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之具——历代咏茶名篇集(2)
总编/梅思源

评茶经二之具·南浦
梅思源
天佑古溪山,
放晴时,
苞蕾撷采梧槚。
蒸青荡留香,
防氧化、
初闻兰馨清雅。
捣磨杵臼,
声传石碓香飘洒。
压按装模堆密室,
拍打翘英贯洽。
邀嘉叶入瓦甑,
焙甘露、
高火淬炼一霎。
穿贯紫云腴,
封圆饼、
尽显美观方大。
时代变化。
创新科技为龙马。
伟大祖国为驭者,
瑶草盛繁华夏。
茶经 作者 / 【唐】陆羽
第二篇:具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竹篮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箄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灶、釜、甑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杵臼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 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 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穿,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 ,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 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翻译(白话文)二、茶叶采制工具
籯,又叫篮,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
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穿,江 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 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地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用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 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思源说《茶经》
一、采茶
在《茶经》的写作年代,采茶一般只用竹篮,竹篮成为我国最普遍的采茶用具,是因为有很多多的好处的缘故。在我国产茶的地方,一般都产竹。用竹制篮,就地取材,取用不竭,而且竹质轻,竹价低,可说是价廉物美的材料。竹篮既通风透气,可以避免鲜叶叶温升高,发热变质。
人工采摘,已由单手摘进而为双手摘和铗摘。我国广大茶区已大量动用铁摘,就是用剪茶铗套上小布袋来采茶(样子类似于园艺剪)。人工采摘的好处,主要是可以保证所有的茶,都按采摘标准采茶,不会混入次品。人工采摘的主要缺点是费工太多,特别是面积较大的茶园,在摘茶旺季,劳动力的供应成为极大的问题。
如今鲜叶的采摘正从手工采摘过渡到机械采摘,采茶的工具将逐步由采茶机来代替至于我国采茶机械的研究,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先后设计了手动、电动、往复切割等不同形式的样机,现可供使用的已有数种。采茶机的作用大小,与茶树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有成行成列的茶树、整齐的树冠和一致的萌芽期,才能有效地运用采茶机。所以,用机械代替手工采摘,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改进采摘机的设计,向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二是改进茶园的基本条件,包括茶树长势、芽叶萌发整齐度、茶树的高幅度、树冠面培育状况等,以尽可能地适应采茶机的要求。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采摘所需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动量的50%,对采茶机具的更新换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蒸茶
《茶经》中所提到的蒸茶工具,共有五种,即灶、釜、甄、箪和叉。具体地说,就是没有烟囱的灶,有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厚边)的锅,木制或瓦制的圆筒形的蒸笼,竹制的篮子状的蒸隔,再加一个有三个哑杈的木叉。
土灶的进柴口大,如果有烟囱,通风充分,热量易于流失,灶内温度降低,就不利于煮水。锅要用有唇口的,主要便于在水干时加水,因为锅与蒸笼的衔接处是用泥封住的,这样可以防止漏气和移动。如果用没有唇口的锅,就得打开盖子,从顶部加水,蒸气从而会大量散失,可见这种设计是很合理的。蒸隔用锅状的而不用平板式的,是为了便于取出所蒸的芽叶。木叉用以翻动抖散蒸叶,为了不使汁液流失。
用《茶经》中所提到的蒸青方法制茶,最重要的是“高温短时”,即迅速提高蒸气的温度,抑止酶性氧化,防止腐烂变质,这只能用提高蒸气压的方法来解决,因此要尽可能把蒸具密闭起来。《茶经》中所说的蒸茶工具,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设计的。但《茶经》没有提出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蒸青温度、时间、投叶量、摊放厚度等等。
三、成型
《茶经》所说的茶是饼茶,所以成型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压制成型一共有三道工序捣、拍、列。捣茶需要用杵臼,类似捣米的工具,使原料碎烂。拍茶需要用规、承和襜,规就是模具,铁制成,有花型、方形、和圆形三种,不过很可惜《茶经》中没有具体些它的大小、尺寸,要不然我们就能得知唐代饼茶的大小、尺寸了。承就是放置模具的石桌或粗木桩。襜就是油绢或旧衣,相当于拍茶时的桌垫。列茶需要用芘莉,把茶置放于芘莉上使它自然干燥。
四、干燥
饼茶自然干燥后,实际上属于定型的初步阶段,还需要人工干燥。人工干燥需要用到五种工具:棨、扑、焙、贯、棚。棨的用途非常简单,就是用它在饼茶的中心打一个孔眼。
朴的用途是“穿茶以解茶也”,“穿”是为了“解”,“解”就是解开和解送。朴以竹为之,这与“削竹为之”的“贯”不同。前者是软性的小竹,不用削;后者是硬性的大竹,所以要削。选用小竹串茶,是为了避免粘结,既便于运送,又可以使造型美观。烘茶工具,主要是焙。焙,在地上挖一个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再用土砌高二尺矮墙,用泥涂抹。培上置木制的棚,两层,高一尺。串在贯上的饼茶,搁在棚上分层烘焙。贯长二尺五寸,与焙的宽度相同。棚构于焙上,其长、阔度应与焙相同。烘干的方法是茶半干时,放到下棚,茶全干时,升到上棚。问题在于《茶经》没有说明烘焙的时间要多长,烘焙的温度如何掌握,用的是什么燃料,这也就使后人无法详细了解唐代饼茶的烘焙工艺了。至于“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可以理解为烘茶温度要先高后低,即经自然干燥后的饼茶,初上烘时,搁在棚的下层,烘到干了,就移升到上层。这对后人有所启发的。
五、计数和封藏
饼茶怎样计数?饼茶的计数单位是“穿”,这里的穿不同于穿过的穿,不是动词,而是是量词。而一穿的多少,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江东上穿1斤,中穿0.5斤,下穿0.25~0.3125斤。峡中上穿120斤,中穿80斤,下穿50斤。两地穿的单位重量悬殊过大,但《茶经》中并没有写出原因,根据现代学者推测大概有三个原因:①江东是用以零售的穿,峡中是用来批发的穿;②江东茶细嫩,峡中茶老粗;③江东是短途运输,峡中是长途运输。

六、结语
如今茶叶耕、采、制三个方面的生产工具,已面目一新了。除茶园耕作和茶叶采摘外,茶叶的初制和精制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采用新技术向连续化发展,流水线作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未来茶叶事业将会更加辉煌!
茶经简介:

陆羽
《茶经》是唐代陆羽编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不少与茶事有关的记载,但都是各书中的零散片断,直到《茶经》的出现,才有了完整而系统的茶学专著。《茶经》也引领了茶书写作的风潮,此后出现了大量有关茶和饮茶知识的专书,而《茶经》本身又成为后世茶书的范本。将饮茶提升为茶文化和茶道,给饮茶的程式灌注进了美学的意境和儒、释、道的思想。
陆羽生平

陆羽
陆羽十分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陆羽隐居苕溪,撰《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他一生坎坷,本是个弃儿,被善于考察茶事的智积禅师捡回,幼年寄养在李儒师家,与儒师之女李季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九岁回寺院,智积禅师授予茶艺。十三在戏班子学艺,后被太守李齐物收留,送书院攻读经书,其时与李季兰同窗共读,萌生爱情。
李季兰应诏入宫为才女,改名李冶,与陆羽中断音讯。陆羽因李齐物朝廷被害,断绝仕途之念,开始考察茶事,同时寻访李季兰。安禄山反唐,在杭州寻茶与李冶不期而遇。陆羽经余杭镇到达双溪乡将军山,开始写作《茶经》,后到湖州寄宿妙喜寺,与李冶重燃爱火,再定终身。陆羽因茶出名,进宫为代宗帝煮茶,建中元年,李冶因触怒德宗帝,被杖死。陆羽伤心欲绝。晚年浪迹东南各省,七十二岁死于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