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完一遍,为什么还是不会答题?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最近听到同学们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强化班笔记做完了,我也背了一遍了,也觉得对框架理解了,为什么我翻开真题汇编,还是有很多题不会答?”这是个好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No.1 假如你是研究生导师
我想和同学们先讨论的是:如果你是研究生导师,你会怎样出题?
假如在分析论述题上, 第一种出题方式全部都是基于学生的背诵来答题。比如说:你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这是我们上课讲过的内容了,同学们背下来就可以答。
如果说我们还要再出一道题:你如何看待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我想你可能会选择出第二道题,因为你现在的位置并不是考研学生,而是研究生导师。你认为第一道题学生背会就可以答题了,这道题没有区分度,怎么能选出来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呢?
第二道题有区分度,它基于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全盘了解,同时又能考察每个人对知识点资深的理解和认识。它不完全靠背诵来答题,也不存在标准答案,而是看每个同学有什么样的认识。
我们在十个卷子当中可能只有一个人有资深的思路,当把这十个卷子放在一起,水平立马就能看出来了。这就是文科卷子的特点。
我敢说我们多数学生,如果要选一个分析论述题,你会选我刚才讲的第二道题,而不是第一道基于背诵的题。如果你未来想当老师都想当这样的老师,那么你现在该当什么样的学生,要怎样才能胜出这场考试呢?
说完了这样一个出题的前提情况,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我想总结的是国家和高校老师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我们要找的研究生是基于认识中国教育国情和热点,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够有逻辑性地写出一篇论文,甚至可以旁征博引,谈出自己的观点,用我的话说叫做拥有教育学素养。
No.2 如何答题才能得高分?
所以我们可能在翻开真题汇编之后,一些名词和一些简答题都是你背了就会答的,而这些题就全靠背功。
还有一些分析论述题和个别名词,非常考查学生对教育学的综合理解,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广度,它不要求你背了什么答什么,而是要求你综合性地用自己所学的所有知识挑出重点来记,组织出一套有逻辑性的答题方式。
我提醒大家,你们如果想把每句话都背下来,很有可能你背下来了考试都用不上,因为我们的出题非常概述或者说非常综合并且要结合热点,你不知道要把背的哪一块东西写上去,你光把第一块内容写完就写了A4纸的3/4了,你都没有时间再去答其他方面了,所以你就答好要点就行。
聪明的同学在听我和高歌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会知道,要背的就是老师板书当中不可分割的关键词。其实我讲课的板书很多,为什么多?因为我讲到了不可分割的关键词。
我希望同学们就记到这个程度,就够你记很多东西了,记忆的负担一点都不轻,还想去把整本书背完,而且背完了,你也不会成为老师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文科考试的宗旨就是灵活与迁移,用教育学素养来答题,不完全是用自己背的条条例例来答题。但是我上课还是为同学们规定了最基本的条条例例,因为它能解决同学们在考场上50%遇到的题,剩下50%的题就需要变通性的来答题。
我也知道同学们单纯学一个有框架的强化班,不可能就把知识全面学完,不可能就能做很灵活性的题,但是如果强化班包容东西更多,学生们就更是感觉学习量很庞大,不利于让大家在学习当中建立信心,所以强化班我们结合了一部分真题,像最新的教育方针的描述和理解,就是我纳入到强化班里面的,你已经可以用很多内容来答题了。
我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同学说:“我感觉徐老师随手板书的几个词,一组织就是一个简答题或者分析题的答题要点,我就学会了,我看到这位同学的说话我就非常的高兴,我觉得他几乎通透了,知道该怎么进行学习了。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同学还停留在认为背完所有东西就能答题的层面,所以我们需要真题班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年的真题班是第一年给同学们分为高频常见题和有难度的题来进行讲授的,而且就是高频常见题上我都会告诉大家怎么答题才能拿更高的分数。
在我今年给同学讲题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我个人的能力又提升了一个层面,就是因为我对知识点越来越熟悉,而且我能够旁征博引,结合当下的中国热点来进行答题,我不局限于我背的所有的东西来进行答题。
No.3 如何利用真题班?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这样来利用真题班:
第一点,你一定要熟背相关知识点。如果我们大纲知识点背不好,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迁移知识和灵活应用的,甚至你都不知道这道题在链接什么知识点。
我们很多同学失败就失败在这一步,连链接什么知识点都不知道。我建议大家熟练背诵,反复学习是我们整个考研全程当中稳抓不变的关键要素。
第二点,在熟背的基础之上,一定要认真审题。我们很多同学根本不认真审题,所以说你链接的知识点就会错误。
第三点,能够基于自己的背诵,经过认真的审题来链接相关知识点。这就很考查同学们的熟练程度。在我讲真题班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个知识点,我可能能链接2到3个知识点甚至四个知识点,但是我们很多同学一个知识点都链接不上,或者只能链接一个,这就说明我们知识点背得不够成熟。
想要做好链接知识点,那你就需要把各个科目的知识放到一起来,而不是认为原理就只靠原理来答题,教育史就只靠教育史来答题。
第四点,要学会迁移知识。所谓的高层次链接就是迁移,我经常在答述评教育史的题的时候,评价部分我就在用教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在答教育心理学的述评题的时候,我也会用教育学原理的知识。我在答一些教育学原理题的时候,我也会去迁移中外教育史的知识来做阐述。
所以在我看来经常要答题论述的话也就那么些,不会特别多,而关键在看你有没有把各个科目链接在一起,能够进行这种跨学科的迁移,当然这需要基于背诵,所以背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背书不够熟练,你就根本做不到链接知识点和迁移知识点。
第五点,要结合热点和国情。我们答原理题和其他学科题的时候,除了链接知识点,还必须要结合当下中国的热点、国情,也就是时代背景,还要链接当下关于这个教育问题的当下教育热点,然后要有逻辑性的再来组织这些答案。
可是我们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觉得我只能想到我背了哪几条,哪几例不能够去链接热点。实际上我非常喜欢链接热点的题,因为它可以放活我们的思维。
“那老师这样链接的热点我可能会答很多问题,考试的时候会给我分吗?”
我在前一段时间跟不同高校的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他们无一例外告诉我,根本就不会参照什么标准答案来阅卷,而是按照老师纵深的教育学知识来看每个学生答题的逻辑性和思想性。
其实真正做到思想性的学生是少数的,而至少要做到逻辑性,可怕是我们很多同学连逻辑性都做不好。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放活自己的思维,一方面链接和迁移知识点,一方面利用我们上课讲到的拓展内容来进行学习。
No.4 一个真题班的例子
那么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举一个我刚刚录制完的真题班的例子来和同学们做一个说明。就拿德育这个名词来说。
“老师,就是要答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这个学生答了德育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然后这个学生还想到我还背过德育的任务,我还背过德育的作用或者意义、德育的过程、德育的要素,我把这些都全部答上去,我答得跟一个简答题一样多,我觉得这个名词我应该答的差不多了。这是第一个同学。
第二个同学,只背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然后它把广义狭义答完答了三行,他觉得太少了。于是他跳出了我们背书的思维。
他答的是当下我国德育的现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德育地位几乎边缘化,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是重智轻德,导致德育的实效性非常薄弱。好,两行来了。
然后他又增加了一个,除了广义狭义和现状,增加了未来德育发展的趋势,这样答的:我国正在解决这德育重要性的问题,如最新的教育方针当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德育内容生活化,在德育途径上多途径化,德育方法上多样化,来突出德育的实效性,甚至加强师德建设,让老师的师德成为学生德行的一面镜子和榜样。
他调用了我们上课讲到的教育方针的内容,调用了我们上课讲到的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途径多样化,调用了我们上课讲到的师德内容,他不需要展开作解释,但是却体现这道题他懂的东西很多,他不是一个死背书的学生,他能联系当下的现状和趋势来进行答题。
下面你再次回到一个身份,你又成为了研究生导师,你在这两个研究生里面只能招一个学生,我问大家你会选谁呢?我敢说99%的学生都会去招第二个学生,不会招第一个学生,因为第一个学生是基于背书的学生,第二个学生是有思想,了解中国国情,能使用教育学素养来看待问题的人。
这一道题作为一个例子,我所有的真题班都是这么讲的!可能很多同学听真题班会觉得我的真题班有难度,难在我在旁征博引,我在把上强化班讲的东西迁移过来,告诉大家怎么答题,可是只有这样的讲解,才能彰显教育学研究生考试的高度,才能匹配上研究生考试所需要的程度!
所以不要再把考研当做一个资格证考试,认为随便给些应试的东西就能够考过!如果说应试,我自认为凯程的框架,凯程的关键词,凯程基于背诵的12345的打包词汇等等都是利于大家去应试的。
但是我们除了应试,更要知道一定要去听老师的拓展内容,一定要去把自己的思维放活,能够把上课讲到的很多东西迁移过来答一道题。
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们凯程老师讲的真题班,也希望能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学完了强化班怎么跟真题来进行对接,我们在真题班中集中解决这个问题。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徐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