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畸形的爱之莫比乌斯环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畸形家庭关系分析

2022-01-28 00:01 作者:LiAO叔  | 我要投稿

D.H.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莫瑞尔一家。全书主要讲述的是莫瑞尔太太由于与社会底层的丈夫没有精神上的共鸣,未得到丈夫的“爱”,从而将人生的希望都转移到两个儿子身上,其教育观念及行为使得整个家庭出现不可跨越的鸿沟由此形成的家庭环境成为随时发生冲突的地雷区。

一、畸形家庭关系的形成

由于与莫瑞尔先生在教育程度,文化修养,阶级意识,个性差异的相距甚远,于是莫瑞尔夫人便慢慢的从精神上做了“寡妇”。莫瑞尔太太虽然做到了传统家庭妇女操持家务的作用,甚至比一般女性更勤劳聪明,但是她受过的教育让她不会像传统的家庭妇女那样,在言语上对大男子主义的男主人百依百顺,甚至会主动挑起口舌之争。在平时的生活中,她在谈话中用尽方法要占理,而这不断的口舌之争不仅使不善论辩的莫瑞尔先生长期处于抑郁,而且击垮了他脆弱的男人尊严,使其在家庭中显得卑微。

同时莫瑞尔太太又与莫瑞尔先生争相占有孩子,不停在孩子面前诉说其父亲的无能,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变得疏远,甚至看不起、憎恨自己的父亲。在一次矿井事故中,沃尔特双腿受伤住进了医院,儿子保罗却高兴地对母亲说:“我现在是屋里的男主人了。”文中的保罗这种非正常,对其父亲在情感方面的漠视令人咋舌。后来,孩子们陆续降临到这个家庭,莫瑞尔夫人便把对婚姻的失望,以及无法发泄的爱,统统都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以期从孩子身上寻求到慰藉和满足。

大儿子威廉从小就是母亲的心肝,也是莫瑞尔夫人最初倾注情感的对象,后来威廉的早逝让莫瑞尔夫人无法承受,莫瑞尔夫人就将自己对丈夫的失望和痛失威廉的心变本加厉的全部倾注与二儿子保罗身上,唯恐再次失去,就越发有意识无意识的控制儿子的行动与精神。

二、原生家庭之殇

莫瑞尔太太自身属于中层阶级,她成长于具有宗教信仰、骄傲自尊的家庭环境当中,其家教非常严格,尤其是她的父亲,对她产生的影响非常大,莫瑞尔太太甚至讨厌其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尽管莫瑞尔太太非常讨厌她的父亲,但其性格像她的父亲一样严肃、坚定、骄傲、传统。由此,相对于莫瑞尔先生所生活的贫苦工人家庭,劳伦斯反而暗喻了更文明的莫瑞尔太太受到的所谓的资产阶级教育,反而是更违背自然伦理的。

莫瑞尔太太性格发生转变与其婚姻有极大的关联,结婚之后的家庭生活中,丈夫酗酒且粗暴,再加上骄傲、思想较为传统的性格,使夫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早前的家庭环境及莫瑞尔太太的婚姻家庭环境,最终使得其性格发生变化,因此,她把精力和爱都倾注于两个儿子身上,尤其是将自己从封建家庭带出的压抑作为“传家宝”传给了保罗,甚至有可能代代相传。

《儿子与情人》一经出版,学者们就将其与恋母情结联系起来。这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讲述了莫雷尔夫人在对自身婚姻失望的情况下,将大部分情感寄托在次子保罗身上,与其产生畸形的情感,并导致保罗与两位女友米丽安和克拉拉的感情最终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学者们对于这种畸形的感情是否与弗洛伊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定义相匹配有所争论,但普遍认同一点:保罗依恋于其母。仔细观察米丽安和克拉拉两位与保罗有恋爱关系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莫雷尔太太与她们二人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紧张的关系,但又似乎在她们二人身上都能看到莫雷尔太太的影子。保罗的择偶之路异常艰辛,主要原因就应该归咎于他的恋母情结。就像保罗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指莫雷尔夫人)健在,我永远不可能遇到相当的姑娘。” 而当莫瑞尔太太死后,保罗虽然松了一口气,但莫瑞尔太太无形的精神控制并未完全消失,莫瑞尔太太和保罗在原生家庭受到的思想烙印足以使他们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之下。

三、走出畸形之爱的莫比乌斯环

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是女主角,依据原型批评理论,莫瑞尔太太的性格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双重性,即兼具“天使”和“恶魔”的特性,从小说中也可以充分感知莫瑞尔太太性格的真实性、矛盾性和扭曲性。

(一)莫瑞尔太太的“天使”面

莫瑞尔太太和她的丈夫来自不同的阶层,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差异非常大,婚后丈夫酗酒、懒惰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孩子不管不顾的态度,使得莫瑞尔太太非常反感和失望。但是,作为母亲和妻子,她做到了应尽的本分,将家庭照顾的井井有条,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这充分显示出莫瑞尔太太慈爱和温柔的一面。

正如小说中写到:“要不是为了威廉,她对这种贫穷、丑恶、卑贱的生活早就不堪忍受了”,可见她对儿子的爱。为了让儿子可以摆脱现有的环境,她更是为孩子的教育、工作付出了许多努力,且对于儿子的恋情也是出于保护的心理加以约束。此外,即使整个家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莫瑞尔太太还是非常重视孩子和他们父亲的关系。由此可见,莫瑞尔太太作为母亲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

(二)莫瑞尔太太的“恶魔”面

在《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这一主角是其结婚后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撑与核心,她的性格和精神思想既对两个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儿子生活痛苦的根本原因。

在其大儿子威廉死后,莫瑞尔太太极度害怕小儿子保罗也离开她,因此非常不愿意保罗离开自己太久或去很远的地方工作,这也使得保罗被困在一个非常狭小的世界当中。莫瑞尔太太的“恶魔”面更多地体现在对保罗恋情的干涉方面,对于保罗的女友米莉安,她始终保持敌意,并且横加阻拦和诋毁,将自己的嫉妒非常明确地表现出来。而保罗受到母亲的精神桎梏,也非常痛苦,最终和米莉安渐行渐远,而保罗自己也认为自己很难爱上其他人,甚至认为和其他的女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接触,都是对母亲的一种背叛。

而当莫瑞尔太太死后,保罗虽然松了一口气,但莫瑞尔太太无形的精神控制并未完全消失。与其说此时的莫瑞尔太太扮演的是母亲,不如说扮演的是一种感情上的“债权人”角色,她要求自己对儿子磅礴的感情付出,都要让孩子以一生的感情依附与人格从属来偿还。

(三)保罗该如何走出莫比乌斯环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莫瑞尔太太婚后的生活圈子狭窄,她不与他人交流,婚后逐渐变得孤僻,而在女性独有的感性下,她的母爱也逐渐变得扭曲。将爱情融入母爱当中,实际上也是莫瑞尔太太极为自私的一面,而假设莫瑞尔太太可以从其丈夫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共鸣,得到丈夫的爱,则很有可能不会出现如此依恋儿子的情况,各主人公的命运也很可能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虽然以上的一切都是假设,但是倘若保罗与其未来夫人能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主动纠正这一种情感控制的行为,舍得放手,与孩子的相处中少一些过度的关爱,给彼此在生活空间上适当的距离,把重心放在营造更和谐的家庭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付出,或许才能让孩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消除中国现代家庭中尚存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关系残余。毕竟,正常的家庭应该是一个能让所有成员报团取暖的港湾,而不是让千千万万的莫瑞尔先生们、莫瑞尔太太们、威廉、保罗们不堪回首的地方。

 

[1]李俊.“病态母爱”的泥潭——从《儿子与情人》中探索爱的真谛[J].才智,2017(28)

[2]贾林培.《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大母亲形象分析[J].文化学刊,2017(07)

[3]孙冰冰.恋母情结对择偶的影响——以《儿子与情人》为例[J].名作欣赏,2018(18)

[4]魏斯华.困境·焦虑·抉择——《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


畸形的爱之莫比乌斯环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畸形家庭关系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