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的8个数据,你了解吗?
1.院校计划招生人数
计划招生人数会在院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中公布说明。一般来看,计划招生人数越多,竞争相对较弱,上岸几率越大。
往年在考研界都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说法,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院校,争取一次上岸是如今绝大多数考研人的首要选择。
2.报考人数
报考人数直观地反映了竞争人数的多少,大家可以查阅一下意向院校近五年的报考人数,大致判断一下接下来的报考情况。
不过并不是每所学校都会公布报考人数,具体可以去相关院校研究生院官网查阅。
3.实际录取人数
通过录取人数我们可以了解近几年院校实际录取人数,对比当年专业目录公布的的招生人数来判断某专业的招生及录取情况。
如果发现实际录取人数大于招生人数,就证明该院校该年度有扩招,综合前几年的数据若多年有扩招的传统,可以优先选择该院校。
4.报录比
报录比=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多。同理,如果报录比小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竞争难度相对前者较小。
5.推免人数
实际录取人数=推免录取人数+统考录取人数
学校会在官网公布当年的推免名单。很多名校热门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很多,有的甚至超过报考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留给统招考生的名额就更少。大家在报考之前,必须要清楚自己报考专业的推免人数,如果留给统招考生的名额太少,一定要谨慎报考。
6.复试线
复试线通常在初试成绩公布后陆续公布。国家线是进入复试的最低门槛,但不代表过了国家线就能进入复试,最终能否进入复试还是要看院校专业自己确定的复试标准,复试线越高上岸难度越高。
34所院校自己制定复试线,按历年的分数线来看,基本高于国家线。
7.复试比
复试比=计划招生人数/进入复试人数
教育部规定最低的复试比例为1:1.2。也就是说,如果录取100人,将会有120人进入复试环节。不过复试比高也意味着擦线进复试的人更多,分数相差小,竞争也会非常激烈。
8.成绩计算方式
考研的最终成绩由初试和复试组成。
总成绩的计算方式:有些学校初试分会占到总成绩的70%,有的是初试、复试各占50%。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试、面试应试能力,选择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学校。