在追求严谨的科幻故事中制造出些许的不合理性。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理智和有逻辑的人,这种设定往往会让你出戏。
要是你在玩游戏——尤其是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会经常性地思考下列问题:“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干?”或“我要是这个角色我应该怎么做?”,那么《底特律:变人》也许并不适合你。

第二类不适宜人群:硬核科幻粉丝
正如上面所说,作为一个以人性为主的科幻故事,《变人》的剧情本身缺乏硬核科幻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所以,威廉认识的很多硬核科幻爱好者玩过这个游戏都是不喜欢的态度。因为对他们来说,《变人》的剧情无法经得起推敲——而推敲就是科幻粉丝最爱干的事。

所以,如果你爱读《三体》和《火星编年史》,爱看《银翼杀手》和《她》,那么你可能很难在《变人》中找到类似的深度。
游戏中的很多桥段略显刻意,且“硬科幻”的成分极少,大多数情节还是着力渲染历史洪流之下的人物特写。
所以,如果你用冒险的眼光去审视,它的确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但如果用科幻的思维去考察,《变人》可能并不能满足你。

由于互动电影类型的游戏机制仅仅停留在观察、点击、分析、解谜、快速QTE(quick time event,快速反应输入)的层次,所以《变人》的游戏性实在有限。
对于那些常年浸淫在对操作和反应有极高要求的实时对抗游戏中的玩家,这个游戏里一些用于过渡的慢节奏关卡可能会让你昏昏欲睡。
由于强调对话和环境细节对于情绪的铺垫,游戏中难免会有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互动和唠叨,对于喜欢看剧情和听故事的玩家来说,这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喜欢干架和挑战的玩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所以,如果你对游戏的对抗性和社交性有一定要求,喜欢魔兽、LoL和吃鸡,那么显然无论是《底特律:变人》还是任何一款互动电影游戏,可能都没办法让你觉得"好玩"。
但其实威廉不得不说,高手难度下的激战桥段中,QTE可不仅仅是两三个按键而已,而且给你的反应时间也很短,难度并不低。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年纪大了,反应跟不上的缘故……(一声叹息消散在风中)

最后总结一下:说了这么多,威廉想要强调的是:对于纯冒险类的互动电影游戏来说,无论是PS独占的量子梦作品、Telltale的热门IP改编,还是《奇异人生》、《直到黎明》和《艾迪芬奇的记忆》这样的热门单品,它们一般都有特定的受众。
这个类型是游戏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后,更偏向后者的产物——互动少,演出多;考验反应和肌肉记忆少,鼓励观察和思考多。
所以,它可能更适合喜欢看电影,但游戏经验少,容易被剧情打动的感性玩家;但可能不适合游戏经验丰富,喜欢对抗和硬科幻的理性玩家。

最好的例子就是,前文中多次出镜的霜霜同学,一下子就会被《变人》深深吸引,并惊叹“这游戏好赞!”
但威廉自己虽然会被游戏中的一些细节打动(比如游戏中的杂志里对未来人类社会做出的种种预测),却无法抗拒身为一个科幻爱好者的本能,对游戏中的一些设定做出质疑,导致代入感打了个折。
不过,就像威廉常说的,我的推荐只是参考。不喜欢一个游戏可以有千百个理由,而喜欢一个游戏的理由只要一个就够了。

“This world doesn't like those who are different, Markus. 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who you should be.”
"马库斯,这个世界不喜欢与众不同的人。别让其他人来告诉你你到底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我来说,就凭这一句话,这游戏就值回票价。
-Hi!我想和热爱游戏的你,聊点好玩的-

在公众号内搜索你感兴趣的游戏名字即可查看对应文章。如果没有图文推送,威廉也会看到你的需要,并根据每个游戏的查询次数,酌情发稿;如果你有任何关于游戏的问题,或者想找我约稿,也欢迎随时给我留言,我会在看到之后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