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解说 31.罗特列克 /法国伯爵贵族不当,跑去当穷小子 / 底层人物的专职画

印象派 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作画。如日出,画家们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画,所以他们必须很快地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估计细节(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
后印象派 没有特定形式地画法,只是把印象派后面出现的无法归类的画家,称为后印象派
巴黎市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使前印象派画家的画中开始歌颂工业革命

克劳德·莫奈《阿让特伊铁路桥》
莫奈34岁时移居到塞纳河畔的小村阿让特伊,以当地景色为素材进行创作。莫奈毕生都致力于对光的流动和色彩震荡的捕捉,他深深沉醉于阳光在大自然中闪烁的身姿,他忍不住要记录这一难以捉摸的瞬间的美,这是艺术家为对自然对生命的强烈的感受力以及忠实记录的欲望所驱使的。
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

这幅作品是梵高继《夜空》后再次尝试夜景之作。画中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呼应,夜晚的星星被它们自己的光晕环绕成圆形,画面通过暖色光线的强弱和间隔排列,表现星星的远近位置。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人、色彩、光线的相互烘托,让画面产生了高度的美感和感染力。该画作光与影、明与暗和谐组合构成摇曳多姿画面,是一幅洋溢着欢乐、愉快时代精神的印象派画作。
大都会充满希望和梦想,画中没有忧伤,色彩明亮、温暖
梵高和高更的画远离了巴黎,工商业的高度发展使人更匆忙,贫富悬殊大、阶级落差等问题

高更《塔希提妇女》

梵高《吃土豆的人》
蒙马特区是巴黎最重要的画家聚集地

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圣心大教堂
历史背景 1871年,一场名为“公社战”的内战将巴黎与法国分离。这场内战起源于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败北后,一部分民众因社会的阴郁和政治的混乱而对当时政府丧失信心。于是在巴黎,反提耶政府的巴黎民众在巴黎城中设路障,筑街垒用以阻挡来自凡尔赛的政府援兵。反政府的巴黎民众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艰难抵抗,但终究没有抵御住强大的军队,提耶政府的士兵最终冲开了起义民众筑起的防线,援兵进入巴黎城。当政府力量反败为胜后,当权政府组织了一次大屠城行动,将曾经反抗他们的血肉同胞全部杀死。
落魄的艺术家进驻蒙马特区,年轻、未成名、贫困潦倒(梵高、高更、修拉等)
红磨坊之夜最初是一个咖啡馆和酒吧,后来逐渐发展成以歌舞表演为主题的夜总会。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装,表演充满激情和感性的歌舞表演。红磨坊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巨型红色风车、装饰华丽的舞厅等。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法国贵族家庭出身、后印象派画家、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艺术先驱,为人称作“蒙马特尔之魂”。
他的父母都是伯爵,意外摔伤和多代近亲通婚,使患有遗传性疾病的罗特列克停止了腿部骨骼发育,身高不到150公分,生于法国阿尔比,逝于马尔罗美城堡,年仅37岁。

绘画作品
罗特列克承袭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等人画风,以及日本浮世绘之影响,开拓出新的绘画写实技巧。他擅长人物画,对象多为巴黎蒙马特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底层边缘人物。
特点 善于用精练的笔触,用鲜明的大块色彩对比组织画面,刻画人物性格。

罗特列克《红磨坊的舞会》

罗特列克《用早餐前的罗特列克伯爵夫人》

1880年16的罗特列克《自画像》画中脸部暗淡显示心中的忧郁
父亲厌弃他,他从家逃亡后没有选择富足的十六区,而去了蒙马特。从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到卑微、低贱的边缘人生活。认同了社会的边缘人,如流浪汉、妓女等。
绘画是艺术家内在生命的表白。

罗特列克《身体检查》

罗特列克《洗衣女》

罗特列克《宿醉》

罗特列克《步入红磨坊的拉·古留小姐》

罗特列克《费南迪马戏团的女演员》

罗特列克《裸女》(接待完客人用水盆洗澡,荒凉的肉体,喜悦共同分享,忧愁共同分担)

罗特列克《在床上》
罗特列克为红磨坊绘画的宣传海报(石版画)多保留在奥赛美术馆

《伊格兰汀小姐剧团》

《拉·古鲁》

《简·艾薇尔在巴黎花园》

《日式酒馆》
罗特列克的用绘画让我们重新认知性产业,关怀到那些低贱卑微的女性,用情感画出了这些人的生命真实的样态。
菲利克斯·费内翁 Félix Fénéon(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画廊管理人,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886年他首次提出“新印象派”的概念,在随后的50年里,他成为了“新印象派”最忠实的伙伴和赞助人)评价罗特列克的街头海报会成为历史名作。
罗特列克使艺术走向街头和大众,艺术来自于民间,艺术不一定是昂贵的,艺术可以是朴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