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小国武装:爱沙尼亚(下)别具一格的空军、海军与国民自卫队

因为混乱的编制,爱沙尼亚的陆军看起来很不像是一支“整体”作战力量(但这不代表它不能打,只是很混乱,战时恐怕是分防区协调而不是整单位机动)。然而相对来说,其海军和空军的配置就比较规整了,甚至颇具特色,这一篇我们就来看一下。

(一)空军

爱沙尼亚空军在某种程度上比拉脱维亚空军更成体系,但是可惜的是其单位在1939年9月时没有完全组建完成,但我们仍能一窥其整齐风貌。

空军非常规范的被分成了战斗部队、空军基地部队和防空部队。其中,战斗部队共三个航空团,每个团下辖2-3个航空营。就军队级别上看,爱沙尼亚似乎比拉脱维亚要高一级(拉脱维亚的基本航空战斗单位是连,称之为“师”),然而,爱沙尼亚的航空营和拉脱维亚的航空连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不同的是,爱沙尼亚的航空师是预订扩编之后的团一级的称呼(也就是说未来应当发展为三个航空师)。
其别具一格的体现是,每个团都有2-3个基地单位(第1.2团有一个主要飞机场和两个备用飞机场,第3团则是主机场一个,备降机场一个),一个单位是主要基地(跑道),另外的单位是后备基地(跑道),设置也十分合理:第一航空团在拉克韦雷(爱沙尼亚东北部里亚内-维鲁县首府),第二航空团在塔尔图(爱沙尼亚东南部塔尔图县首府),第三航空团在Jagala(在首都塔林的东面)。三个团的后备跑道和基地都在本县内,可以说设计周详。

爱沙尼亚的三个航空团,很不幸的,都没有完全组建完成。每个航空团名义上有两到三个营,实际上暂时都只有一个营(至少截止1939年9月如此)。第1航空团的第2营是其成型的单位,有2架PON-1A和5架(一说4-7架)Hart战斗机。需要注意的是PON-1是爱沙尼亚的国产战斗机。

第1营的部队原定为10架布伦海姆I型轻型轰炸机,非常不幸的是还没有交货。

第2航空团也是只有第2营,包括2架PON-1A战斗机和3架苏造Letov S-228E战斗机,

还有资料认为第2营还有一架英造Avro Avian战斗机(其早先的本身设计并非为了战斗,然充数)。

第1营的部队原定为10架Westland Lysander I 战斗机,一样,没有到货。

第3团只有第3营成型,包括2架斗牛犬战斗机(一说有4架),4架Avro Avian战斗机和1架英造Avro Anson I(属于侦察/轰炸机)。

第3团第1.2营原计划装备12架Vickers Supermarine Type 332水上飞机/攻击机,但也没到货(英国进口的怎么这么多没到货,运输船员都在喝茶吗?)。

空军的第二个部分是基地部队,部队番号名称就叫“塔林空军基地”,这一单位下方下辖3个部分:战斗部队、飞行学校和飞行靶场。
第一部分是本地驻扎的空军部队,包括1架PN-3海军飞机,2架苏造PTO-4,1架Avro Aviar(也许是Avro Avian)


第二部分是飞行训练学校,包括一个地面训练部和空中训练部。地面训练部包括一个教导连,一个基本飞行指导分部、一个机载武器指导分部、一个无线电/摄像教导分部、一个补给站教导分部、一个工坊/车间。空中训练部包括两个飞行学校(连级),就教练机配备上,两个学校共有7架Avro 504(一说4架,也许是因为已经掉了三架,毕竟那个年头飞行事故高发)、

3架Avro 626、

1架Siskin ADCIII(希斯金训练机ADCIII)。

空军部队还包括一个空军信号部队指挥所和一个防空炮团。防空炮团下辖5个防空连(其中3个在组建中)、1个高射机枪连、1个空军信号连,还有一个探照灯营,包括3个探照灯连。这些单位全部摩托化了。
(二)海军

爱沙尼亚海军,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波罗的海分舰队、佩普西湖分舰队、岸炮团。
波罗的海分舰队规模比较大,海军战斗部分有11艘舰艇,包括1艘摩托鱼雷艇、2艘潜艇、2艘燃油驱动炮艇、2艘布雷艇、3艘扫雷艇、还有一艘似乎是总统快艇(蛤?)。而海军辅助部分包括18艘舰艇,包括5艘破冰船、4艘测量船、1艘拖船、7艘交通船(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运输船)和一艘作用不明的舰只。
佩普西湖分舰队(也即是楚德湖,两边一边一个名字)一共只有9艘舰艇。2艘战斗舰艇包括1艘小炮艇、1艘巡逻艇。后备分队包括3艘小炮艇和4艘巡逻艇。
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是,佩普西湖分舰队实际上行动时要属于第2步兵师,这编制实在是太诡异了,因而我还是很无奈的说一句:贵圈真乱!

岸炮团则包括4个岸炮垒营。
驻扎在Aegna的岸炮营:第1连有4门305mm火炮(装甲掩体)和2门57mm高射炮。第2连有4门152mm火炮,第3连有4门130mm火炮,第10连有3门37mm防空炮(一说还有2门75mm防空炮),第14连有4门75mm防空炮(一说2或4门76mm炮)
驻扎在Viinci的岸炮营:第7连有3门120mm火炮,第8连有4门152mm火炮,第11连有4门152mm火炮,第15连有2门102mm火炮。
驻扎在Suurupi的岸炮营:第6连有4门234mm火炮(半装甲炮掩体),第9连有2门120mm(一说有4门),第13连有2门37mm防空炮(一说是两门76mm炮)
驻扎在Naissaar的岸炮营:第4连有4门152mm火炮,第5连有3门152mm火炮(一说4门,个人认为应当是四门,毕竟这里一组组都是以四门为一单位为主,也许是有一门炸了膛或者弃用了呢),第12连有5门75mm防空炮。
除了四个岸炮营之外,还有一个连的岸炮训练单位。
(三)国民自卫队

国民自卫队一般都是按照地方行政区组建的,因此15个行政区组建了15个国民自卫团。其中有13个并没有具体标注有什么部队,不过按照顺序应当是直辖部队——次级行政区划单位。这里有详细标注的只有塔林国民自卫团和萨雷县(爱沙尼亚西南部的岛屿省份)国民自卫团的编制,我们不妨来一窥究竟:
塔林国民自卫团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次级地方部队,将塔林治下的7个区域,每个区域组建一个自卫队,具体参考图左侧那一列名字。第二部分是特殊部队,包括1个炮兵团(下辖1个野战炮单位和1个海岸要塞炮单位)、1个独立海军后勤单位、1个独立铁路后勤营、1个技术单位、1个轻步兵营、1个野战医院、1个独立机枪连、1个独立化学连(毒气部队,为毛国民自卫队也要有这个啊......难道是烟雾弹?)、1个独立信号连。
萨雷县国民自卫团也一样,第一部分是次级地方部队(未列出,也难以参考),第二部分包括3个独立步兵营、1个自行车连、2个炮兵连、1个独立信号连、1个步行工兵营、1个劳动连、1个骑兵单位、1个野战医院、1个兽医队。
可以看到,这些国民自卫团的单位极其丰富,绝非德军国民冲锋队可以比拟,是正规的人民预备役部队。

总的来说,以上两篇文章便是爱沙尼亚的全部武装力量,这些部队在1940年苏军来临时大部分编入了苏军,当然,也有部分装备被藏了起来,后来德军来了之后,也采用了这些藏匿的武器来部分武装了一些当地组建的武装部队。
下两篇,我们将介绍立陶宛的武装部队。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