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写好了,论述三小时。

◼️ 我相信,在接近两个月坚持不懈的整理专题、背诵专题、梳理答题框架、背诵、推文讲解、课程讲解的不懈努力之下,绝大多数人都能在拿到一道题目时,东想西凑的写出几个小标题作为论述的框架——也许我们现阶段还需要认真的想上一想,花上一些时间才能写出小标题;但有的时候,即使是想上一想,花上一些时间,小标题依然无法变成论述,论述是真难写,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写出来一个字要花10分钟。
◼️ 以为学会了小标题就会答题,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 想来也能理解,小标题和框架是背诵的记忆里残存下来的碎片,但残存不多的记忆也仅仅只够留给小标题了,论述那是一点都没记住。再加上有些小标题比较拗口和高级,光是读可能都要细细思索,何况把它论述出来呢...因此看了那么多的论文做了那么多的框架,普通理论高级知识点甚至小标题都能信手捏来,唯独论述依然平庸而普通——大佬们的一个理论一个标题学的可快,但大佬们的遣词造句是真学不来。
◼️ 在漂亮的小标题下,是平庸的、苍白的、无力的、东拼西凑的、前言不搭后语的、完全没有逻辑的、疯狂的、写了3个小时的、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的论述。
◼️ 论述写不出来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头脑中没有知识吗?其实不然。如果头脑中没有知识的话,小标题也是写不出来的。就是因为头脑中有知识(但不多),理解了部分概念(但理解的不全),以至于稀里糊涂背出了小标题,或者模仿着专题写出了小标题,却并不太理解小标题的内容以及小标题和问题的联系,才导致背诵的小标题是「孤立」且「生硬」的,不知道从何开始论述,也不知道怎么论述。
◼️ 今天就来讲讲怎么写论述!

🩺
10/26/Thur.
论述写作(不一定)速成手册
@TuTouSuo™️
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论述」泛指答题中包括「开篇引述」「小标题阐述」「结尾」在内的、除了小标题框架以外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论述的功能是对我们答题思路的「阐述、解释、论证、分析」,是用更为完整的句子来解释「我如何理解这道题」、「我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写这道题」以及「我的这个角度为什么是合理的」。
比如简单点说,写题实际上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命题来呈现你自己的观点,答题框架构就是我的观点,而论述就是对观点的补充说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不断的证明你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我的论证主题是「班班和花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那么我就需要围绕这个命题来多角度呈现我的观点——一般来说,观点的呈现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部分来呈现,宏观是社会层面,中观是组织层面,微观是个人层面,于是我的观点如下:
一、现实亲密关系: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关系
二、秃头事业搭档:共建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三、同频灵魂伴侣:星座性格人格的全面匹配
接下来,围绕着四大观点,我就需要继续论证。第一,我要论证「现实亲密关系: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关系」时,我就需要论述在宏观社会层面上班班花花得到了非常多人真诚的祝福(观点),比如秃头所的姐妹们都很支持(论据),社会上也有很多类似于她们这样的关系(论据),所以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扣题)。第二,我要论证「秃头事业搭档:共建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我就需要论述班班花花是秃头所的创始人,也是目前的主理人(观点),班班主要负责xx,花花主要负责什么(论据),两人分工明确且配合默契,所以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扣题)。
总结来说,第一,要夸她们合适,就不能只说合适,而要从社会、性格、星座等多个角度论证她们合适;第二,观点是什么就夸什么,不能在夸有很多人支持她们的时候同时说她们星座很契合,要循序渐近的、层次分明的来夸。
也就是说,论述的本质,其实就是对「观点」本身的补充证明,用足够多的「论据」来证明我观点是有道理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你足够让人信服的——同理,把这些内容放在答题中,论述中的「论据」,其实就是用以证明观点的「理论/专业名词解释」和「相关案例」。
现在回到考试中,考试论述就是为了让老师理解并认同你的观点,但同时因为时间相对有限,无法用长篇大论的方式一点一点逐级递进地说服老师,因此考场论述就需要做到两个关键点,即「围绕观点、有效论据」。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找到一条考场论述最基本,但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写作范式,即「背景+论据+论据+如何体现观点的扣题(我的观点)」。
再进一步把观点阐述的方法、论据几种组成部分、扣题的方法带入,一个完整的论述思路就是「背景(结合社会背景解释你为什么写这个角度)+论据(理论+案例)+论点(结合题目设问扣题,因此这就是xx的原因/影响/价值/目标/策略)」。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简答题/论述题/新闻评论的分论点/主题写作的论点/论文的观点阐述,都遵循上述基本逻辑。而如果在此逻辑的基础上,适当的变换语序、增加案例、引入更高级的理论或概念、展示出独特的思考角度,融入一定的辩证或人文主义思考,基础论述就会变成「内卷论述」。

🩺
🚰 基础论述:论点、论据、扣题
🕳️ / TuTouSuo / 论述不一定速成手册
既然前文提到,完整的论述即「前提+论据+论据如何体现观点的扣题(论点)」,那现在我们就把这三个部分展开进行剖析:
🔵 背景:我针对题目所产生的任何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技术环境中产生的,因此论述的第一句话,始终应该是分析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技术背景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看法,整体写作逻辑应当是「时代背景/技术背景+背景产生的影响)。
比如在「互联网舆论的特征」这道题下,小标题是「网络舆论的狂欢性特征」,那么论述第一句的论点阐述,就应该是「1」时代与技术背景:数字技术的开放性与赋权性带来了个体用户于网络平台的共同参与+「2」背景产生的影响:由此塑造了众声喧哗的舆论景观
🔵 论据之理论:论据一般紧接在论点之后,是对论点和小标题的补充说明。理论论据即使用新闻与传播学中的相关理论来进一步论证观点。
延续刚刚分析「网络舆论狂欢性」的例子,在(网络舆论趋于狂欢化)总这句话之后,可以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或者是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予以阐述,即“正如巴赫金用狂欢理论说明当人们处于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反的空间与秩序中时,则会表现为混淆身份、打破层级隔阂的狂欢,互联网空间作为相对于现实世界第二空间,在赋予了个体以赛博身份的背景下,也同时打破了现实身份而带来了狂欢的可能性。”
🔵 论据之案例:案例可以直接接在背景之后,也可以接在理论之后——案例一般不需要进行过于具体的描述,只需要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分析即可;案例在论述中并不是必须的,但之所以写题都会强调案例,主要是案例能有效的让晦涩的理论、或者其实你自己根本没有解释清楚的观点和理论落到现实中——就像我上述为什么要用“我和班班天造地设”来举例,就是作为案例,让大家看懂,同理,论述题中的案例,其实也是为了让老师看懂你的论述。
接着刚刚「网络舆论狂欢性」的理论,案例融入即:“一如李佳琦事件事件,便是特定社会事件而引发的一次无身份区隔的狂欢。”
🔵 论点(扣题):扣题接在案例之后,是在你的一系列巴拉巴拉的叙述之后,要让你的叙述和老师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时时刻刻举着小手告诉老师:嘿嘿我没有走题哦;因此扣题往往就是把小标题核心观点代入题目设问的一句话总结。
当小标题是「网络舆论的狂欢性」,题目问的是「网络舆论的特征」时,最终的扣题即接着案例直接阐述「因此,狂欢性是当下舆论的典型特征之一」即可。
🔵 论述写作公式:背景+背景产生的影响+理论论据/案例论据+你的观点;而这个公式,其实也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写作逻辑」,是从背景到影响到案例到结果,层层递进因果相扣的叙述表达。
*
那么,各部分分析完之后,让我们来看个例子:
题目二:谈谈你对粉丝文化的理解;
小标题=论点:准社会互动关系下免费数字劳动;
论述:网络平台的连接性与表演性加速了粉丝文化的发展(背景)。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准社会互动关系,而偶像的本质是为粉丝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这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基于情感的纽带,往往会激发粉丝为偶像自愿付出无偿的劳动(理论)。正如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笔下所描述的“文化经济”,粉丝在文化生产和文本意义再建构的过程中所交换和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获得的是精神的愉悦(理论)。如《创造营》等选秀节目的打榜和流量大战,粉丝的无偿性“打榜”创造的实质上是社会流量价值(案例)。流量的背后,粉丝个人异化为群体无意识下的数字劳工。(扣题,谈我的理解)。
这段论述一共分成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粉丝文化整体的背景分析;第二部分是理论融入,是对小标题中「准社会关系」和「数字劳动」的解释;并论证粉丝为何愿意成为数字劳工,从学理角度进行论证;第三部分是案例论证,告诉大家所有的观点都是有现实依据的;第四部分则是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总结,也就是常说的回扣主题。
题目二:谈谈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小标题=论点:新参与对象:人工智能拓宽报道者与把关人身份
人工智能技术的的发展让人工智能广泛的应用与新闻生产流程之中(背景),在人类新闻实践领域,则表现为机器人新闻生产、AI合成主播新闻报道与智能化的新闻把关,将传统新闻生产中常规性与机械性内容下放给机器人,以实现人类记者生产力的解放(背景带来的影响)。从最早的腾讯新闻Dreamwriter到当下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案例),人工智能正在以专业性的身份参与到人类新闻实践活动中,补足了传统新闻实践中人类从业者的滞后性、主观性等不足(扣题、论点)。
*上述无论是「网络舆论的狂欢性」的案例,还是「粉丝文化」和「人工智能」的案例,都属于「常规」的论述思路,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小标题说啥就论述啥,也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只要把观点表达清楚就行。
*大家常常说感觉自己的论述很空洞,言之无物——到这里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所以如果想要让论述「言之有物」,一定记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把你的观点扩充开来讲清楚,二是针对你观点的扩充,选择适当的理论或者案例进行论证——如果这两点都做到了,那这已经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论述了。
🩺
🚰 内卷论述:增加亮点=加分
🕳️ / TuTouSuo / 论述不一定速成手册
一般情况下,内卷型论述其实就是在上述「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做出如下调整:
(1)适当的、灵活的调整一下论述的结构,按照自己的论述习惯不再完全遵循(背景+论据+论点)的形式,而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自主发挥,只要把内容陈述清楚即可;
(2)多使用、或者是用了更偏更深但更恰当的理论;
(3)语言精练而专业;
(4)是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上述内容任选其一就会是一篇非常高逼格且优秀的论述
但是一定要提醒大家的是,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除非你的彩虹屁非常恰当,不然过渡追求「高逼格」,很有可能装逼失败,最后的结果可能都不如老老实实的写一个普通的论述。
一般而言,让论述变得更内卷的,有如下几种基本方法:
🔵 方法一:更丰富的理论和更纵深的角度
所谓更有纵深感,特指「历史与社会纵深干」,即看到一个新闻与传播题背后的历史演进、社会变迁、时代发展,在历史演进的视角中,选择更多的社会学、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例题:分析「交流」一词的意义变迁(南大真题)
观点:追根溯源:“传授”“普及”与共同体的建立
论述:Communication词源是拉丁文communis,意指“普遍”,因此communicate指的是“普及于大众”、“传授”的动作,communication则代表“传授”“普及”的行为,这也是该词的原初含义。在中世纪,天主教传教的狂热及希冀以宗教控制社会的愿景进一步延续了“普及”“传授”的含义。另一方面,communication亦与拉丁文community(共同体)同源,可见communication即指通过“交流”建立以家庭、社群为单位的团体共同体。这层含义也恰好符合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以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源于家庭的概念。
🔵 方法二:大量的案例与深度的思考
所谓案例与深度思考,即不单纯的就事论事,也不单纯的围绕「当下」的特征展开,而是借助更广泛的案例,从抽象的诸如「文化」「历史」中去寻找丰富的案例可能性,这也会无形中拓展思路,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现象。
题目:国风营销走红的原因
观点: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天然亲和力助力传播
论述:相较于他国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图腾文化,其于国人而言都存在因文化记忆而凝聚的天然理解与感知力,一如“龙与凤”的吉祥寓意与“梅与莲”的高洁之感是深耕于民族意识中的文化基因一般。因而无论是故宫文创所创生的一系列周边产品,还是茶颜悦色以“中国茶文化”和“小主”地表达进行商业性营销,都能借文化价值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从而更易被欣赏、和被广泛传播。
🔵 方法三:辩证主义和人文关怀
辩证主义和人文关怀是新传学科的「灵韵」,也是我们不断、反复提及的「粗粝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看到社会传播现象的背后是人的行为,新闻学是人学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说,实际上就是赋予了这个学科无限的人文情怀,因此在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技术也好、新闻与社会也罢,都不要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价值」「新闻的困境与重塑」上,而要看到「是人在引导技术」,是「人在报道新闻」以及「新闻报道的是人」。
题目: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观点:普遍的担忧:AIGC会取代人类吗?
*论述:或许是人们看到了AIGC背后隐蔽但有可能的操纵,又或许是ChatGPT在各个行业的渗透让让普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剥夺感和主体威胁,这才让AI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毁灭人类这类科幻式的话题成为社会主流讨论。而所有的讨论实际上都指向了AIGC中不确定的风险:未被定义、未被规范、未被约束、未被透明化。与其在当下去讨论AIGC对人的取代,倒不如在人机共生的逻辑下,以人的主导性约束和框定AIGC的使用规则。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的有机互动,才能将新闻传播乃至人类社会拉入了人机共生、智慧社会、数字治理的新图景,而不是普遍而没有结果的担忧中。
题目:深度报道的社会意义分析
观点:让无力者有力: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论述:以特稿见长的《南方周末》二十年代的标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背后实际上便是特稿这一独特的叙事形式在关注社会细微、赋权边缘群体的具体体现。从财新的疫情报道,再到河南卫视的《缅北归来》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她被困在考编里的五年——媒体深度写作的社会职责,始终应当是赋予无声的个体以权利、赋予诉求对象以言说、赋予社会大众以真实。这既是拉扎斯菲尔德所言的传统大众传媒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也是媒介化社会时代媒体的责任与意义。
*上述内卷型论述的共性之处在于「完整的结构逻辑不变」+「增加案例或者增加理论与思考」,这也提醒我们,无论论述如何写作、写的基础还是内卷,本质上的「逻辑结构」一定要牢牢把握。光有理论、案例和思考,但是没有逻辑的表述,是他人看不懂,也无法理解的表述。
*这时候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论述写的这么慢?
*写题写的慢,往往是不知道要写什么,以及没有形成自己的写题惯习,每一次都是临时现想要如何论述要如何表达,却没有形成一个通用的写作思维,而今天的论述公式就是「写作思维」——希望大家可以围绕着今天的「基本框架」,多用多练,固定下你的写题思路和惯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写的漂亮。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Ꙫ•՞
「全真押题模拟与押题手册」
100道新传热点题目

ʕ•ﻌ•ʔ
「秃头所王牌课程:秋日答题班」
WONDERLAND/以题带学
在实用与应试中保持思考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つ♡⊂
「名词解释小册子更新版」
不止于一场功利应试
不只是一本新传考研工具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