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算是一部好坏参半的科幻片(含剧透)

2023-03-04 18:28 作者:月安居士  | 我要投稿

个人观点:好坏参半,7分中肯,8分立场

作为科幻电影,它算成功,有很好的设定,有值得认可的特效,有一个让我认同的内核,最主要是有好的票房;但它也有很多缺点,作为电影节奏不是很顺畅,角色所做决定令我不解,结局的强行煽情等。

对于刘慈欣,我了解并不多,主要是看了小说《三体》,其它一些短篇。基于这些我对他小说评价是:设定精彩,硬科幻(不愧是工程师),对人性描写比较深刻,对世界的未来描写比较悲观。《流浪地球》小说我并未看过,但从电影能看到一些他小说的影子。

电影背景:太阳即将发生氦闪,太阳系内一切都将毁灭,为延续人类文明,人类计划在地球上建立大量行星发动机,从而使地球逐渐加速逃离太阳系,去往一个新恒星系,这个计划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

该电影讲述的是地球经过木星期间,大量发动机熄灭,地球即将撞向木星时,无数平凡而伟大之人无畏牺牲,重启发动机,并引爆木星,拯救地球的故事。

电影叙事角度是刘启一家及其朋友。

以下便是对电影的剧情描述及看法:

我将电影分为三段,一序章,二开篇,三主体

剧情描述:电影开头是刘培强(爸爸)和刘启(主角)及韩子昂(姥爷)一家的对话,这段情节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亲情线。它让我们在刘启和刘培强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交流的情况下,也能认识到他们父子情深。同样电影中间及后期也会闪回这段,解释了刘启为何对其父亲又恨又爱,并为刘启引爆木星留下线索。

看法:我很喜欢这种贯穿式的表达,正如契诃夫的观念:第一幕的枪,第三幕总要放。这把“枪”就是这一整段的对话。这种也是电影以及文学作品的常用手法。

开篇

剧情描述:时光流年,无父亲情况下长大的叛逆的刘启带着叛逆的韩朵朵(妹妹,韩子昂收养),违规上地表,并开走了分配给韩子昂的装载车在地表驰骋。随后是该电影最精彩的片段,镜头从转载车开始拉高拉远,让我们见识到了行星发动机的巨大,并且看了地球上一万座发动机的一起推动地球流浪的宏大场面,镜头流畅地过渡到正在领航的空间站上,伴着令人激动的背景音乐,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创造性。接着角度转向刘培强,一个兢兢业业工作14载的中国领航员终于可以退休,剩下的便是归程,但危机也即将来临了……

看法:这段剧情有两个亮点,一是韩朵朵在校念书时老师对学生提问希望是什么,一个学生有板有眼的念答案跟后面韩朵朵求援时令人动容的描述“希望”形成对比,让我感受到韩朵朵的成长;二是一段从小到大的行星发动机特效展示,特效质感并非多好(这也是全电影的特效的缺点),然而即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态度令人感动。我们虽然没有追上好莱坞的特效,但我们没有放弃追赶;虽然它依然有些粗糙,但我们确确实实的在快速提升。

剧情描述:随后刘启因偷车被发现而被捕,拘留所中结识损友蒂姆,韩子昂赎人不成亦被抓,此时地球正在经过木星,…剧情如瓶中过热之水,轻轻一晃便暴沸。数以千计的发动机毫无征兆熄灭,被木星捕获的地球发生了剧烈灾难,为拯救地球,全球发起“饱和式救援发动机”动员,为重启发动机不惜一切代价。而韩子昂,刘启,韩朵朵,蒂姆等人用于逃离险地的运载车也在去往避难所的途中被救援队征用,用于运输重启发动机的火石,四人一同成为了救援队的成员。而空间站也为了支援地球,进入低耗模式(全体休眠)……

看法:这段剧情是整部电影剧情的转折点,前部分虽有暗藏危机,但也相对平稳,但此段之后,便是标准的灾难科幻电影,算得上承前启后。这里有一幕是整部电影给我最震撼的地方:不计一切代价饱和救援发动机。当带入电影的时候,发现这个不计代价真的显现人类个体的渺小和群体的庞大。在天崩地裂的时候,不仅不能救援受伤的部分全体,还要不顾自己安危奋力向前,因为我们都需要怀着我们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能重启发动机的人的想法去行动。这也是在外国(尤其美国)科幻电影中见不到的一幕。仅仅这一幕便是脱离了个人英雄主义,群体的共同奉献才是成功真正的保证。

主体

剧情描述:救援队在经过被冰封的上海时,刘培强与救援队通话,要求队长王磊保护自己的家人,这段也引出了刘培强与刘启之间的主要矛盾:刘启妈妈的死是因为刘培强决定不再治疗刘启妈妈。两方通讯之时,救援队遇到崩塌,通讯断开。空间站人工智能moss也在评估灾害结束后,决定撤离。此时刘培强既担心家人安危,又认定moss属于叛逃,但身处休眠仓的他似乎无计可施……

救援队随逃出危险,但车辆损坏,只能通过大楼电梯通道运出火石,过程中一名救援队成员与韩子昂牺牲,这段闪回了韩朵朵的身世,她是韩子昂收养的孩子。蒂姆与心灰意冷的刘启、韩朵朵准备回家,而救援队决定步行完成救援任务。刘启等人回家途中遇到一辆完好的装载车,车中结识发动机技术员李一一,救援队途中得知杭州地下城已毁,绝望的救援队成员周倩摧毁了火石(手枪摧毁),王磊准备解散队伍之时,刘启开车而至,他们决定听从李一一的建议驰援苏拉威西赤道发动机……

空间站中刘培强暴力破除休眠仓的封锁,和好友马卡洛夫准备去总控室处理moss叛逃的问题。过程中马卡洛夫牺牲,经历千辛万苦的刘培强到达总控室后却得知太空站的撤离是联合政府的命令,而非moss的叛逃。

途中的刘启等人看到苏拉威西发动机成功被其它救援队重启,正以为饱和式救援成功后,听到了太空站的全球语音播报,地木相撞是不可避免的,救援行动注定失败,即使所有发动机重启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动力推离地球逃离木星。绝境之中,刘启与李一一想到了通过发动机等离子体引爆木星,从而通过冲击波推离地球的计划,救援队众人重拾希望,展开了最终的救援……

空间站播报现实情况后,诸多救援队不再相信CN171-11的最终救援,一心只为与家人相聚。刘启等人只能依靠自己实施计划,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牺牲多人,然而还是因为一个救援队的力量太小,不能完全实施计划。最终急中生智的韩朵朵通过通讯码联系到了刘培强说明了具体情况。刘培强获悉后联系联合政府,以情动人说服联合政府相信这最后的经moss计算成功率为零的机会。韩朵朵借由获取的广播的哭诉求援才让其余救援队回心转意,愿相信那最后成功率为零的被称为奇迹的计划。在众人合作下,发动机只差一线便可点燃木星,这时刘培强以太空站的牺牲补足了这最后的一线,最终地球被推离,“流浪地球计划”得以继续,故事也还在继续……

看法:电影主体部分很多地方我看不懂。

第一:为什么火石那么容易被破坏(几枪就被弄坏了)且需要从其它地方运输?

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全球战略物资,保护性太差。而且作为紧急需求物资,其距离发动机位置太过偏远。而且从电影中看出火石数量并不少,否则无法实现饱和救援。,

第二:为什么其余救援队就跟工具人一样,说走就走,说回就回?

其余救援队在刘启他们最终救援时一个回头的都没有,但在听完韩朵朵动情求援后又全部回头。

第三:为什么刘培强这种人能成为中国领航员,甚至是个军人?

他完全违背了一切以上级命令为准的行为模式整部电影全是他的私人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低耗模式时不顾一切的想联系刘启,最终空间站引爆时的行为先于联合政府的命令。

第四:为什么全球智慧的顶端联合政府的会有那么奇怪的行为方式?

得知救援计划必然失败后的让救援队强行救援与得知地球还有一线生机时,让救援队回家与亲人团聚之间的矛盾,前面意味着联合政府没有放弃过希望,但后面又意味着它们放弃了希望。

第五:为什么moss会无缘无故语音播报一个信息——灾害评估结束,准备撤离?

这个信息似乎是强行读给刘培强及其余尚未休眠的站员听的,moss完全可以只用默认处理的方式执行命令。

第六:最后的引爆木星成功是否太过儿戏,虽然有所谓的牺牲?

救援队至少有三个是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或者相关知识的,而李一一的计划提出后问有谁还有疑问时,大家举手,而李一一恰恰当作没看见。只为强行增加笑料而把计划的重要性拉低了档次。

第七:这种引爆木星真的可能实现吗?

这只是我自己的疑问而已,与电影无关,地球已经停止自转,还存在能使氢气引爆的大气成分吗?

电影有很多优点:特效虽然不精致,但是量大,而且宏大场景多;配乐精彩,印象深刻的地方有第一次展现行星发动机和地球流浪的画面配上配乐很震撼,第二次是引爆木星配乐的燃;虽然没有很好的展现立意,但还是表达了不同于国外一人拯救世界的观念——群体才能拯救世界;虽然故事描述的不流畅,但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对它的评价是:虽然不是世界上的优秀科幻片,但算是中国科幻片中的里程碑。

一点思考

电影从序章刘培强“上天”,刘启“入地”开始,就注定是双线叙事的模式,一个是地球,另一个是太空站上的故事,两个故事线围绕着“个体面对全球危机时,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如何做出抉择”的主题不断延伸,最终交融于一点,不放弃的共同牺牲才能成功渡过危机。

电影刘培强和救援队形成鲜明对比,刘培强以“小我”为核心,不断用职权为家人保平安,开始为刘启和韩子昂拿到地下城资格,用moss为家人寻求避难所,不顾指令暴力破解睡眠仓。救援队是以“大我”为核心,不论队员死亡都要将火石运往发动机,完成自己的职责。

做个简单假设,假如空间站和地球上所有人都和刘培强一样,那么地球发动机根本不可能重启,这一点从后面一段韩朵朵求援无人应可以印证。所以当所有人都以“小我”为主,则救援必定失败。

当所有人都和救援队一样,结局又待如何?只能说不一定可以拯救所有人,但文明会以更高的几率得以保存。这一点电影也给出了一样的答案,正因为饱和式的救援存在,无数人前赴后继,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全人类生存为目标,行星发动机才得以重启,为后面能成功引爆木星埋下种子。

然而有意思的是导演后续的安排,发动机重启已无效,木地相撞似成定局,真正的危机来临,刘培强和地上救援队身份调转了过来。一个愿意舍弃“小我”拯救地球(即使几率为零),而大多数救援队又以“小我”为主(宁愿回去团聚),甚至最后刘启都情愿刘培强不去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又可以假设,如果救援队都以“小我”为主,那么地球必然毁灭。而电影中正是救援队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重新回到发动机,才使得地球得以拯救。

所以导演在面对“全球危机时,小我和大我我们如何选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是中国的答案,那边是“大我”。

但仅仅分析是不够的,得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关于“小我”和“大我”,我个人倾向于“小我”,原因有三

一,我个体天性的自私,导致我宁愿选取更符合我自身利益的选择

二,我个体智慧未足,即使智慧告诉我“大我”能让人类物种更好延续,但智慧不能压住我自私的选择

三,人之间的信任,所谓人类走向共同体是不可能的。信息交互不可能完整,不可能充分的情况下,我不能确定我的利益是否会因为我选择“大我”的情况下,他人也选择“大我”。恰如囚徒困境。

但有意思的是个体自私的选择是有可能导致集体选择的非理性。所以都是我这样的人,资源有限下,那么毁灭可能性很大!

题外话

小时候,有一部电影叫做《机器侠》(说来也巧,也有吴京),当时宣传的可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后面也接触了刘德华的《卫斯理》,挺不错的)。所以对其很期待。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以至于我对中国科幻电影观感都不是很好。

而超级英雄电影更是天渊之别,《蜘蛛侠》系列、《超人》系列、《蝙蝠侠》系列、《X战警》系列、《神奇四侠》等等让人震撼,中国有了一部周杰伦的《熊猫侠》……

我一直很喜欢科幻电影,里面的天马行空的画面让我好奇心得到满足的的感觉总是让人期待,而在当时,美国科幻片是最好的(《变形金刚》对我的震撼至今难忘),所以我当时也是美国科幻片的拥趸。小时候也没什么文化入侵的概念,心思单纯,只要好看,我就喜欢。而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和西方的意识形态不一样,“个人英雄主义”、“文化入侵”、“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国界”等等也就慢慢理解了。

但是有些被潜意识影响的东西已经很难改回来了,比如我在筛选科幻电影的时候,“欧美”常常是筛选词,而中国的科幻电影往往不好看,我还是潜意识里期待着小时候的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感觉。

但我相信《流浪地球》的出现能让我改掉只筛选欧美科幻电影的习惯,说到底我还是个俗人,电影画面好看,特效多,剧情通顺我就不会太挑,看电影不是为了学到什么人生道理,而是获取一份闲暇时光的满足!

算是一部好坏参半的科幻片(含剧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